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隆狂歡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科隆狂歡節 |
本名 科隆狂歡節 國家 德國 |
科隆狂歡節:是全德國最盛大的狂歡節。 [1]
簡介
科隆狂歡節也被稱為「第五季節」,是全德國最盛大的狂歡節,每年於11月11日11時11分準時在科隆市的老廣場上開幕,其規模在世界範圍內僅次於巴西狂歡節。主要參加的城市有科隆,杜塞爾多夫。
全世界的人們都喜歡在節日或慶典之時聚在一起共度美好時光,而狂歡節正是慶祝各種季節或事件的最好時機。科隆狂歡節是德國最為熱鬧的狂歡節。
科隆狂歡節的主角是小丑和狂人,節日期間,到處都是奇裝異服的人們,大家沉浸在歡樂中,所有商店都會在這時關門停業。遊行是節日的重頭戲,每年都會有很多人在道路兩旁觀看遊行隊伍,並會得到隊伍中撒出的糖果。科隆狂歡節會一直持續到第二年的2月才結束。
歷史沿革
德語地區的狂歡節可以上溯到中世紀,當時已經有了狂放不羈的遊行,可以說是現代狂歡節的前身。最近的200年間,德語地區的狂歡節逐漸規範和規模化起來,而最具代表性的科隆狂歡節則開始於1823年,其標誌是出現了彩車遊行。
德國的狂歡節從北到南分幾個地區,各有千秋。其中最有特色、也最有影響的有兩片。一片是以科隆、杜賽爾多夫、美因茲和亞琛為代表的德國西部萊茵地區,另一片是以羅特威爾、菲林根為代表的德國南部博登湖地區。南、北地區的狂歡節名稱也有所區別,北部地區的狂歡節又叫做「嘉年華會」,而南部地區的狂歡節則叫做「謝肉節」。
德國西部地區的狂歡節源於聖灰星期三的前夕,有上千年的歷史,慶祝冬季的結束和春天的來臨。在德國是僅次於聖誕節的重要節日。在節日期間有大型的遊行和慶祝活動,狂歡節持續一周。
科隆狂歡節的歷史幾乎和科隆市的歷史同樣悠久。古希臘人和古羅馬人在歡樂的春節期間用葡萄酒、女人和唱歌來祭奠酒神和古羅馬的農神。日爾曼人通過慶祝冬至來表示對神的崇拜,並以此驅趕惡毒的冬季魔鬼。後來基督徒們繼承了這一異教徒的風俗。伴隨着狂歡節的開始,復活節前的四旬齋拉開了序幕。
在中世紀,狂歡節的快樂,即「化裝遊行」,常常以非常劇烈的形式來表現,令市政府和教會非常惱火。禁令和法令收效甚微,人們依然我行我素,瘋狂快樂地慶祝這一節日。
在18世紀,與令人捧腹的街頭狂歡節相伴的還有威尼斯模式的所謂「化裝舞會」。歡鬧的面具和化裝舞會,但開始時只限於貴族和富有的市民階層。1736年,科隆在新市場旁的貴族宮舉行了首次「化裝舞會」。將近50年之後,科隆被法國大革命的軍隊占領。但是,新的統治者允許當地人舉行其如醉如痴的遊行。不久之後統治這塊土地的普魯士人則要嚴厲一些,但並不能阻擋科隆人延續其痴迷的傳統。狂歡節逐漸變得更加浪漫和市民化。它變得有所收斂,講究秩序。
舉行時間
按慣例德國當地時間11月11日11點11分狂歡節將拉開序幕,而且一直延續到第二年的2月底,以科隆,杜塞爾多夫,美茵茨為主的幾大城市從此進入每年的「第五季」,這一時間段每個城市將舉辦一系列精彩的活動,但節日的高潮一般在每年的1月底-2月底,正好與中國的農曆新年接近。德國許多城市都舉辦狂歡節活動,但最有聲望規模最宏大的狂歡節慶祝活動在科隆和杜塞爾多夫這兩座比鄰的城市。
狂歡節標誌
科隆狂歡節也是繼巴西里約熱內盧狂歡節之後全球第二大狂歡節慶活動,每年將有上百萬的遊客盛裝打扮來此舉辦全城大party。在玫瑰星期一每年都有上萬頓的糖果和鮮花從花車上撒下,而且近幾年中在狂歡的人群中不乏中國人的身影。 提到科隆狂歡節,不得不提的就是狂歡節三個標誌性人物「王子」,「農民」和「少女」,他們在整個狂歡節中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通過全城海選得出,之後經過一年的各種才藝培訓,最首要的就是要會說標準的科隆當地方言,因為他們將在整個狂歡節期間,出席各種重大的活動演講並表演,發言時必須要說地道科隆方言。在海選中會產生三名男子來扮演成人版的「王子,農民和少女」人物,也會選出三名兒童來分別扮演這些人物形象,需要解釋的是雖然人物之一是「少女」,但是因為歷史原因在當時創造出的人物形象時女人無法登台,所以成人版的「少女」人物是一直由男人來扮演的,這個傳統保留至今,有區別的是兒童版的「少女」是由女童來扮演的。
在每年一月初,當年選出來「王子,農民和少女」會來到市政廳
和市長見面,舉行盛大儀式,宣布從當天開始整個城市的領導權由「王子」獲得,直到狂歡節結束.「王子的登基大典」的開始也意味着科隆陷入全城狂歡。在玫瑰星期一的花車遊行中,王子的花車是規模最大的,而且永遠都是最後一輛,意味着花車遊行的結束。
科隆已經有160個狂歡節社團、家鄉協會、城區共同體。它們組織大約500場活動、舞會和遊行來慶祝這個城市最瘋狂的節日。
節日遊行
到了「玫瑰星期一」的上午,代表狂歡節最高潮的大遊行正式開始。人們三五成群喝着啤酒,拉着手風琴,穿着五彩的服裝,戴着怪異的假面,在街上歡快地行走。路邊的警察也一改往日的威嚴,任憑女孩子們在臉上劃下五顏六色的唇印。在浩浩蕩蕩的遊行隊伍中,有着上千個表演團隊,每個方陣都有自己的樂隊、花車和獨具特色的服裝,令人目不暇接。花車上有着各種各樣的模型,不少是當今各國領導人,布什、普金、薩達姆和拉登等往往被選為嘲諷對象。花車行進時,路邊成千上萬的觀眾高呼「給我糖」,大塊的巧克力、糖果和無數鮮花便從花車上如同雨點一般落下來。孩子們胸前掛着一個大布口袋,扒在地上拚命地撿糖,大人們則一躍而起,從空中攔截大塊巧克力。有的人乾脆倒舉一把傘或一頂帽子,不一會兒已是滿載而歸。這樣的狂歡場面一直持續5個小時,平時一向嚴謹的德國人,在這天終於也瘋狂了。
科隆狂歡節遊行路線的總長度是7公里,而參加遊行的隊伍長度是6.5公里。也就是說,從遊行路線的起點到終點擺滿了參加遊行的人、車和馬。雖然遊行總時間是5小時,但觀眾為了強占好位置,往往是提前2、3個小時就已經抵達現場了。因此,在依舊春寒料峭的2月份,露天站7、8個小時觀看狂歡節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更何況很多人在遊行結束後還不馬上散去,而是要參加露天狂歡舞會、酒吧里「泡吧」跳舞或是混擠在人群中在街上徜徉,直至半夜。
狂歡口號
科隆萬歲,這是狂歡節每年使用的口號,準時在狂歡節開始時呼喊。其高潮是四齋節前星期一狂歡遊行的愚人時刻。這時,人們高呼"科隆站起來"、"要糖"、"要花"。在這種熱鬧非凡的活動中,人們歡呼雀躍、盡情放縱,萊茵河兩岸充滿歡歌笑語。
女人狂歡節
女人狂歡節正式的開始,是狂歡節進入高潮期的標誌。在「女人節」中,平素莊重文雅的德國婦女,在這一天猶如火山噴發一樣盡情宣洩着自己的感情。她們成群結隊地衝進市政大廳,闖入市長辦公室,坐在市長辦公椅上宣布接管市政權。這一天最讓男人們提心弔膽的是怕女人們剪去自己的領帶。在那天,你要是戴着名牌領帶,可就不要上街了。德國姑娘們入夜後便成群結隊地拿着剪刀在街上轉,推推擠擠中就把男人的領帶給剪了。那天科隆一帶的機場到處都掛着剪斷的領帶。但也有不少男人故意買一些破的甚至紙做的領帶上街去領一領與芳齡少女調情的滋味。
節日尾聲
次日午夜,也就是星期二的午夜,狂歡節接近尾聲。人們摘下懸掛在飯館和酒肆門上的代表狂歡節的扎制人物,將其焚燒,由此宣告進入「聖灰星期三」,宣告狂歡節的徹底結束。
申請非遺
一年一度的德國科隆狂歡節(Karneval)有望成為新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正在緊張地進行。科隆狂歡節很可能會和科隆大教堂一起出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上。
科隆狂歡節是否最終能夠成為文化遺產,要等到2016年才能正式確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一名官員表示:「沒有什麼理由反對其成為文化遺產。況且,巴西狂歡節早就已經是文化遺產了。」
國際知名度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衡量其是否能構成文化遺產的重要標準之一。
社會評價
科隆狂歡節被人們認為是全德國最盛大也最為瘋狂的狂歡節。人們為了紀念並迎接即將到來的大齋戒期而投入到這狂歡之中。從前,人們為了將冬季惡靈驅逐出城,便頭戴面具上街遊行,而現在這一慣例被保留了下來。
德國人給人的印象是不苟言笑、刻板、難以接近。狂歡節恰巧是在有這樣性格特質的人身上發生似乎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不可理喻。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奇怪的。正是這種心理反差反映出德國人的多面性和需要自我釋放的心理需求。
從地域角度來看,德國的萊茵地區和南部巴符地區是天主教仍比較盛行的地區,這裡的人也確實比德國其它地區的人更刻板和難以接近一些。正是這樣,人們才更需要有狂歡節這樣的機會和形式,大膽、隨意地做自己想做的任何事情:大聲喧鬧,縱情喝酒和歌舞,興致所致時親吻身邊不熟悉或不認識的人,打破人際和等級界線,嘲諷時政,把真實的自我隱藏在怪異的服裝或面具下等等,不一而足,而這一切都是他們平常不能做、不容許做的事情。只有這個時候他們才能徹底地放飛心情,釋放自我,以求得心理平衡。因此,當狂歡節到來時,人們歡欣鼓舞;而當狂歡節結束時,大多數人雖然已經在數日的狂歡後倍感疲勞,但心中仍期盼着下一次狂歡節的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