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科普特教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科普特教會

 

 

 

科普特教會(Coptic Church),是基督教東派教會之一,屬一性論派。科普特一詞是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占領埃及時對埃及居民的稱呼,後專指信奉科普特教派的基督徒。前聯合國秘書長加利就是科普特教會的信徒。

背景資料

福音在埃及傳播可追溯到使徒時代。大約公元50年,《馬可福音》的作者使徒馬可來到埃及傳揚福音。馬可雖然不是第一個在埃及宣教的使徒(奮銳黨西門在此之前到過埃及),但卻是對埃及福音事工影響最大的使徒。馬可在亞歷山大等地宣教,並在亞歷山大建立了埃及第一家教會——亞歷山大教會。公元68年,馬可在亞歷山大殉道,但正如古代教父德爾圖良所言「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殉道者的血所流經的地方是教會成長的地方。」馬可殉道後,福音在埃及迅速傳播,信徒大量增加,亞歷山大教會一躍成為早期基督教五大教會之一。在教父時代,亞歷山大教會湧現了許多傑出的神學家,如亞歷山大的革利免(Clement)、奧利金(Origen)等。隱修也是亞歷山大教會的傳統,基督教第一個修道者和修道院就誕生於此。此外,他們重視對《聖經》的抄寫,從而使不少古代抄本得以保存至今。

教派產生

公元431年以弗所會議後,君士坦丁堡教區的修道士優提克斯提出基督只有神性,其人性已經融合於神性之中的一性論教義。此教義在埃及等地受到普遍擁護,一性論者認為,基督只有一個本性,就是完全的神性和完全的人性(the nature of Humanity and Divinity,意思是說,基督具有一個本性,既不是單純的神性,也不是單純的人性,而是神性+人性這樣一種特殊的本性),而迦克頓會議確定義基督具備兩個本性,那就是基督既具備完全的神性,又具備完全的人性。教會於公元451年召開迦克墩會議,制定《迦克敦信經》,正式確定基督一位二性的教義,主張一性論的埃及教會被視為異端,因而被逐出正統教會。從此,埃及教會與正統教會分離,形成獨立的一性論教派。

始終屹立

公元639年,信奉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伊斯蘭教開始在埃及傳播。穆斯林稱埃及人為科普特人(Copts;意即是埃及人),埃及教會也從此被稱作科普特教會。穆斯林政府容許「異教徒」存在,但對他們收取稅務。付不起稅務的「異教徒」可以選擇成為穆斯林。在多種因素下,埃及的基督徒日漸減少。但仍有不少人在大環境下堅守基督思想,科普特教會始終在埃及屹立。

獨特禮儀

一千五百多年的滄桑演變,科普特教會形成了獨特的科普特禮儀。在敬拜儀式中,大都採用古科普特文(有些地區也使用阿拉伯文)。所使用的曆法亦與其它教會不同,他們以公元284年8月29日為紀元之始,目的在於紀念羅馬皇帝戴克里先統治時期教會所遭受的迫害及悼念無數堅守主道而犧牲的殉道士。科普特曆法至今仍是埃及農民耕作節期的參考年曆。此外,科普特教會相當重視禁食,一年365天中有210天以上必須禁食。齋戒時期,從日出到日落這段時間不能進食,晚餐僅能食用蔬果。最長的齋戒期應屬大齋戒期,大齋戒期長達四十三天,以紀念並效法耶穌基督傳道前的曠野時期。科普特教會實行主教制,最高主教為宗主教,宗主教座堂設在亞歷山大。宗主教之下有15位總主教、28位主教和上千名神父及修士。在埃及,科普特教會至今仍是基督教各派中最大的教會,共有成員842萬,其中信徒456萬,教堂1380間,占到埃及基督徒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該教會的修道院制度歷史悠久,認為第一位基督教修道士即獨身修道士的鼻祖聖安東尼以及團體式修道士聖帕克繆斯(St. Pachomius)為該派教徒。1960年代只有8座修道院,大多位於沙漠中,僅聖梅丘利奧斯(St. Mercurios)主教長所設立的修道院位於開羅。該教會的聖餐儀式有三套:聖格列高利聖餐式,在聖誕節、顯現節和復活節使用;聖巴西爾聖餐式,為拜占庭聖巴西爾聖餐式的節本,全年都可以使用;聖西里爾祈禱書,在古科普特儀式中使用,1年只用1次,在聖棕樹節前的星期五。19世紀末以前,禮儀使用科普特語,後該用阿拉伯語,聖經誦讀則兩者都可以使用。[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