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文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文貴

中文名: 秦文貴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1年9月

畢業院校: 華東石油學院鑽井工程專業

主要成就: 中石油學科帶頭人

信 仰: 共產主義

學 歷: 大學

職 務: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工會主席

秦文貴,漢族,1961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高級工程師,中石油學科帶頭人,曾任中石油工程技術分公司副總經理,全國青聯副主席,現任: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華油集團黨委書記、副總經理、工會主席。秦文貴是江澤民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1]


人物經歷

秦文貴,中共黨員,1961年9月出生,1982年從華東石油學院,現更名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分校鑽井工程專業畢業,主動申請到我國海拔 最高、條件最艱苦的青海油田工作,一直從事鑽井技術管理工作,長年奔波在戈壁、荒漠,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默默耕耘,為油田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2000年1月赴美國德州農業和機械大學商學院攻讀MBA學位,2002年6月以優異成績完成全部學業,按期回國報效祖國 。20年來,秦文貴在不平凡的人生經歷中實踐着自己「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奮鬥中實現自身價值」 和「越是艱苦,越要奮鬥,越要奉獻」的 人生信條,走出了一條當代青年知識分子在苦幹、實幹中鍛煉成長的閃光之路,集中體現了當代青年和青年知識分子的優秀品質。


1982年,從華東石油學院畢業的秦文貴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我國海拔最高、環境最艱苦的青海油田。在那片戈壁荒漠裡,他一干就是20多年。在工作中,秦文貴以所學科學知識和一腔熱血,戰勝了一個個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關,推廣應用了十多項新技術、新工藝,為我國西部油田的開發和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


1992年,秦文貴在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學習期間,謝絕了國外公司的高薪聘請,他還婉拒南方一些有實力石油公司的邀請,毅然決然地回到了柴達木


秦文貴用獨特而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實踐着自己「在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奮鬥中實現自身價值」的人生信條,走出了一條當代青年知識分子在苦幹、實幹中成長的道路。1997年,他獲得首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特等勞動模範」等榮譽。任第九屆全國青聯副主席。


秦文貴是江澤民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


人物軼事


秦文貴1982年從華東石油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青海油田。當時,他也有過猶豫,因為那裡是石油行業人人皆知的全國海拔最高、生活最苦的油田。但他也深知,那裡地域遼闊,油氣發展潛力大,年輕人到那裡一定會有所作為。於是,他懷着「頭戴鋁盔走天涯,崑崙山下送晚霞」的豪情走向了戈壁瀚海。


秦文貴的家在河北省平山縣的一個小山村。行前,年近八十的老父親特地去買了本地圖,可查了半天,也沒有找到兒子所說的原油生產基地「花土溝」。老父親有7個孩子,文貴是最小的孩子,卻去了一個地圖上都找不到的地方。


雖然有些不舍,但曾當過游擊隊小隊長的老父親懂得小家與大家誰輕誰重的道理,他叮嚀兒子:「娃,你記住:不管走到哪裡,不管那地方有多苦,你都要對得起國家。」


秦文貴記得剛到井隊時的情景。先是坐了3天火車,又坐了兩天汽車,當懵懵懂懂的他走下班車時,迎接他的是一陣打得臉頰生疼的黃沙 。當時的花土溝只有幾間低矮破舊的泥坯房,職工都住帳篷,家屬來了沒地方住,就四家各住帳篷的一角,幾塊布隔着。有些人乾脆在荒灘上斜着挖一個坑,支上廢鑽杆,鋪上油毛氈,再裝蓋上沙子,就是個家了,外面看起來與荒漠無異,俗稱「地窩子」。剛來時,秦文貴常被從「地窩子」鑽出來的人訓斥和埋怨,因為他踩到了人家的「房頂」上。


初到井隊,隊長讓他從最細小的事情做起———掃鑽台、擦機器、收工具、打吊鉗……白天忙了一天,晚上卻睡不着覺,還總流鼻血。別人告訴他,這叫高原反應。


兩個月後的一天深夜,大地被驚醒。井噴了,不一會兒,井口壓力已上升到了200多個大氣壓,而放噴管線又被結晶鹽堵死,若不立即處 理,將會抬翻井口,造成井毀人亡的嚴重後果。


秦文貴看到睡夢中驚醒的鑽工們連安全帽都沒來得及戴,甚至光着膀子就跳進齊腰深的泥漿中。在巨大的地層壓力作用下,數千米深的鹽水泥漿狂龍般噴涌而出,暴虐地撲向靠近它的每一個人。但是,沒有一個人退縮。


秦文貴感到血在往上涌。愣怔片刻,他把外衣一脫,跳進泥漿,加入到搶修管線的人群中。


黎明時分,井噴終於被制服了。為了洗掉身上的泥漿和油污,秦文貴學着師傅們的樣子,先用汽油一遍又一遍地擦,再用肥皂一次又一次地搓,渾身蜇得火辣辣地疼,不久身上開始脫皮。


從1990年起,余艷萍就常常感到腰痛難忍。一直拖到1995年,她才住進了油田敦煌基地職工總醫院。經檢查,發現她右腎先天畸形,並患有左腎下垂、腎積水。醫生告訴她:「必須儘快手術,不能耽誤。」但此時,秦文貴正着手處理七個泉地區嚴重井漏問題,無法脫身照料妻子。


秦文貴將空白手術簽字單交給了醫生,對妻子內疚地說:「先吃藥控制病情,等我有時間後,再陪你做手術吧。」


這一等就是一年。1996年年初,秦文貴利用冬休陪妻子回她老家重慶做手術,為的是已退休的岳父母可以幫忙照料術後的妻子。


在重慶第三軍醫大學住院部,醫生好意地勸他們:「能不能在春節後再來醫院做手術,節日期間,醫務人員輪休,護理不便,對手術效果會有影響。」秦文貴一聽就急了,因為春節後,鑽機就要開鑽,井隊離不開他這個工程師。


「求求您通融一下,能不能春節前就做……」平時寡言少語的秦文貴使出渾身解數要說服醫生。終於,余艷萍被推進了手術室。


一個月後,秦文貴將尚未完全康復的妻子安頓在岳父母家,又踏上了北上青海的列車。 這就是石油人,這就是柴達木人。


親屬成員

正是摯愛的事業,秦文貴把別人花前月下、休閒瀟灑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和科研上;也是為了這份他摯愛的事業,他的妻子、他的親人付出了很多、很多。


秦文貴的妻子余艷萍是第二代柴達木人。她父親余永超1955年從四川南充水電廠調到青海石油局工作,在鑽井隊當司鑽一干就是15年。


父親去世時,他在國外學習,無法奔喪。岳父發了唁電。


經受了鹽水泥漿的「洗禮」,秦文貴意識到,來柴達木需要勇氣,而為柴達木獻身更需要一種崇高的精神。在身邊這些鑽工們的身上,秦文貴看到了那些柴達木英烈們的影子———那位為了尋找失蹤的駱駝而倒在柴達木的范建民,那位關鍵時刻挺身而出,寧捨生命不舍油井的肖纏岐……從鑽工們身上,秦文貴感受到了柴達木人顧全大局、艱苦奮鬥、為油而戰的可貴精神。


漸漸地,大漠的風沙吹粗了他的皮膚,高原強烈的紫外線曬黑了他的面龐。在全隊掰腕子比賽中,他已排名第二。打鉗子、甩鑽杆、扶剎把、下套管……鑽井的每一道工序,他都了如指掌。


闖過了生存關的秦文貴,實現了人生的第一次跨越。在高高挺立的鑽塔上,他建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標。那就是,只有為社會創造價值的人,他的人生才有價值。


秦文貴在最艱苦的井隊一干就是5年。5年中,他從不擺大學生的架子,和工人們一起摸爬滾打。


硫酸鋇重晶石粉能增加井壓,但是要靠肩膀扛到井上。油田高價雇來的民工剛扛了兩袋石粉,就不幹了,捲起鋪蓋往戈壁里跑。鑽工們追上去,這些甘肅山丹來的民工說:「我們那兒驢子也不幹這活兒。」


秦文貴就和師傅們一起扛。6袋重晶石粉壓在他的身上,鼻血浸透了胸前的工服,但他仍一步一步向井架挪去。3個月下來,他們硬是扛了1萬多噸的重晶石粉,相當於2000輛解放卡車的運量。


刻苦鑽研

漸漸地,秦文貴發現,柴達木盆地惡劣的自然條件和油田相對落後的技術裝備嚴重阻礙了青海油田的進一步發展。要改變現狀,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實幹。他深知,在艱苦地方苦熬不算真本事,只有自強創業,干出一番事業才有真正的價值。一種強烈的責任心、緊迫感促使他努力學習、刻苦鑽研。


為學好英語,秦文貴自費訂閱了英文《中國日報》、《北京周報》等報刊,長年堅持用英語記工作日記。勞累了一天後,別人已酣然入睡,他還就着昏暗的燈光學習。秦文貴坦言,紮實的英語底子,為他日後查資料、搞科研創造了便利條件。


在鑽井隊,他還不斷琢磨研究各種設備,練就了一套千里眼、順風耳的本領:看板房的燈光明暗,就知道井上啟動了什麼電機設備;聽鑽機的異常聲音,就可判斷出井上哪個環節出了問題。畢業第五年,他入了黨;第八年,他當上了鑽井隊隊長兼工程師。


在油沙山一口井的施工中,為了防止把井打斜,他根據自己所掌握的專業知識,提出採用剛性滿眼鑽井技術和鐘擺鑽井組合工藝。他的建議被採納了。實踐證明,不僅井身質量合格,而且鑽井速度提高了20%,節約成本20多萬元。


這一成功,使秦文貴進一步認識到,油田的開發需要艱苦創業、吃苦耐勞的精神,更需要科學技術。作為一名年輕的科技人員,他應該在這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1992年2月,經過嚴格的考試,秦文貴被選派到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學習,為期13個月。臨行前,他來到冷湖四號烈士公墓。在烈士墓前 ,他站了很久、很久。最後,他用一塊白色的方巾裹了一把沙土裝在衣兜里,他要讓這帶着油香的沙土陪他遠行。


在加拿大學習的日子裡,秦文貴上午在大學學習,下午則到AK ITA石油公司跟班作業。一有空閒,他就泡在圖書館,研讀專業書刊,了 解鑽井新工藝。在跟班實際操作中,他處處留心,事事觀察,凡是覺得有啟發、有價值的東西都一點不漏地詳細記錄下來。


不間斷的英語學習,此時派上了用場;幾年的鑽井實踐,使他能迅速、準確地理解課堂所傳授的新知識。秦文貴在這篇不足1萬字的論文 中,不僅論及這家石油公司的經驗,更重點論述了鑽井工程方面的四大問題並提出解決方案。正是這一點使董事長邁克感到震驚。一個科學家,能夠提出問題已經算得傑出,還能夠拿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方案,那就是天才。而且,秦文貴在加拿大學習和實踐的時間如此之短,竟能有如此敏銳的見識,邁克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這篇論文被指導教授作為範文分發給其他同學參考學習。


追求超越

獲得「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後,許多單位邀請秦文貴去做報告,都被他婉言謝絕了。對那些聲稱要把他編入名人辭典、成才寶庫的信函,他也總是一笑置之。面對榮譽和壓力,他時常告誡自己---追求超越,贏得新的目標。


科技興油,二次創業,激發了秦文貴和所有青海石油人的幹勁和熱情。在浩瀚的尕斯庫勒湖畔,在高高的獅子山頭,到處都留下了秦文貴匆匆的腳步。


1998年3月,秦文貴擔任了鑽井處處長,成了油田鑽井試驗工作主管部門的領導。上任伊始,他就確定了新的工作思路---「增加技術含量,提高鑽井效益,降低鑽井成本,增強作戰能力」。為此,他常常與技術人員深入生產第一線。他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學鑽井的,就註定要以荒山戈壁為家。」


青海油田鑽井總進尺增加了2萬多米,鑽井生產時效提高了8%,鑽井綜合成本大幅度下降。這其中包含着秦文貴等技術人員付出的汗水和 心血。


精益求精

他積極探索固井新工藝的推廣應用,基本消滅了小鑽具通井事故的發生,僅這一項全年節約數十萬元;他精心設計推廣雙級固井和7寸尾 管完井技術,通過兩口深開發井的試驗應用,每口井節約成本30餘萬元;他優化改進井身結構,用八又二分之一英寸鑽頭替代十二又四分之一英寸鑽頭,縮小井眼,岩石破碎量降低一半,提高了鑽井速度。大大降低了成本;他研製出可移式鑽機水泥條形基礎,不僅搬運、安 裝簡單迅速,還可多次使用,使每口井節約5萬多元;他採用「本塞糾正,對準套管,水泥固定」的措施,妥善處理了獅32井的深層套管 斷裂事故,為國家避免了重大損失。秦文貴組織研究和推廣、運用的科技項目達10多項,大幅度提高了鑽井速度,使2個月打成一口井的 夢想變成現實。


秦文貴主持「尕斯油田深井簡化技術套管程序」研究。經過半年的苦心鑽研,秦文貴和他的課題組完成了可行性論證,並成功地打出了4 口深開發井。每口井節約技術套管2500米,4口井節約綜合鑽井成本近700萬無。在這160多個日日夜夜裡,秦文貴一頭黑髮竟花白了。


榜樣精神

秦文貴是柴達木石油精神哺育成長的英模,是改革開放以來湧現出的又一個具有時代特徵的青年典型,是許許多多青年先進模範人物的傑出代表。他那「越是艱苦,越要奮鬥,越要奉獻」的壯志凌雲,與鐵人王進喜「寧可少活20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與新時期鐵人王啟民「寧可把心血熬干,也要讓油田穩產高產」的革命豪情一脈相承。


秦文貴的奮鬥經歷給我們的深刻啟示是:當代青年只有樹立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把自己的命運和祖國和人民的命運緊緊相連,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黨和人民的事業,自覺投身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立足崗位,腳踏實地,艱苦創業,拼搏奉獻,才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的崇高使命。


所獲榮譽

秦文貴一直從事鑽井技術管理工作,長年奔波在荒漠,以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默默耕耘,為油田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多次被評為青海油田優秀科技工作者和勞動模範,被青海石油管理局和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確定為「學科帶頭人」(1998),被青海省委樹立為新一代青年知識分子的優秀代表和全省人民學習的榜樣。1997年,團中央、全國青聯授予他「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在紀念五四運動八十周年之際,共青團中央號召全國青年向秦文貴同志學習。1999年5月3日,中宣部、共青團中央、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黨組、青海省委聯合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當代青年的榜樣」秦文貴先進事跡報告會。2009年9月10日,與王進喜、王啟民等中國石油3名英模當選「100位新 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並受到江澤民總書記等黨中央領導的親切接見。


2019年9月,獲得「最美奮鬥者」榮譽。


外界評價

秦文貴依然訥言。對任何問題,他的回答一律直接而乾巴,如柴達木盆地,廣漠荒蕪。但你知道的,在柴達木地層的某個深處,有豐沛的石油蘊藏,仔細傾聽大地的聲音,它就會告訴你,在怎樣的經度、怎樣的緯度下鑽,石油才會噴薄而出。秦文貴的這個「鑽點」,就是和他聊鑽井。當記者終於問他如何打鑽井的時候,秦文貴的眼睛突然從鏡片後閃爍光芒,有一說一的刻板聲調瞬間滑進了溫潤的柔情,他索性手舞足蹈比比畫畫,好像賓館房間的下面就躲藏着一口大油井。這個人,註定被叫作「石油人」——石油已注滿了他的血脈,讓靈魂翩然起舞。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