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夜曲 王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夜曲
圖片來自紅動中國網

秋夜曲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是寫景,寫得頗為悠閒,秋夜微涼,景物淒清;末兩句是寫情,女子寂寞難寢,殷勤弄箏。此詩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少婦獨守空閨,沉浸於相思,不忍更衣;借彈箏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

原文

王維〔唐代〕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空房不忍歸。

譯文

一輪秋月剛剛升起秋露初生,羅衣已顯單薄卻懶得更換別的衣裳。

更深夜闌還在殷勤撥弄銀箏,原來是怕空房寂寞不忍回歸。

賞析

  此詩前兩句是寫景,寫得頗為悠閒,秋夜微涼,景物淒清;末兩句是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此詩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少婦獨守空閨,沉浸於相思,不忍更衣;借彈箏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詩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動來展示其獨守空房的哀怨,曲盡其妙;代寫思婦心境,抒發內心空虛的痛苦,更顯深刻細膩生動,流露出女主人公獨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現出詩人詩藝的功力。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點明時間,夜幕初臨,月充剛剛從東方升起,秋露雖生,卻還微薄稀少,說明天氣已經涼爽,但還不覺寒冷,給人一種清涼之感,烘托出女主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這與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應,由於天氣已涼,所穿的輕盈細軟的羅衣,已感到單薄了。但還不覺得寒冷難忍,所以還沒更換衣服。字裡間隱隱充溢出女主人公因秋涼需要更衣而思念遠方丈夫的情愫。

  「銀箏夜久殷勤弄」寫女主人公的彈箏行動,實際是以樂曲寄情。講述女主人公一直在室外彈箏,從月亮初升一直到夜深,仍然在頻頻彈撥,絲毫沒有回房的意思。實寫女主人公迷戀彈箏,以至廢寢忘餐。實則醉翁之意不在酒,她並不是因為愛彈箏愛得入迷才這樣,而是「心怯空房不忍歸」,以揭穿了女主人公內心處的秘密。

  「心怯空房不忍歸」以巧妙的構思和奇特的表現方法,通過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展示了她獨守空房的哀怨。寫女主人公在深深思念着遠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願獨守空房,只有借彈箏來排遣淒涼寂寞的情懷。房空,心更空虛,其情悲切。

  此詩前兩句是寫景,寫得頗為悠閒,秋夜微涼,景物淒清;詩人描寫了一種清冷的景象,以此為「背景」,再寫女主人公的「衣着」,以襯托其孤寂。末兩句是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接寫「彈箏」的行動,似迷戀樂曲,實際上以樂曲寄情。末句畫龍點睛,通過正面抒情,對思婦的心理活動,進行了生動的刻畫,頓覺無限幽怨之情躍然於紙上。

  此詩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

創作背景

  顧元緯本、凌本俱載此首,《樂府詩集》作王維詩,《萬首唐人絕句》作王涯詩,《全唐詩話》、《唐詩紀事》俱作張仲素詩。

簡析

  《秋夜曲》是一首七言絕句。此詩前兩句是寫景,寫得頗為悠閒,秋夜微涼,景物淒清;末兩句是寫情,女子寂寞難寢,殷勤弄箏。此詩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少婦獨守空閨,沉浸於相思,不忍更衣;借彈箏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詩人借用女子心理活動來展示其獨守空房的哀怨,曲盡其妙;代寫思婦心境,抒發內心空虛的痛苦,更顯深刻細膩生動,流露出其獨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現出詩人高超的筆力。

王維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字摩詰(jié),號摩詰居士。漢族,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有「詩佛」之稱。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天寶年間,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王維是盛唐詩人的代表,今存詩400餘首,重要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維精通佛學,受禪宗影響很大。佛教有一部《維摩詰經》,是王維名和字的由來。王維詩書畫都很有名,多才多藝,音樂也很精通。與孟浩然合稱「王孟」。[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