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 岑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
圖片來自搜狐網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是一首雜言古詩。此詩前四句主要寫秦箏的音調特色;中間四句寫送別時彈奏秦箏;末兩句點明「送」字,傳達出悲苦不忍別離的心情,其中也包含着棄置州縣、難以歸京的苦悶。

原文

岑參〔唐代〕

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

怨調慢聲如欲語,一曲未終日移午。

紅亭水木不知暑,忽彈黃鐘和白紵。

清風颯來雲不去,聞之酒醒淚如雨。

汝歸秦兮彈秦聲,秦聲悲兮聊送汝。

譯文

你沒聽說秦箏聲音最苦,五色琴弦纏着十三琴柱。

曲調幽怨緩慢如泣如訴,一曲尚未彈完天已近午。

紅亭池水樹木不覺暑氣,秦箏忽又彈起黃鐘白紵。

清風颯颯雲彩停留不動,客人醒過酒來淚下如雨。

你歸秦地為你彈奏秦聲,秦聲悲哀啊,送你上路。

賞析

  這首詩以秦箏為題作歌寫送別。全詩可分為三層。

  詩的前四句主要寫秦箏的音調特色。以「汝不聞」點明此歌乃是為蕭正而作,並且強調秦箏,引起全詩,「苦」,概括了秦箏聲調的特色。次句又以秦箏構造的複雜暗示曲調將不同尋常。三、四兩句則具體寫秦箏的聲音特色,先直接寫聲調的幽怨沉緩,然後又以時間的推移寫曲調的悠遠綿長,人們預知秦箏將奏出動人的曲子。

  詩的次四句寫送別時彈奏秦箏。先點明水繞樹合的紅亭,是送別的環境,也是彈箏的環境。次點出所彈曲調為《黃鐘樂》和《白芝曲》。然後集中寫秦箏的音樂效果:清風颯颯而來,浮雲停滯不動。「颯」,透露出悽怨,「雲不去」反映出纏綿難捨。這兩句不僅用自然界的景物形象寫出秦箏之聲,而且以物之尚且有知』,襯託了人之不能無感,遂有「聞之酒醒淚如雨」一句,來寫秦箏聲引起的惆悵別情。

  詩的最後兩句點明「送」字。歸秦地而作秦聲,歌題是恰切的。結尾「汝」字與開頭「汝7字相呼應,強調「送汝」,而一個「悲」字呼應開頭的「苦」字,寫出借秦箏傳達出的悲苦不忍別離的心情。其中似也包含着棄置州縣,難以歸京的苦悶。

  這首詩情調悲切婉轉,催人淚下,韻腳也低沉凝重,突出地表達了詩人送別時悽愴悲苦的心緒。

簡析

  《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是一首雜言古詩。此詩前四句主要寫秦箏的音調特色;中間四句寫送別時彈奏秦箏;末兩句點明「送」字,傳達出悲苦不忍別離的心情,其中也包含着棄置州縣、難以歸京的苦悶。整首詩情調悲切婉轉,催人淚下,突出地表達了詩人送別時悽愴悲苦的心緒,其中也寄寓着自己的身世之感。

岑參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天寶三載(744年),岑參進士及第,守選三年後獲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後兩次從軍邊塞,先任安西節度使高仙芝幕府掌書記,後在天寶末年任安西北庭節度使封常清幕府判官。唐代宗時,岑參曾任嘉州(今四川樂山市)刺史,故世稱「岑嘉州」。約大曆四年(769年)秋冬之際,岑參卒於成都,享年約五十二歲(51周歲)。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