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峰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峰鎮是江西省上饒市信州區下轄的一個鎮。位於上饒市信州區東面,秦峰鎮以丘陵地貌為主,沿信江河蜿蜒而成。東與廣豐縣接壤,西與靈溪交界並傍臨浙贛鐵路,南臨朝陽鎮,七沙公路穿境而過,北掛320國道,南通上廣公路,西北隔信江與沙溪鎮相望,近年來,秦峰鎮緊扣"打造生態休閒基地,建設和諧秀美鄉村"的發展定位,以"品自然、慢生活、家服務、趣體驗"的理念,以"激情+真情,展示秦峰新形象,實幹+巧幹,促進秦峰大變樣"的目標,着力挖掘該鎮的自然、人文和社會等環境資源,開啟打造美麗鄉村,並先後推出"秦峰攝影徵文大賽"、"首屆信州區自行車賽暨秦峰騎游大賽"和"秦食風光美食攝影大賽"等旅遊文化活動。[1]

歷史沿革

因以秦峰村秦峰寺而得名。

1949年置上饒縣第四區秦峰鄉;

1950年屬靈溪區,1958年屬五星(次年改秦峰)公社,1961年析出秦峰、黃水兩個公社,1964年合併為秦峰公社,1968年併入秦峰公社,1972年析置秦峰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3年5月由上饒縣劃歸上饒市;2000年10月為信州區秦峰鄉;2014年11月正式撤鄉設鎮;掛牌更名為秦峰鎮。

秦峰鎮面積59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秦峰、下湖、新塘、東塘、五石、老塢、管家、岩坑、占村、路底、霍村、11個行政村。

地理位置

境內七沙公路北掛320國道,南通上廣公路,悠悠信江自東北方向朝西東方向流經。全鎮總面積59.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936畝(水田16128畝),現有人口4.2萬人。

行政區劃

下轄11個行政村,分別為霍村村、秦峰村路底村、占村村、岩坑村、老塢村、新塘村、東塘村、下湖村、五石村、管家村,146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地在秦峰村趙家。[2]

資源情況

秦峰鎮礦產資源豐富,礦藏以黑滑石、高嶺土為主。黑滑石礦庫約1平方公里,儲量約千萬噸左右,表面覆蓋層約5米,開採成本低,市場前景好。高嶺土礦儲量超過億噸以上,面積300畝,無覆蓋層,品位高,距鄉主幹道"七沙"水泥路不到100米,交通便利。

秦峰鎮農民還有做夏布的傳統工藝,素有"夏布之鄉"之美稱,大部分農民懂夏布加工技術,產品遠銷韓國、日本,是不可代替的綠色手工藝。

秦峰鎮電力供應充足,全鄉已完成農網改造,電價與城市同步,全鄉農戶電話裝機3000多部,普及率達50%以上。移動電話信號覆蓋率98%。全鎮現有小學13所。中學3所(其中私辦一所),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100%。[3]

經濟發展

2012年,全鄉社會生產總值達到7.4億元,年均增長12%;財政總收入完成4510萬元,增長50%;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700元,增長13%。全鄉年末儲蓄餘額1.843億,增長18.9%。

秦峰鎮是一個農業大鄉,"三農"問題一直是首要解決的問題。秦峰鎮積極貫徹黨的農村的基本政策,以發展農村經濟和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加快特色農業發展,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穩定了糧食種植面積。為提高糧食產量,秦峰鎮大力實施科技興糧戰略,重點推廣"中優402"、"新委優80"、"面優培九"等早稻、晚稻、一季稻的優良品種,鎮農技人員下到各村定點指導農民種植。

在確保糧食種植面積的同時,秦峰下大力氣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努力打好特色牌。

在發展經濟中,秦峰鎮堅決破除守舊觀念,實行開放攻堅戰略,一方面積極改善投資環境,對客商做好跟蹤服務,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注重項目的包裝,重點推出滑石礦、葛根、夏布、蠶桑、板栗等特色產業項目,一手抓招商引資,一手抓自身內部發展,秦峰鄉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搞活商品流通。解決就業3000多人。同時立足本鄉優勢,積極把夏布產業規模做大。

秦峰鎮爭取資金,加大農田水利投入力度,夯實農業可持續發展基礎。除險加固了兩座小(二)型水庫,5座隱患山塘,修復拓寬了5.2公里灌溉渠道;完成了千畝農田綜合治理,萬畝土地整理工作開工建設;進一步加快了農業產業調整的步伐,實現了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精品化、特色化,逐步形成了以龍蝦特色養殖、葛根種植、苗木種植和生豬養殖為重點的農業基地。全年農業總產值1.26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7%。農作物播種面積3512公頃,總產量2.21萬噸。生豬飼養量7343頭,家禽年飼養量6.13萬隻。大力發展旅遊休閒觀光農業,依託青山綠水優勢,形成以金龍山、黃尖山以及"鄉情山莊"等"農家樂"為重點的旅遊經濟。[4]

風俗民情

"過會"是漢族民間習俗之一,是民間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古往今來源遠流長的傳承,如百年陳酒,窖香濃郁,愈久愈醇。

在各個村莊幾百年來流行着一種聚會方式。每年在夏收秋種的農閒時間裡,即在農曆九月初九至十月一日,各個村莊每天輪流搞"過會"。當地農村都要以村子為單位,每村統一固定一天,用於集中招待村民的全部親戚來村里相聚。自此當地人便把這種集中待客的事情叫做"過會"。

"過會"其實是帶着濃厚的農耕色彩的一種民間風俗。在舊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村民們一年四季基本都在忙於勞作。沒有過多的閒暇時間用來鄰里交流。於是就選擇在夏收秋種結束後的農閒時間裡,舉辦"過會"活動。在這種熱鬧的氛圍里,親朋鄰里暢所欲言,歡聲笑談,分享豐收的喜悅。


對於過會的村子,這一天就顯得格外的熱鬧。親朋好友受邀而來,主人家熱情待客,大擺宴席,好酒好菜地款待着前來的客人。相約而來的客人越多,主人家就越高興,表示着這一家人的好人緣,這樣主人家就越有面子。這種"過會"待客的習俗,也展示了鄉村人們善良好客,熱情淳樸的民風,更能促進親朋鄉鄰間的友好團結。

集鎮建設

秦峰鎮積極爭取和籌措資金101萬元,對1.45公里長的信東大街按三級公路標準改造完工。繼續籌集資金20萬餘元,修建和亮化了白石墩渡改橋引道和綠化工程。組織實施了總投資1000多萬元,覆蓋8個行政村,受益群眾達兩萬多人的萬人安全飲水工程。年末有郵政局1處。投遞範圍30公里,鄉村通郵率95%。電信企業1家,服務網點4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048門,固定電話用戶1788戶,電話普及率13.2%;移動電話用戶716戶,互聯網用戶356戶。全年業務收入82萬元。

2015年,秦峰鎮全面完成新320國道南移和上廣快速通道項目征地拆遷工作,秦峰自來水廠投入使用。啟動集鎮大道、集貿市場、中心集鎮安置區、濱江景觀游步道、秦峰文化廣場、五石秀美鄉村點一期工程、信秦公路秦峰段改建等6個民生項目建設,部分項目竣工並投入使用。秦峰客運站圓滿竣工,秦峰派出所項目順利施工,秦峰自來水廠投入使用,管網全覆蓋,徹底解決4萬人口安全飲水問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