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瑞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科普「瘋子」秦瑞強 玩的就是高大上 2017-02-11 10:16:55 來源:河北新聞網 分享到: 科普「瘋子」秦瑞強 玩的就是高大上 科普「瘋子」秦瑞強 玩的就是高大上 科普「瘋子」秦瑞強 玩的就是高大上 科普「瘋子」秦瑞強 玩的就是高大上 科普「瘋子」秦瑞強 玩的就是高大上 燕趙都市報記者 楊佳薇 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正定榮國府旁邊,有一座外觀不起眼的建築:左側,一個長征運載火箭模型拔地而起,蓄勢待發;右側,直徑2米的張衡地動儀,8個龍頭口銜銅丸,龍眼目光炯炯,氣勢威猛…… 這裡就是全國首家民營科技館正定科技館,館長秦瑞強。2月2日,正定科技館門口的一條橫幅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熱烈慶祝秦瑞強館長獲得2016科普中國十大科學傳播人物」。 秦瑞強,當過工人,開過飯店,辦過速凍廠,干過汽修廠,創辦過私立學校,2000年6月開始籌建正定科技館,從此,他把全部精力傾注在這裡,一干就是16年。 1 創建全國首家民營科技館 2月2日,正定科技館,這裡儼然是孩子們的「天地」,他們盡情地在11個展廳內穿梭。在物理展廳內,各種聲、光、電、磁、力互動展品、模擬時間隧道和太空飛船的失重體驗、八卦水車提水聲……讓孩子們不時發出陣陣興奮的尖叫聲。 「2000年建館到現在,正定科技館已經擴大到11個展廳,15個展區,展覽面積由最初的近千平方米提升到1.1萬平方米,館藏展品已達2.2萬餘件,打造成了集科技館、自然博物館、民俗博物館、天文館、氣象站、地震台、國防教育、科普展品教具研製銷售於一體的大型綜合科普展館。開館以來接待觀眾200餘萬人次。」行走在科技館裡,秦瑞強一邊帶路一邊解說。正定科技館既是全國首家也是目前全國唯一的民營科技館。 秦瑞強更願意形容自己是「科技發燒友」,「小時候就閒不住,經常抽時間搗鼓研製東西」,秦瑞強說。由於家境不好,兄弟姐妹又多,他沒能進入大學讀書,科技殿堂只能成為兒時的夢想。高中畢業後,秦瑞強就開始了創業之路,先富了起來,同時,他也深深感到沒有文化所帶來的不便。為了讓更多的農村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1998年,兄弟幾人投資上千萬元,建起了一所寄宿制國瑞中學。董事長兼學校課外科技輔導員的秦瑞強發現,孩子們的動手能力很差,這時,他想到了科技館裡的互動參與項目。 1999年,正定縣電影探秘宮由於年久落後,決定面向社會招標改造。秦瑞強感到機會來了。經縣委縣政府批准成立的「河北省正定縣科技館」建設領導小組,任命秦瑞強擔任館長。一個有政府提供房屋、土地,社會力量投資興辦的科技館誕生了。 2 從一竅不通到科普達人 回想建館前,因為一竅不通,他背着相機走了我國多個省份的20餘家科技館、博物館。 不懂天文咋辦?請石家莊青少年宮的天文行家來。不懂地質咋辦?請河北省地質遙感遙控中心的地質專家。不懂的東西太多,建館開始後,秦瑞強確定了主題,然後就利用關係找各種專家坐陣指揮,他則邊做邊學。 為了節省資金,秦瑞強既是工程師、設計師又是小工,他曾和員工一起給施工隊搬鐵管搭施工架子,將磚一塊塊搬到相當於六層樓高的天文台。館內大部分展品也是他自己設計並動手製作的,物理展廳的勾股定理演示儀就是他和河北師大的學生自行設計製作的,併入圍了「全國科技館新展品」優秀獎。 如今,這全國唯一的民營科技館被國家科技部、中國科協、中國科技館發展基金會譽為「科技館中的佼佼者」,獲得榮譽達十項之多。 3 富翁變「負翁」,他收穫快樂 在秦瑞強的印象中,科技館從建成一直到2002年都還是可以維持的,最熱鬧的一天,科技館接待了3700多人。然而,從2003年「非典」開始,來得人越來越少,工人的工資,水電費、展品日常維護的費用,像山一樣壓了下來。最難的時候,三五百都拿不出,他從腰包鼓鼓的富翁變成被人追債的「負翁」,為了將科技館維持下去,他四處向人借錢。這時很多人都勸他,要把科技館辦成物流中心或冷庫,收入會非常可觀。 「要為掙錢,我早就不辦這科技館了!」秦瑞強邊說邊從辦公室的書櫃裡取出一個個裝訂整齊的冊子:每年的《河北正定科技館科普活動紀實》《大氣污染科普知識漫畫》……還有一些學生們參觀過科技館後寫的「我看正定科技館」有獎徵文。「我現在把我們每年的科普活動都裝訂成冊,每當看到這些,我便覺得什麼困難都能克服!」 熬過最難的2006年,秦瑞強一邊做事掙錢貼補科技館,一邊琢磨科技館的出路:沒有人來參觀,就「動起來,走出去」。 2007年正定科技館得到了石家莊市科技局一個項目支持,他們承擔了「車載天文台」的項目研製,設計改裝了國內第一輛「車載天文台」,可自動尋星、跟蹤,電腦內存有50年的天文年曆,這樣他們就能讓天文普及走出去。後來,河北省科協給館裡配發了「科普大篷車」,車上有聲、光、電、磁、力等30多件物理互動展品。 秦瑞強說,讓他高興的是,兒子也來科技館幫助他。 4 給孩子植入科技「芯片」 秦瑞強指着院子門口停放的一輛大卡車,向記者介紹說,這是他最新研發的「天文科普1號車」,具有天文觀測和天文演示的雙功能科普設備,它可以像變形金剛一樣展開,通過5次機械變形,在30分鐘內完成從集裝箱狀態到天象廳的變化,形成一個直徑八米的半圓球,每天可接待2000多人,即使不到科技館,也可以坐在車上通過天象儀觀賞四季星空、月相變化等天象,還可通過車上設置的天文望遠鏡觀測天體。 「其實這個車是天文觀測車和天文演示車的組合。」秦瑞強指着院子一側車棚里停放着的幾輛類似的卡車說,天文觀測車、天文演示車早已獲得國家專利權並且投入使用,「再加上我們的影視播放車,只要車能開到的地方,就能開展科普活動」。 秦瑞強和員工們開着車去各地做活動,省、市科技部門給予一些活動費。 秦瑞強說,他就像是上了科技的「癮」,甘願做傳播科技的「瘋子」,只要他在,他的科技館就要一直辦下去。 「但現在我還得通過門票養活科技館。」秦瑞強說,16年間,他已經投入了5000多萬,如今他不斷研發科普設備、創新科普展品,一旦這些東西都「走」出去了,那他的科技館就不愁了。今年,他將主推「四車一網」項目,除了四輛移動科普車,還會和國家天文台聯合創辦「中國星空網」。 「搞科普,就是給孩子植入一枚科技『芯片』,我希望讓更多的孩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