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福海關郵福(陳巧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福海關郵福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福海關郵福》中國當代作家陳巧珠的散文。

作品欣賞

福海關郵福

落日把餘暉灑在三都澳這個島上,染得一片金光,心想這是金富麗堂煌的色彩。我踩着金光沿着那條彎曲斜的山路走到了1900年就建起來的福海關。心裡琢磨着,山路遇水則止,水路遇山則遏,也許只有郵路,逢山化鴻雁,遇水成信鴿,越過千山萬水,走進千家萬戶。福海關就是閩東這條郵路中的璀璨明珠,福耀海內外。

我坐在閃耀着歷史光芒的福海關前,懷着滿心自豪和幸福時,想起這個「關」字,想起憑牒過關的往事。福海關一無城牆二無城門,憑什麼守關簽牒呢?有,我在一張張蓋有三都澳郵戳的郵票中,找到了答案,郵戳就是簽牒的有力印章。福海關不僅是貨商出海的關口,還是郵件出洋的關口。多少的福音就憑着福海關中「三都澳郵戳」的加蓋而傳到隔海相盼的一戶戶家中。福海關,長長郵路的福地,你為我們簽發和接納了許多福祉桑梓的故事。

古老的渡口,千帆過盡,我的目光追尋在歷史的天空,塵封的往事穿越時光的隧道在我眼前浮現。福海關,先是你有福落址三都澳這個大島上。地處中國南北海岸線中部的三都澳,是通往世界各國的金鑰匙,與東南亞各國距離適中,自古以來就是五邑咽喉要地,126個大大小小的島嶼猶如珍珠般星羅棋布地撒落於它的周圍,可謂是群星捧月。更難得整個海域水深灣闊,口小腹大,只有一個朝東的東衝口出入,有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地勢,是一個天然的避風良港,福海關棲息在這樣的島上,可以安祥地看海上日光耀金,聽漁歌晚棹。歷史也喜歡垂青於有福之地,唐朝時這裡就開始了海上貿易往來,當年茶葉、陶瓷等物資通過三都澳揚帆啟航,穿越茫茫大海,將中華文化傳播向世界各地。

在歷史長河中,福海關像一條堅韌而粗礪的泊舟纜繩,拼接時光的碎片,串起中國郵政發展的整個過程,可謂是郵福從此開始。時光追溯到1840年,南洋大臣劉坤一、北洋大臣李鴻章、康有為、張之洞等大臣,先後奏請朝廷,仿照洋人辦理郵政的經驗,開辦國家郵政,光緒皇帝御筆揮下「依議」二字,自此開啟了中國郵政光輝的歷程。自從有了大清郵政,就有了三都澳郵界,於是三都澳便成福建早期開辦的郵務總局之一。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滿清政府為還甲午戰爭借款,主動開放三都澳,福海關稅務司由英國人直接掌管,並開設三都澳郵局,由福海關兼管,福海關成了當時郵局。隨着對外貿易的頻繁往來,世界各國的郵件紛至沓來,名譽海內外。當時,只要在信封上寫着「中國三都澳」,即可到達,更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在那個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的年代,三都島就鋪設了海底電纜,並設立了大清帝國電報局,形成了設施完備的商港。當年舟楫往來於碼頭,四海賓朋、商人富賈雲集於三都島的街上,摩肩接踵的熱鬧情景毫不亞於現在的香港,可謂是一塊難得的人間福地。

世間萬物既有否極泰來,但也是挫折重重,好在有福的福海關,就在扼運當頭時,躲過劫難。抗戰時期,三都港作為華東抗日物資集散地之一,為抗日戰爭時期的物資運輸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為此三都島遭受了日軍的兩次大轟炸,幾乎被夷為平地,大火四處蔓延,熊熊燃燒,頃刻間哀鴻遍野,可謂是天空烏雲慘澹,海風凜冽呼嘯,驚濤駭浪拍岸間悲嗚的聲音震耳欲聾。雙方交戰不死者,是上蒼不許可,一個儲藏海內外多少信息的福海關,能被炸嗎?一個擔當着鴻雁傳書的驛所,能被炸嗎?日本人再兇狠,他們丟下的炮彈轉彎,留下福海關樓巍然矗立至今,供後人瞻仰與緬懷,默默地承載着三都澳郵政史,如今,我看到《大清龍票肆分蓋三都澳戳》的大清郵票,已不再是單純的郵資憑證,而是一個充滿密碼的歷史見證者。1912年「三都澳大清郵政局」改稱為「三都澳中華郵政局」,郵戳上的日期也改用了陽曆。時光雖一去不復返,而這段歷史卻被納入了方寸,見證着福海關有福之關,福澤綿綿不絕的郵路。

如今的三都郵政支局就建在福海關的山腳下,是軍營所在地,每天來營業廳辦理郵政業務的官兵絡繹不絕,對他們而言,每一件包裹、每一封家書都是血脈相連的親情與溫馨。三都支局還有一條全國知名的海上郵路,每天標有「中國郵政」字樣的小船載着郵件乘風破浪,穿梭於三都澳各個小島與漁排之間,為交通不方便,網絡通訊不發達的海上養殖戶們傳遞着信息,每當看到海上養殖戶們收到包裹或讀着報紙雜誌時,臉上洋溢出喜悅的笑容,這也是綠衣天使最開心的時刻,所有的勞累就在笑容中融化。

120年很短,在中國五千年煙波浩渺的歷史中,只不過是彈指一揮間;120年又很長,從遭受着外國的侵略蹂躪到現在的國泰民安,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大清郵政的羸弱到中華郵政事業的欣欣向榮,從蘇區郵政的起步到新中國郵政的巨變,是一個個曲折的經歷,從1998年郵電分營到現在進入世界500強,中國郵政完成了一個個華麗的轉身,每一步都走得艱難不易。

每天清晨我去上班的路上,我總能看到那位郵政前輩,從郵局出發,慢慢地一步步攀到福海關,坐在福海關的門前,遠遠看着大海,看着新郵局。他老了,他可以什麼都不想,什麼都不做,可以享受着退休的安詳,可他每天總是穿着那身橄欖綠服裝坐在新郵局前,跟許多人進述福海通郵的故事,進述着福海關曾經的輝煌。大概這就是他的幸福所在,幸福所分享。

我很慶幸我就出生在美麗的三島,有幸分享着他的幸福,成了郵二代,驕傲地穿上這身工作服。一個明媚的午後,我沿着前輩常走的那條路緩緩而上,道路兩旁樹木成蔭,從喧鬧穿越清幽,走到了福海關前,看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牌子,感慨萬千,福海關大樓、清朝郵票、日本戰火、那位前輩,一幕幕閃過。歷史留下記憶,當下正在奮鬥,未來還待描繪,我默默地誦讀着郭沫若膾炙人口的詩句「良港三都舉世無,水深海闊似天湖」。

福海關我深深愛戀着你——福郵之關。 [1]

作者簡介

陳巧珠,作家,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