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壟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私人壟斷是指個人、公司或財團通過兼併、收購或傾銷等手段,把其他競爭對手從市場上排擠出去,從而確立自己在市場中的壟斷地位,並以此支配市場。
目錄
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私人壟斷資本主義:是在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的基礎上形成的。自由競爭引起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生產集中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引起壟斷,這是資本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 壟斷:是指少數資本主義大企業,為了獲得高額利潤,通過相互協議或聯合,對一個或幾個部門商品的生產、銷售和價格,進行操縱和控制。當生產集中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地走到壟斷。
壟斷產生的原因
第一,當生產集中發展到相當高的程度,極少數企業就會聯合起來,共同操縱和控制本部門的生產和銷售,實行壟斷,以獲得高額利潤。 第二,激烈的競爭給競爭各方帶來的損失越來越嚴重,為了避免兩敗俱傷,企業之間會達成妥協,聯合起來實行壟斷。 第三,生產高度集中,不但使原有中小企業無力與大企業競爭,而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新企業的進入,這也使少數大企業自然占據壟斷地位。 壟斷是通過一定的壟斷組織形式實現的。壟斷組織是指在一個經濟部門或幾個經濟部門中,占據壟斷地位的大企業聯合。最簡單的、初級的壟斷組織形式是短期價格協定,常見的壟斷組織有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和康采恩等。當今資本主義國家國內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是混合聯合公司。[1]
國家壟斷和私人壟斷有什麼區別,私人壟斷優勢在哪裡?
國家壟斷與私人壟斷相比:私人壟斷資本與政府相結合,直接對上層建築產生影響;資本體量更大;緩解了壟斷資本在無政府狀態下的惡性競爭;利用國家政策導向干預社會經濟發展;國家收入增加,惠及本國國民;緩解私人壟斷資本的發展與國民有支付能力需求下降的矛盾;解決了科技發展和生產社會化同私人壟斷以私人利益為核心的短視的矛盾私人壟斷的優勢有:不與政府直接關聯,自身經營變化對國家整體衝擊較小;船小好調頭,面對新的經濟增長點或風險點可以迅速做出響應;除利潤外不存在其他追求,可充分發揮自身能力和優勢,打壓潛在對手,限制競爭的產生髮展,私人的資本持續高速積累。[2]
私人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徵
第一,資本集中與生產集中高度發展,在主要產業部門乃至整個經濟生活中產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壟斷組織。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的單一單位企業和在此基礎上的分散競爭已經成為歷史。主要產業部門大都已形成寡頭壟斷格局。
第二,工業壟斷資本與銀行壟斷資本日趨溶合為金融資本,金融資本的進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頭。在工業壟斷資本形成的同時,銀行業的競爭造成銀行業日趨集中和銀行壟斷組織形成。銀行壟斷組織的形成,使銀行的地位與作用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即由過去的借貸中介人,變成了萬能的壟斷者,並與工業資本日益融合在一起。這表現在: (1)銀行支配工商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少數大銀行可以通過存放款及其他金融業務,了解工商企業的狀況,監督其經營活動,並通過擴大或減少貸款來影響工商企業可支配的資本數量,決定它們的命運。
(2)促進和加速了壟斷組織的形成。銀行業務的擴大和長期貸款的增加使銀行與工商企業的命運緊密結合。一方面,銀行信用增加了大資本的實力,在競爭中自發地推動了資本、生產集中和壟斷組織的形成;另一方面,為了自身的利益,銀行也開始有意識地促進有信貸關係的企業之間達成協定,形成壟斷組織
(3)銀行成了交易所。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銀行成為股票與債券買賣的場所,並代理工商企業發行有價證券,使一切工商企業的創辦與擴大都要通過銀行。這使得銀行資本與工業資本之間日益相互滲透並且在人事上實行聯合,其結果是形成金融資本。在金融資本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少數既控制銀行又控制工業的最大的壟斷資本家,即所謂金融寡頭。金融寡頭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制度提供的參股、控股辦法,從上到下、逐步放大,對眾多企業進行控制,支配更多的企業,形成龐大的資本主義企業集團。這種控制辦法被稱之為「參與制」。 第三,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在資本主義自由競爭階段資本輸出就已經存在,但不占重要地位。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以後,由於生產和資本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大企業,利潤率較高的部門具有較高的進入壁壘,而資本的本性又必然使其對利潤率較低的生產部門不屑一顧,從而產生大量的過剩資本。落後國家資本有機構成低,勞動力價格低廉,則為資本輸出提供了對象和場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對落後國家進行資本輸出的特徵十分明顯。資本輸出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借貸資本輸出,二是直接資本輸出。不論哪種形式,在促進和推動落後國家經濟的某種程度發展的同時,也加強了壟斷資本對落後國家人民的控制和剝削,並使這些國家的經濟片面發展,民族經濟衰敗,增強其對發達國家的依賴。?
國際壟斷同盟從經濟上瓜分世界
隨着各國資本輸出的增加,壟斷資本在國際上的勢力不斷擴大。各國最大壟斷組織為了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在世界範圍內展開了激烈的競爭。各國壟斷組織為了獲取壟斷利潤,一方面利用國家政權,建立關稅壁壘,限制國外商品輸入,以維護壟斷價格;另一方面,又通過繞過關稅壁壘及傾銷等政策,與外國資本展開較量。這種較量的結果往往給各國壟斷組織帶來巨大損失。為了避免在國際競爭中兩敗俱傷,各國壟斷組織尋求暫時的妥協,組成國際壟斷同盟。國際壟斷同盟是不同國家占統治地位的壟斷組織,為保證獲得壟斷利潤,從經濟上分割世界而建立的一種暫時的國際經濟協定或聯合。國際壟斷同盟的主要形式有國際卡特爾、國際辛迪加、國際托拉斯。其中最主要的形式是國際卡特爾。參加國際卡特爾的各國壟斷組織,主要在流通領域,通過締結價格和銷售協定,來共同瓜分世界市場。到1914年締結的正式國際卡特爾已有116個,其中著名的有國際電氣卡特爾、國際鋁卡特爾和國際鋼軌卡特爾等。?
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進入壟斷階段以後,都不同程度地參與了瓜分殖民地、建立殖民體系的骯髒交易
由於落後的殖民地可以作為壟斷資本的廉價原料產地和產品銷售市場,並為過剩資本提供有利的投資場所,隨着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主要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都捲入了爭奪殖民地、掠奪殖民地的狂潮。從1876年到1914年,列強共掠奪了近2500萬平方公里領土,使全世界土地總面積的2/3淪為殖民地,占世界總人口56%的人群被迫接受殖民統治。為了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列強之間進行激烈鬥爭,並最終釀成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