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公簋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簡書網 的圖片

秦公簋銘》是中國的一個名詞術語。

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文字,一種是方塊文字,如漢字[1]、日文和韓文,還有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西夏文[2]、契丹文,喃字等;另外一種是字母文字,主要包括拉丁字母文字、阿拉伯字母文字、粟特字母文字等。

名詞解釋

平王東遷,畀地於秦,使得本爲西戎的秦國在文化上也繼承了周人,以籀文爲標凖文字即其中之一。春秋以後,秦國國力逐漸加強,呈上昇之勢,《秦公簋》就是這個時期的作品。通篇觀之,字形結體有着石鼓文一樣的整飭嚴謹,筆法則盡去呆板強直,在微曲中求勁健,在圓轉中出剛狠,處處體現着一種自矜自信的強悍雄風。它們仿彿挾帶着大西北的空闊淒涼和粗獷勇猛,遮天蓋地,撲面而來,擊打着人們的心弦,震懾着人們的魂魄。這是力量與熱血、健壯的體魄與尙武精神的結合和傳神寫照。它們不要莊嚴肅穆、雍容典麗的周人作風,它們只是在表現秦人接管西土後的嶄新風貌,就此而言,《秦公簋》是春秋時期的秦國的眞實縮影。我們不能以通常的章法來指責這件作品的散亂。這個銘文中的每一個字都是單獨刻製在方模上之後拼成全篇的,這是中國印刷史上的偉大奇蹟。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秦國人發明了這種陶泥活字鑄銘工藝是何等的先進!它儘管在書法作品所要求的章法上失敗了,卻能標誌着迅速跨入文明社會的秦國人之聰明才智。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散亂也有其變革常法的進步意義:秦統一後的始皇二十六年權量詔版刻銘,不正是以這種參差散亂,征服了古今無數書家的麼?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