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

  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

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藏國寶級文物「秦始皇陵一號銅車馬」,在出土30年後首次邁出博物館大門,於2010年4月13日安全抵達上海。將在世博會上精彩講述2000多年前大秦王朝的輝煌。據了解,受世人青睞而被譽為「青銅之冠」的秦陵銅車馬共兩乘,此次赴上海世博會參展的僅為「秦陵一號銅車馬」。這也是其出土30年後首次邁出博物館大門「整裝出巡」。

目錄

簡介

1980年,中國陝西臨潼秦始皇陵封土西側20米處的一個陪葬坑裡,出土了兩乘大型陪葬銅車馬,一前一後排列。經復原,大小約為真人真馬的二分之一。製作年代至晚在陵墓興建時期,即公元前210年之前。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秦代工匠成功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接、子母扣連接、轉軸連接等各種工藝技術,並將其完美地結合為一個整體,是20世紀考古史上發現的結構最為複雜、形體最為龐大的古代青銅器,被譽為「青銅之冠」。該國寶經過文物保護修復人員艱苦卓絕的努力,最終歷時8年才完成修復。秦陵銅車馬出土於秦始皇陵西側20M處,1980年局部試掘銅車馬坑時,在一木槨內出土一前一後縱置的兩輛大型銅車馬,出土時已殘破,經修復後恢復原狀。 秦陵銅車銅車馬主體為青銅所鑄,一些零部件為金銀飾品。各個部件分別鑄造,然後用嵌鑄、焊接、粘接、鉚接、子母扣、紐環扣接、銷釘連接等多種機械連接工藝,將眾多的部件組裝為一體。通體彩繪,馬為白色,彩繪時所用顏料均為用膠調和的礦物顏料,利用膠的濃度塑造出立體線條。車、馬和俑的大小約相當於真車、真馬、真人的二分之一。它完全仿實物精心製作,真實地再現了秦始皇帝車駕的風采。秦代的金屬加工技術有了輝煌的成就,在秦陵銅車馬的製造上集中體現出來。秦陵銅車馬共有三千多個零件,秦代工匠巧妙地運用了鑄造、焊接、鑲嵌、銷接、活鉸連接、子母扣連接、轉軸連接等各種工藝技術,將此結合為一個整體,達到了非常高的水平。特別是一、二號車的傘蓋,其厚度僅0.1~0.4厘米,而面積分別為1.12和2.3平方米,整體用渾鑄法一次鑄出,即使在今天,要鑄成這麼大而薄、均勻呈穹窿形的銅件也非易事。至今,銅車馬上的各種鏈條仍轉動靈活,門、窗開閉自如,牽動轅衡,仍能載輿行使。秦陵銅車馬被譽為中國古代的「青銅之冠」。

評價

兩乘車一前一後置於同一木槨中,前面的一乘稱為1號車,後面的一乘稱為2號車。1號車又稱立車或高車,2號車又稱安車。兩乘車均為單轅雙輪,前駕四匹馬。 秦陵銅車1號車通長225厘米,高152厘米,重1061公斤。轅長183.4厘米,輿廣74厘米,進深48.5厘米。輿的前、左、右三面立有欄板,前端有軾,後面有車門。輿內立十字形傘座,座上插一長柄銅傘,銅御官俑立於傘下。車上備有銅弩、銅箭、銅盾等兵器。1號車的車輿呈橫長方形,前邊兩個轉角處呈抹角弧形。其基本結構是以輿底四周的四條較粗的軫為基礎,在軫間縱向設作為輿底,在輪上面立有車闌,構成整個車輿。在車輿之內有一車傘,由傘座、傘柄、傘蓋等部分組成。2號車的車輿與1號車迥然不同,1號車是敞篷的,2號車卻是密閉的車輿。1號車屬立乘,乘員一般是站着的,2號車車輿平面呈「凸」字形狀,通長1.24米。分為前後兩室,前室是御手坐的地方,面積狹小,有跽坐俑一個;後室是主人乘坐的地方,平面近似方形,廣78厘米,進深88厘米,車輿上部有一橢圓形的篷蓋,把前後兩室罩於篷蓋之下。前室的輿、底同樣有四軫,其左右側和前面立有欄板。[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