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皇台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皇台鄉

中文名 : 秦皇台鄉

所屬地區: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

秦皇台鄉位於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東北部,地處黃河三角洲腹地,南依黃河,是濱城區、霑化縣東營市利津縣三縣區交界處。總面積128.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67公頃。轄50個行政村,總人口2.1萬。 秦皇台鄉古稱青龍鎮。唐代建有普濟寺,主持為單姓和尚,俗稱單家寺。清代為濱州十二鎮店之一。1950年代後為濱縣七區,後改稱單寺區;1985年改稱單寺鄉;2006年7月改稱秦皇台鄉。 秦皇台鄉有數處古文化遺址和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 [1]

概況

秦皇台鄉位於濱城區東北部,距市區16千米。面積128.06平方千米,人口21007人。轄50個行政村,45個自然村。鄉政府駐單家寺村。省道永辜公路、濱海公路東西向從境內穿過。名勝古蹟有"秦台"。

地理

總面積128.0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667公頃。轄50個行政村,總人口21007人。

歷史

秦皇台鄉古稱青龍鎮。唐代建有普濟寺,主持為單姓和尚,俗稱單家寺。清代為濱州十二鎮店之一。1950年代後為濱縣七區,後改稱單寺區;1985年改稱單寺鄉;2006年7月改稱秦皇台鄉。

秦皇台鄉有數處古文化遺址和許多美麗的神話傳說。

秦皇台古為濱州三台之首,傳為秦始皇時期所築。秦台位於秦皇台鄉西石村西南0.5公里處。高19米,底部周長1844米,面積2826平方米,頂部周長628米,面積314平方米。《水經注》載:"長聚溝南海側有蒲台,高八丈,周二百步。"《三齊記》載:厭次東南有蒲台,秦始皇東遊海上,於台下縈蒲系馬。至明歲蒲縈萎,若有系狀,似水楊,可為箭。《史記?秦本紀》載:秦始皇遣徐福率童男童女數千人,去蓬萊,方丈,瀛州三神山,求長生不死藥。久而未還,築台望之。明萬曆年間,知州艾梅作詩讚美秦台:"秦皇漢武亦雄才,海上求仙竟不來,千古風流等春夢,碧桃岩下自花開。"其風光優美,可見一斑。

自1984年以來,有關部門先後對秦始皇台進行了考察,採集了大量灰陶器物殘片。據推斷,秦台系建於一東周遺址之上,採用人工夯土築成。台東側剖面,夯土層次分明,並夾有紅燒及周漢陶片和"長樂未央"瓦當,故應為秦漢間所築。《濱州志》有詩:"馳道飛傳烽燧地,時人誤作望仙台。"秦台是望仙台,還是烽火台,至今尚無定論。

秦台下有八角琉璃井,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挖掘,井為八角,深九米左右,分三節,自上而下節節縮小,井內三泉並涌,清澈見底,刮東北風時水咸,西南風時水甜潤,冬夏不枯,人稱"海眼"。

關於秦台與八角井,當地民間傳說:當年大禹治水時,大河九派橫流。大禹把洪水泛濫的禍首小青龍鎖在此地,並誓言只有人間出現真龍才能搭救。一千多年後,一位長腳大仙,在海邊行走,忽感腳下有異物,發現鞋內有土塊,拿出來隨手一扔,出現了一個土堆,成為秦台的前身。

青龍已被鎖2000多年後,秦始皇東巡登上土台遙望海疆,忽聽台下人喧馬叫,原是坐騎青龍馬嚼子被一顆八角鐵釘掛住。秦始皇走過來彎腰把住鐵釘用力一拔,只聽一聲巨響,兩股青煙直上雲霄,青龍馬也不見蹤影。抬頭一望,兩條青龍在空中盤旋。其中一條對秦始皇說:"當年弟弟年幼無知,泛水傷害百姓,被禹王鎖在此地,並告知人間出現真龍方可解脫。我化為坐騎,隨你東征西討,立下汗馬功勞。今引你到此,救得弟弟,總算功德圓滿"。另一青龍說:"陛下救我,我可以為你做三件事。"秦始皇說:"朕就請你做三件善事。一是保這方土地風調雨順;二是保這方百姓人畜興旺;三是保這方土地多出治國安邦的棟樑之材。"小青龍說:"只要百姓善良,民間和諧,我就能做到",說罷駕雲而去。時聽地下一聲巨響,只見鎖龍的地方出現一口八角井。井壁溜光,深不見底,井口雲氣升騰,井內似有龍吟。人們頓時明白,這不是普通的水井,是口龍泉。

小趙家遺址位於小趙家村東南1.5公里處,遺址南北長800米,東西寬700米,總面積約為56萬平方米,因近秦皇台鄉小趙家村而得名。1972年利津縣為引黃灌溉開挖褚官河,河穿遺址在3.5米深處發現文化層,4米處挖出紅陶瓮棺4個,內有屍骨。1981年11月經地區文物普查隊鑑定為周代遺址,未發掘。1983年3月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縣圖書館收藏了遺址出土的2個瓮棺。1987年10月,"小趙家遺址"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秦皇台鄉單東村秧歌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