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家河畔水流淌(蝶戀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家河畔水流淌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秦家河畔水流淌》中國當代作家蝶戀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秦家河畔水流淌

秦家河,據說是雙槍老太婆的原型之一——鄧惠中烈士進行革命工作之地。她曾在此組織武工隊進行戰術演習,曾在此宣講華鎣山游擊隊,曾在此領導中共川東地下黨第八工委的工作……

我們到達秦家河霧氣還沒有散盡,天空如同攪過的泥水,顯得渾濁。路旁草木蔥蘢,雖是冬天,卻沒有一點衰敗的跡象,草葉在霧氣的輕吻中活得很是滋潤。荒蕪的農田裡,青草綠油油的,毛茸茸的,如同鋪着的綠色地毯,踩上去軟綿綿的,如果不濕潤,真想躺下來,貼着地面,豎起耳朵,聽聽當年鄧惠中是如何利用小學教師的身份與進步人士暢談的。如果能聽見,也算是接受了革命的洗禮,心中會升騰起豪情壯志,說不定會提上一把刀,哪怕是彎刀,也會激情滿懷地加入到抗擊國民黨政府的游擊隊中,吼上一句「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那情態,好不慷慨激昂;那架勢,好不威武雄壯,活脫脫一個勇武的戰士形象。

眼前的秦家河,「婆娑綠陰樹,斑駁青苔地。」一座雙拱石橋橫跨於河面,橋體苔蘚如同烏梢蛇身上的花紋,橋面人跡罕至。清亮的河水,平靜得如同一面鏡子,將河岸的草木攬入,將天空作為底板,以枯草與青草的顏色為基調,勾勒出一幅清曠遼遠而又充滿生機的西南冬景圖。

縣史志辦人員指向橋邊說:「那就是鄧惠中與愛國進步人士常聚的地方」。順着他手指的方向,我只看到了一座橋、一條河,以及河岸冬春並存的植被,還有低沉的天空。

地圖上找不到秦家河,網頁上查不到秦家河。我們站在秦家河邊,沒有看到一點革命過的印跡,連個茅草棚也沒有,連塊石頭也沒有。可《烈火中永生》的「雙槍老太婆」形象——鄧惠中卻慢慢鮮活起來:一個剪着短髮,手拿雙槍的女人,站在房前的地壩里,面向東方,面向秦家河,面向一群熱血青年,正在講述……我凝神靜聽,聽到了「一切行動聽指揮」,聽到了「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聽到了「不打人罵人」……講到情深處,聲音高昂起來,手舞足蹈起來,頭髮飄揚起來,臉色紅潤起來……鄧惠中絕非普通的小女人,她走出了小家庭,進入了革命大家庭;不是一般的師範生,她走上了講台,走上了宣揚革命的道路;她不是一般的教師,她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着華鎣山游擊隊的領導……纏過腳的她走路一跳一跳的,跳出了「小我」,成就了「大我」。

鄧惠中,原名張惠中、張若蘭,因深愛丈夫鄧福謙,改名鄧惠中。她丈夫鄧福謙是中共早期黨員,1938年去延安,她孤身一人帶領着三個孩子,白天教書,晚上辦農村夜校,秘密從事共產黨的地下工作。改名成就大愛,她不僅愛丈夫,更愛革命事業。鄧惠中因營救兒子鄧誠而被捕,後被押送至重慶「中美合作所」的渣滓洞。敵人用竹籤從鄧惠中指甲釘進去,鮮血順着竹籤滴落,汗珠爬上臉頰,牙齒咬得嘎嘣響,腦袋隨即歪斜、耷拉……影視劇中審訊的鏡頭一幕幕閃現,那是多麼的殘忍,那是多麼血腥……鄧惠中死於國民黨的大屠殺中,母愛成就悲壯,堅強鑄就英雄。鄧惠中日夜為革命操勞,滄桑寫在臉上,技藝展示在游擊戰中,彈無虛發,百發百中,槍法成就美名,敵人聞風喪膽,自己人稱讚為「雙槍老太婆」。鄧惠中是一個真正的革命志士,我們只能仰望,我們只有記掛,我們還有憐惜

我巡視秦家河,秦家河水平靜地流動着,沒有一絲波紋,看不出秦家河曾有過的洶湧澎湃,看不到秦家河曾經歷的風起雲湧,但這並不影響鄧惠中曾在此發動群眾,組織群眾,宣揚革命真理,提升群眾覺悟;並不影響她從一條河出發,沿一條河行走,由一股細流匯聚成革命洪流;並不影響她為革命事業積極奔走,捨生忘死,最終取義成仁。

靜水深流,秦家河水永遠記得鄧惠中說過的話,歷史不會忘記鄧惠中所做的事,我們正踏着鄧惠中的足跡,閱讀她曾用生命書寫的故事。這個令敵人聞風喪膽的「雙槍老太婆」,如同大海上的一葉扁舟,將一直航行於歷史的長河中。

[1]

作者簡介

蝶戀花,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