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原圖鏈接來自 這個晉江 的圖片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暨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於1992年被國務院批准確立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它坐落在素有「峙海金獅」之稱的晉南名鎮——福建省晉江市深滬鎮,以保護距今7500多年的海底古森林、距今9000—25000年歷史的古牡蠣礁遺蹟及周邊海岸帶典型地質地貌為主要內容的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對象為海底古森林和牡蠣礁遺蹟,對研究2萬年前的古地理古植物、古氣候及海陸變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1]

歷史沿革

1986年首次發現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

1992年10月,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被列為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地理環境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建省晉江市南部海濱,東瀕台灣海峽,金門島歷歷在目。

地質地貌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圳海岸變質岩地貌:石川變質岩區是著名的平潭一南澳變質帶的一部份。由於地處適宜的地理位置,有利的地貌部位,因此能夠比較完整地保存並清楚展示其歷經早古生

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長的地質歷史演變過程和所經歷的複雜的動力、熱力變質作用,使之成為研究該構造帶出露最為良好的地點。此外變質岩區由於受海浪、風沙長期作用,形成的諸如浪蝕穴、風蝕壁龕、風動石、象形石等豐富多彩的海岸地貌現象,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也是難得的科普教育基地。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保留有沙質海岸、紅土海岸及基岩海岸等多種類型的海岸地貌景觀。從深滬灣到圍頭角,一系列沙質優良、坡度適宜的弧形海灣與基岩岬角相間出現,別具一格。

水文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晉江深滬灣國家地質公園位於晉江東南海濱,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其間沙灘綿延數公里。

氣候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屬南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20-21℃,一月均溫11.9℃,七月均溫28.2℃,年均日照2130小時,年均降雨量911—1231毫米。

土壤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典型的海蝕紅土陵岩、卵石海灘岩和現代堆積中的細沙丘,以及可展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漫長地質歷史演變的獨特、典型、出露良好而又多種多樣的海蝕變質岩[2]。  

區域範圍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理坐標東經118°34′18″~118°40′54″,北緯24°30′49″~24°41′27″,北至龍湖衙口,南接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古森林遺蹟,東瀕台灣海峽,總面積31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2平方公里。

視頻

福建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相關視頻

國家海洋局來晉檢查深滬灣海底古森林保護區
深滬灣海底古森林遺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