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禍相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福禍相倚是一個名詞,屬於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世界三大漢語詞典分別是中國大陸的《 漢語大詞典[1]》(共13冊,5.6萬詞條,37萬單詞)、中國台灣的《 中文大辭典 》(共10冊,5萬詞條,40萬單詞)以及日本的《 大漢和辭典 》(共13冊,4.9萬詞條,40萬單詞)。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2],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名詞解釋
福與禍是相互依存的。「福禍」本義是福慶與災禍,泛指吉凶、利弊、得失、好壞等對立的兩個方面。中國古人認為,兩個方面的對立關係是相對的,其間也有同一性,它們辯證地統一於事物的過程中,並隨着事物的演變、條件的變化而相互轉化,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這一辯證法提示人們,在好的形勢下要防止壞的事情發生;在壞的形勢下也要看到光明,並適時促其向好的方面轉化。「物極必反」「居安思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思想與此辯證法不無關聯。
引例1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五十八章》) (災禍啊,幸福就在它身旁依傍;幸福啊,災禍就在裡面伏藏。)
引例2
故福之為禍,禍之為福,化不可極,深不可測也。 (《淮南子•人間訓》) (所以福可變為禍,禍可變為福,這其中的變化難以捉摸、深不可測。)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的你知道有多少個嘛?,搜狐,2022-08-14
- ↑ 漢語的發展史,你了解多少:你真的會說漢語嗎?,搜狐,202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