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探大秦寺(冀彥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探大秦寺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秋探大秦寺》中國當代作家冀彥峰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秋探大秦寺

西安曲江與周至縣之間,終南山腳下,有一處明山淨水,它是道教文化的發祥地,老子在此著書立說,設台論道,2600年來,文人雅士趨之若鶩,問道樓觀。圍繞老子道德文章,人們在濃郁的道家文化氛圍中,感悟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宇宙的奧妙和真諦。

但在眾多的道廟樓觀中,卻有一處例外,那就是大秦寺。

大秦寺位於終南山北麓,與古樓觀、延生觀、化女泉景區毗鄰,是古羅馬基督教的一座寺院,在道文化濃郁的氛圍中,摻雜進一座西方的寺院,頗顯得格格不入。該寺院是何時由何人所建,又為何在道教發祥地占據了一席之地呢?帶着這樣的好奇和疑惑,我們一探究竟。

10月19日上午,終南山嵐氣氤氳、祥雲飄浮,秋日的陽光隱現於天高雲淡之間,不時投下暖暖的光熱,照耀之下的花木仍然蓊鬱茂盛、濃綠蔥蘢。「關中河山百二,以終南山最勝」,古人的眼光的確獨到,選擇這方山水修養身性、靜心悟道,也真是一處美好所在。

行至大秦寺門前,一通高聳的石刻巨碑撲入眼帘,頂端大書《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字樣。據導遊講,該碑就出土於此大秦寺,原碑已移至西安碑林博物館,此碑儘管是仿品,但原樣記載了古羅馬基督教之景教流行中國的淵源和盛況。

貞觀之治年間,唐太宗執政,國家以民為本、修養生息,百姓逐漸生活穩定,經濟富足。在尊祖重道思想的薰染下,社會政治清明,國力鼎盛,與西方的羅馬帝國並雄於世界。

唐太宗是一代明君。之所以稱其為明君,更因為他寬厚包容的胸懷。初唐,在中華大地上已經並存有道教、佛教和儒教,對於宗教信仰,封建帝國的帝王,大都非此即彼,相互排斥,三教並存已屬不易,然而,在景教傳教士阿羅本率領基督徒到達長安,請求傳教時,唐太宗同樣給予了平等的禮遇,耐心與阿羅本進行了探討交流,認為該教同樣可以教化子民,趨人向善向上,最終同意其在道教聖地樓觀台之側,大興土木,修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基督教景教寺——大秦寺,而且,在唐朝幾代君主的推崇支持下,該教一度流行全國,曾創造了「法流十道 寺滿百城」的輝煌。

步入大秦寺,沒有想象的道教的宏大的宮殿迎面,只見高有半人的草坪,呈南高北低,依坡就勢蔓延開去,有兩到三個足球場那麼大,翠綠的草像絨絨的壁毯鋪展在地上,間有幾棵銀杏點綴,也都濃綠耀眼,不見一絲的枯黃。加之氣溫漸漸升起,同行人中已有幾人脫去了外罩,讓人一點也不覺得時令其實已至深秋。繞過草坪,緩步登上斜坡,才見一平整廣場。在廣場中央,左右兩側聳立着兩行頂有花式斗拱托盤的大紅立柱,每行立柱六根,粗大高聳,頓時將廣場襯托得莊嚴肅穆。立柱中間依次堆塑雕刻着幾組群雕,在靜靜地講訴着傳教士阿羅本和基督教在大唐傳教流行的盛況。其中,一組雕塑,有十幾人之多,他們身披寬大禮服,手捧經書,或坐或立,目光篤定,神態安然。我不是宗教徒,我更不信基督教,但我想,阿羅本不遠萬里,來到大唐,能有這樣的禮遇,如此包容的環境,在盛唐廣袤的土地上傳經布道,他的內心該是非常的歡喜和感激的吧!

本土道教的宮殿主殿,均位於樓觀的南北中軸線上,而且主殿高高坐在方正的底座之上,殿宇高大宏偉,外檐挑角伸出,穩重大氣。而大秦寺中的西式教堂似乎不太講究中規中矩,它位於廣場的西側,整座教堂是中世紀羅馬風格,坐西向東,半圓形的拱頂對稱地排列在大殿的兩側,塔尖高高地直刺向天空,誇張地衝擊着我們的眼球。

進的大殿,抬頭仰望,即可看到殿頂,內部簡潔,只有一層,卻也顯得空闊高大。在右邊一隅,展示區的牆壁上,畫有一幅巨幅彩畫。唐太宗與阿羅本正面對面坐着,阿羅本胸前掛着十字架,左手翻開着一本經書,右手食指向上,口中宣講着什麼。唐太宗則端正地坐在圓凳上,右手輕捋着鬍鬚,左手放置龍袍之上,平靜的目光注視着阿羅本,似在頻頻頷首。一國之君,地位至高無上,能夠以平等的心態,傾聽一傳教士的宣講,該有多大的胸懷和氣度哦。

景教在道教樓觀之地建立起大秦寺,並在中國流傳,展現了大唐帝國海納百川、氣吞萬里的情懷,當然,能夠接納異教,允許並推崇其在唐朝的土地上生根傳播,也僅僅是大唐開放包容的一個側面,在更多更廣的文化、經濟、貿易等領域,唐朝也無不展現着改革開放的氣度和開明。正因如此,以唐太宗為肇始,幾代大唐君主的勵精圖治,方成就了巍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中華文明史上留下華美篇章的大唐帝國。

走出寺院門,已是日上中天,秋陽更亮更暖。路邊一條小溪靜靜地流着,溪水清澈見底,有荇草漂浮在水面,問身邊的導遊,得知來自終南山的山泉,終年如此,清流不斷。歷史也如這小溪之水吧,從遠古而來,又向未來流去,帶走的是如煙的繁花,留給了我們深深的思索。 [1]

作者簡介

冀彥峰 山西長治人,生於1966年9月,高級政工師,長治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