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士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秦士錄》 |
作品名稱: 《秦士錄》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 作 者:宋濂 |
《秦士錄》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宋濂的詩。[1]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 ,為其後"台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2]。
詩詞正文
“ | < 鄧弼,字伯翊,秦(今陝西一帶,春秋戰國時為秦國疆域)地一帶的人。身長七尺,雙目銳利有神,開合閃閃如有電。能夠以力量稱雄於人,鄰家的牛正在交斗不可分開,(他)以拳打擊牛的脊椎,牛背脊折斷,跌倒於地;市場前門有石鼓,十人共抬,不能舉起,(他)兩手持着行走。然而喜歡酒後使性,怒視旁人,人們見了就迴避,說:「狂徒不可接近,接近則必受奇恥大辱。」一日,他獨自飲酒在青樓,蕭、馮兩書聲經過樓下,他急忙牽扯對方入內共飲。兩書生向來瞧不起此人,竭力拒絕他。鄧弼發怒說:「你們不接受我的邀請(從:聽從),必定殺死你們,(而後)逃命於荒山僻野,不忍心你們困苦!」兩書生不得已,聽從了他。鄧弼占據筵席正中的座位,指着左右,作揖邀請兩書生就坐。大聲吆喝着要酒喝,高歌撮口發出聲音。酒喝得暢快了,解開衣服,兩腿岔開,形似畚箕,席地而坐(是粗慢無禮的舉動),拔刀放在桌面上,鏗然(象聲詞,形容刀鳴之聲響亮有力)作響。兩書生向來聽說他酒後發狂,想起身離開,鄧弼制止他們說:「不要走!我也稍微了解詩書,你們何至於把我看得低賤?今日並非(意在)請你們喝酒,(而)想略吐胸中不平之氣罷了。經、史、子、集四部的書籍任憑你們詢問,如果不能回答,就讓這把刀沾上鮮血。」兩書生說:「竟有這樣的事?」迅即摘取七經(《易》、《書》、《詩》、《周禮》、《儀禮》、《禮記》、《春秋》七種儒家經典)數十義問他,鄧弼列舉古書中注釋經文的文字和解釋傳文的文字,不漏一句。(兩書生)又詢問歷代史事,上下三千年談吐流暢,滔滔不絕不絕(如成串的珠子那樣接連不斷)。鄧弼笑着說:「你們服呢還是不服?」兩書生相顧沮喪失色,不敢再有問題。鄧弼取酒,披頭散髮跳着說:「我今天壓倒老書生了!古者學在養氣,如今的人穿着讀書人穿的衣服,反毫無生氣,只想賣弄學問,把世上豪傑當小孩子撫養(喻輕視),這怎麼可以呢?你們算了吧(蔑語)。」兩書生向來自負博學多才,聽到鄧弼的話大感慚愧,下樓去了,走路都不正常。回去問與鄧弼交往的朋友,也沒有看見他拿着書本低聲吟詠過。泰定(元泰定帝也孫鐵木而的年號)末年,德王任職西御史台(陝西諸道行御史府),鄧弼寫信數千字藏在袖中進見他,守門的士兵不為通報,鄧弼說:「你不知道秦地有鄭伯翊嗎?」接連擊倒數人,音訊傳到德王那裡;德王命差役揪他進去,想鞭打他。鄧弼盛氣凌人說:「您為什麼不禮遇壯士?」……德王說「你自稱壯士,能否(懂得)持矛呼號率先登上堅固的城前呢?」說「能。」「百萬軍中,能夠刺殺大將嗎?」說:「能。」「突破重圍,擊潰敵陣,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嗎(首領:頭和脖頸)?」說:「能。」德王看看左右說:「暫且試驗一下。」問他需要什麼,說:「鐵鎧甲好馬各一份,一雙寶劍。」德王命人給予他。暗中叮囑擅長使用長矛的五十個人,騎馬奔馳出東城門外,然後派鄧弼前往。德王親自居高而視,全王府的人都跟着去看。及鄧弼到了,眾槊齊發;鄧弼大呼奔走,人馬後退躲避五十步,面目失色。接着煙塵騰起,只見雙劍飛舞如墜雲霧,連砍馬首墜地,血液滴流不止。德王拍着大腿高興地說:「真壯士!真壯士!」命以杯酒獎賞鄧弼,鄧弼站着喝不跪拜。於是威名雄振一時,直比王鐵槍(王彥章,五代時人,善使雙鐵槍)。德王上書向天子推薦。正巧丞相與德王不和,阻隔這件事不發布。鄧弼環視自己的軀體,慨嘆說:「天生一具銅筋鐵肋,不能建立功勳在萬里之外,而困死在野草之下,宿命啊!也是時運啊!」隨後進王屋山做了道士。此後十年死去。我說:鄧弼死後不到二十年,天下大亂。中原數千里,人才盡絕;燕子歸來都失卻築巢的地方(意謂戰火不絕,房屋敗毀),競相棲息在林木中。假使鄧弼健在,定有表現自己才能的機會。可惜啊!鄧弼的魂魄不顯靈則罷了,若顯靈,我知道他(定會)因發怒而頭髮直立!
> |
” |
— <《秦士錄》>,<古詩文網> |
作者簡介
宋濂[3](1310年11月4日 -1381年6月20日 ),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別號龍門子、玄真遁叟等,漢族。祖籍金華潛溪(今浙江義烏),後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元末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啟、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為"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為太史公、宋龍門。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4]。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 洪武十四年(1381年)五月二十日(6月12日),宋濂因病逝於夔州(今重慶奉節),享年七十二歲。明武宗時追諡"文憲",故稱"宋文憲"。臨終時,正坐斂手而逝,當時夔州的官員都前來贈賻哭祭。知事葉以從將宋濂葬於蓮花山下。蜀王朱椿仰慕宋濂,又將宋濂轉葬華陽城東。
視頻
.
.
參考資料
- ↑ 《 秦士錄》 古詩文網
- ↑ 信用小故事:「宋濂守信好學」和「晏殊誠實守信」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6-27
- ↑ 「宋濂簡介 古詩文網
- ↑ 宋濂是明初最著名的儒者,為何晚景如此淒涼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