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禹鑿龍門傳說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禹鑿龍門

來自網絡的圖片

禹鑿龍門傳說故事最近有關龍門石窟奉先寺發現琉璃眼珠的新聞登上熱搜。關於龍門的一些傳說故事也受人關注起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這個文明古國的進程中,有不少傳聞傳記至今被流傳下來,當然這些傳聞也有真有假,隨着人們的認知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展,一些傳聞的神秘面紗也被一一揭開,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中國古代最智慧的水利工程師之一「大禹」禹鑿龍門的傳奇故事。[1]

龍門位於山西運城河津縣,河津古時候又被叫做絳州龍門,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先民集居,散落的歷史古蹟眾多,而古中國的文明匯集中心在20世紀70年代被證實是「運城」,而河津同處於該地域的核心範圍內,所以河津不僅是古中國的文明重要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孕育古文化的搖籃。

一、古遺址標誌

1、尚存遺蹟:龍門的形成是由於200萬年前的地殼運動,根據專家推論,由於當時地殼運動頻繁,一些河道因此產生形變,這就經常導致黃河下游水流不暢,從而引發洪澇災害。於是大禹為了治理水災的同時兼顧與民得利,經過稠密計算隨即號召先民一起「鑿龍門,利天下」,經過數年的努力,阻礙河水流通的狹窄山谷被鑿的非常寬闊,從此水流暢通,再無水流泛濫。龍門鑿刻的遺蹟至今在禹門口大橋兩岸的山上猶存。此外還有禹王洞、鴿子庵相傳是工匠們休息和放置工具的場所,但無從考證。

2、相關文獻:「龍門」二字在古代文獻《尚書·夏書》中首次被提到,而這本文獻的年份是在戰國時期,書中所提及的「浮於積石,至於龍門」,釋義為從積石出來的進貢船隻,到達龍門。而「禹鑿龍門」的傳說最早文獻記載也起於這個時代,在墨子的《兼愛》文獻中提及:「禹治天下,鑿龍門,以利燕代胡貉與西河之民」,此外在《水經注》也記載:「龍門,禹所鑿」。

3、出土文物:因為夏朝是否真實存在本來就是個非常大的爭議,因為能證明這個年代真實存在的文獻和古文物是在有限,所以大禹和夏朝的真實性就存在爭議,好在2002年,北京考古專家在海外某個文物市場無意中發現一個已失傳的西周國寶禮器:「遂公盨」,內刻有銘文:「天命禹敷土,隨山浚川,乃差地設征」意思是,禹王開山擴土治理水患,並將天下分為九地。這一發現又將最早記載大禹治水文獻時間往前推了七百多年,並可以充分說明大禹就是夏朝的開創者,更是華夏的開拓者。

二:「龍門」的價值

「禹鑿龍門」一方面是解決水患恩澤萬世,另一方面肯定是發揮其水運價值,古時候這裡是渡船的通衢要塞,從這裡可通至晉,陝,甘,蒙,豫,各路商賈雲集,帶動了地方和區域外的經濟發展和文化往來,從春秋時期的「禹門渡」到唐朝「龍門倉」,可想地理位置極其重要,被稱為「大西北咽喉」。所以該地還是兵家必爭的要塞,例如:秦晉大戰,李淵渡河取長安等。

三:大禹精神

我們都知道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意思就是在逆境中迎難而上,最終會突破自己走向成功。而為什麼非要跳「龍門」?這裡就說明了禹鑿龍門的建造過程是非常困難,如果沒有大禹的智慧和工匠們的齊心協力,是完不成這一壯舉的,禹治水十三載,其中4年多時間都在鑿龍門,期間多次過家門而不入,一心投入治水工程,最終順利完工。

這也給華夏子孫傳遞並樹立了堅韌不拔、拼搏奉獻、艱苦奮鬥,團隊協作的大禹精神,一直影響着後人。禹鑿龍門的事跡,歷經數千年傳承,至今鼓舞着後代們。關於禹鑿龍門的真實性的分析小編是非常肯定的,大傢伙有什麼更獨到的見解不妨說說看![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