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相范雎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秦相范雎的故事,春秋戰國故事。[1]
故事內容
范雎,字叔,魏國人,戰國後期着名的政治家。范雎最初的人生理想是效力祖國,博取功名。但因為家境貧寒,范雎根本沒法打通關節見到魏王,只能在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個門客,聊以糊口,同時等待時機。
時運的扭轉卻是從跌到谷底開始的。有一年,魏王派遣須賈出使齊國,范雎獲准一同前往。誰知在齊國滯留了幾個月,齊王根本就不搭理須賈,卻因為賞識范雎的才華,給他送酒送肉送黃金,想讓他留在齊國。
面對飛來橫財,范雎表現出優秀的職業素養——及時向上級須賈說明情況。然而須賈正為無法完成出使任務苦悶不堪,得知此事後大為冒火:堂堂外交使節得不到接見,小小范雎卻受如此禮遇,一定是他私通敵國,賣主求榮。
於是,一回魏國,須賈立刻到魏國相國魏齊那裡去說范雎的壞話。魏齊也是偏聽偏信的糊塗蛋,不加分辨,就下令對范雎重刑伺候。很快,范雎牙齒被打掉了,肋骨被打折了,眼看扛不住了,他只有使出最後一招——裝死。范雎出色的演技騙過了魏齊的手下,他們把范雎用蓆子一卷,扔到廁所里了事。
夜深人靜以後,渾身是血和污穢,已經不成人形的范雎掙扎着從廁所里爬了出來。對於他頑強的生命力,我們只能表示由衷的敬意。
魏齊知道範雎「詐屍」以後,在全國對他大肆搜捕。幸好這時秦昭王派到魏國的使者王稽結束使命,正要回秦國去,范雎走了他的門路,裝成了他的手下,終於逃出魏國。
王稽回到咸陽,向秦昭王復命,順便推薦了才華出眾的范雎。但王稽並不是秦昭王跟前的紅人,秦昭王對他的話根本就不重視,只隨口回答說讓范雎待命。
范雎在秦國一等就是一年多,秦昭王召見他的命令始終沒有來。但是范雎並未灰心喪氣,而是利用這段時間,潛心積累經驗。經過長期的調查研究,范雎對秦國的內政外交有了透徹的見解。
當時,秦國的政權把持在秦昭王的母親宣太后以及昭王的兩個舅舅穰侯和華陽君等人手裡。幾個掌權的親戚當中,屬穰侯魏冉最有才幹。他戰功顯赫,又貴為秦國的相國,勢力煊赫,不可一世。
但洞明時勢的范雎清楚地認識到,穰侯與秦昭王之間的矛盾總有爆發的一天。那一天,就是他韜光養晦後一擊制勝的時候。
秦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年),穰侯準備派出遠征軍,穿越韓、魏兩國,跋涉千里攻打齊國的綱、壽兩座城池。按照秦國的征戰潛規則,誰打下來的城池很有可能就分封給誰。穰侯的封地已經到了陶這個地方,與齊的綱、壽相距不遠,穰侯伐齊的目的明顯是擴大自己的封地。
范雎感到時機成熟,當即給秦王上了一道奏章,點出穰侯的不良用心,並特別強調有些話不能在奏章上說,必須要和秦王面談。
秦王看到上書以後龍顏大悅,馬上傳召范雎。為了安全起見,會面的地點選在離宮。范雎到了離宮,故意到處亂竄,引起人們注意。有宦官怒斥他:「大王駕到!你休得胡鬧!」范雎故意高聲大呼:「我只知道秦國有太后和穰侯,哪裡來的什麼大王?」一字一句,都準確無誤地傳到秦王的耳朵里。秦昭王不是不知道太后和穰侯獨斷專行目無君主,只是自己勢單力孤,無計可施。范雎的話雖然刺耳,卻使他心中萌生了一絲希望。
於是,秦昭王令左右迴避,長跪於地畢恭畢敬地對范雎說:「先生有什麼要教誨寡人的嗎?」范雎極力抑制着內心的興奮,幾次假裝推辭。秦昭王最後真急了:「寡人難道如此不堪,先生真的不願同寡人一起成就霸業嗎?」
范雎覺得火候到了,方才開口道:「秦國之所以還未成就霸業,其原因不外乎兩點:穰侯為臣不忠,大王進攻策略有問題。如今,穰侯千里伐齊,其計不妥。出兵少了,打不過齊國;出兵多了消耗太大,韓、魏兩國難保不會在背後捅秦國一刀。所以我建議大王不如遠交近攻,得一尺,得一寸,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如今韓、魏地處天下之中樞,戰略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要想稱霸天下,必須控制韓、魏兩國而威加於楚、趙;擺平了楚、趙,解決齊國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秦昭王聽得心花怒放,當即拜范雎為客卿,專謀軍事。
作為秦昭王的高級軍師,范雎首先把槍口對準了魏國。秦昭王依言行事,派五大夫綰伐魏,攻下懷城;兩年後,又打下了魏國的邢丘,范雎的大仇人魏齊後來也被逼自殺。
下一個目標是韓國。范雎上書:「韓國和秦國犬牙相錯,地形複雜。對於秦國來說,韓國就像樹幹裡面的蟲子,實為心腹大患。」
「我早就想收編韓國,無奈韓國不從,不知先生有什麼辦法?」
范雎拍着胸脯向秦昭王保證道:「這個問題好辦。發兵滎陽,斷絕鞏地與成皋之間的通路;北上太行,截斷上黨與新鄭的聯繫。這樣韓國一斷為三,國都新鄭岌岌可危,不怕韓國不乖乖聽命。」
隨着軍事上的節節勝利,范雎與秦昭王之間日益親密,他的地位也逐漸鞏固。緊接着,范雎開始進行內政上的改革:固本弱枝斗穰侯。
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宣太后病重,眼看時日不多。秦昭王一面在太后病榻前盡孝,一面和范雎緊鑼密鼓加快奪權的腳步。當年九月,穰侯被剝奪兵權,逐出咸陽,前往封地,不久抑鬱而終;十月,宣太后駕崩。至此,秦昭王大權在握,范雎被拜為新任相國,封於應城,號為應侯。從此,范雎在秦國主持朝政達十餘年,為秦國日後完成統一大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