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秦艽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秦艽種植技術與栽培管理

【概述】

秦艽為常用中藥材。具有悠久的應用歷史,是祛風除濕和血舒筋要藥。本品為龍膽科植物秦艽Gemtianam.acrophy Ua Plla.,麻花秦艽Gemtiana .stramineamaxim.,粗莖秦艽Gemtianacrasszcaulis Duthie ex Burk.或小秦艽Gemtiana dahurica Fisch.的根。多為野生,亦有家種。

秦艽主要分布於甘肅武川、渭源以及青海,陝西,河北等處;粗莖秦艽分布於四川,青海,西藏,內蒙古等地;麻花秦艽分布於甘肅,四川,青海等地;小秦艽分布於甘肅,青海,內蒙古,寧夏,陝西等處。

【生長環境】

秦艽多生長於亞高山或高山草甸山地草場、山地林草場以及亞高山灌木叢草場、亞高山或高山灌木叢或林緣的陽坡。土壤以草甸土、荒漠土及沙質壤土為多見。秦艽喜潮濕和冷涼氣候,耐寒、忌強光,怕積水。

【種植技術】

1、選地整地:選擇土層深厚、肥沃,質地疏鬆的沙質壤土,於秋季進行翻耕,深耕30厘米左右,揀去石塊或樹根。結合耕翻施足堆肥2000~2500千克/667平方米,然後耙細,做畦或打壠,待播。

2、種植方法:秦艽一般用種子繁殖。選好成熟飽滿的種子,於早春在整好的地開溝,溝距24厘米,溝深1~2厘米;條播或穴播,將種子均勻地撒人溝內,然後覆土,略鎮壓。有條件的地區,可以覆蓋一層草,進行保墒遮陰,以促進種子萌發,一般從播種到種子發芽大約需30天。

【栽培管理】

1、間苗:播種後1個月左右出苗,當苗高6~10厘米時,按株距12~15厘米進行勻苗定苗。間苗後要適當澆水與追肥。

2、中耕除草:一般於5月中、下旬進行第1次中耕除草,此時幼苗易受傷,必須操作細緻。6月中、下旬或7月上旬再進行1次除草。

3、追肥:結合每次中耕、除草進行追肥,每667平方米施入糞尿1500~2000千克,或腐熟油餅50~100千克,加水500千克。以後視苗株長勢情況,進行再追肥。

4、病蟲害防治:目前,秦艽在生產栽培中,主要有葉斑病危害。一般多在6月或7月發生,嚴重時.植株枯萎死亡。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1:1:100波爾多液,10天噴1次,或用65%代森銨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每7天1次,噴灑1~2次。

【收穫與加工】

秦艽生長緩慢,一般須5年以上於秋季採挖,把挖出的根除去莖葉、根須及泥土,然後用清水洗淨,使根呈乳白色,再放於專用場地或架子上晾曬,待根變軟時,堆放3~7天,至顏色呈灰黃色或黃色,再攤開曬乾即可。小秦艽採挖後先趁鮮搓去黑皮,然後曬乾即行。

【藥材形狀】

1、秦艽:根略呈錐形或圓柱形,長10~23厘米,直徑1.5~4厘米。表面灰黃色至棕黃色,根頭部由數個根莖合生,故較膨大,殘存的莖基上有時可見纖維狀的殘葉維管束,具縱向的扭曲溝紋;主根粗大,少分枝,故稱「雞腿秦艽」或「蘿蔔艽」。質堅脆,易折斷,斷麵皮部黃棕色,木部土黃色。氣特殊,味苦微澀。

2、粗莖秦艽:形似蘿蔔艽。不同點:為獨根,稍粗大,根頭部有小段乾枯的莖葉殘基,外皮較松泡,具稍粗的粗溝紋。

3、麻花秦艽:根略呈倒圓錐形,為多數小根相互纏繞交錯而成,形似髮辮或麻花狀,故稱「麻花艽」。長15~30厘米,根頭部直徑可達7厘米以上。表面棕褐色,粗糙,具多數旋轉扭曲羅紋,獨根常具網狀裂隙。體於枯疏鬆,多空隙,質鬆脆,易折斷,味苦微澀。

4、小秦艽:根呈細長圓柱形,長8~20厘米,直徑3~6毫米。根頭部一個或數個合生,殘存的莖基偶有纖維狀葉維管束,栓皮多已剝落。表面黃棕色,具縱溝紋,有時呈扭曲狀,中部以下常有分枝。質輕而松,易折斷。氣微,味苦微澀。 [1]

【種植技術】

【秦艽的生長習性】

秦艽生於河灘、路旁、水溝邊、山坡草地、草甸、林下及林緣,海拔400~2400米。喜濕潤、涼爽氣候,耐寒,怕積水,忌強光,適宜在土層深厚、肥沃的壤土或砂壤土生長,積水澇窪鹽鹼地不宜栽培。種子宜在較低溫條件下萌發,發芽適溫20℃左右。

通常每年5月下旬返青,6月下旬開花,8月種子成熟,年生育期100天左右,種子壽命1年。

【秦艽的育苗技術】

1、選地:選擇遠離公路200米以外、遠離住宅區及有污染的場所,靠近水源、平地或緩坡地,土質以沙壤土、森林腐殖土、棕壤土為宜,要求土層深厚、土質肥沃、疏鬆、濕潤,土壤pH為5.5~6.5。前茬作物以豆科、玉米等為宜。

2、整地:播種或移栽的前一年秋天整地,整地前先施入腐熟有機肥3000~5000千克/畝,深翻20厘米,耙碎,土、肥均勻混合,做寬1.2~1.5米、高20厘米的畦,作業道寬50厘米。畦土要求疏鬆、細碎、無樹根、草根、石塊等雜物。

3、播種:秋播或春播。秋播在10月上旬至封凍前進行,春播在4月上旬、地面無雪、土壤解凍3~5厘米時進行。播種可採取撒播和條播的方法,在床上開溝,溝寬10厘米,深3~5厘米,溝距20厘米。每畝用種量500~750克,播種後畦面覆松針或稻草,厚度1~2厘米。苗高6~9厘米時間苗,株距9厘米左右,不宜移栽。

【秦艽的種植技術】

1、選地:秦艽苗出齊後,揭去覆蓋物,清除雜草,防治病蟲危害生長1年即可移栽。選擇前茬為禾本科作物為宜,土層深厚,排水良好,易耕作的地塊,施優質農家肥1500~2000千克/畝,過磷酸鈣50千克/畝,精細整地後進行栽植。

2、移栽:秦艽在10月上旬到中旬開溝栽植。株距15~20米,行距20~25厘米。保苗0.09~0.14萬株/畝,每栽一行覆土壓實,再繼續栽春季栽植在土壤解凍後進行,種苗一定不能露芽,種苗露芽後成活率不高。所以按當地自然條件,土壤解凍後越早越好。

3、管理:秦艽播種後至出苗前要經常澆水,使表土層保持濕潤狀態。以90%敵百蟲或樂果15倍液拌麥麩堆在畦四周邊,誘殺螻蛄。當幼苗長到2對真葉時去掉一半左右覆蓋物,4片真葉時再去掉全部稻草或松針,乾旱、高溫天氣可遲些撤除覆蓋物,以利保墒。要及時除草,保持田間無雜草。當氣溫較高、土壤20厘米以下出現干土層時進行澆灌,最好採用滴灌。

4、防病:秦艽主要病害為葉斑病,患病時葉片出現棕褐色圓形或橢圓形病斑。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及時發現和控制病株,搞好田間衛生。6月上、中旬用65%代森錳鋅400~500倍液,每7~10天噴1次,6月中旬至10月用300倍液代森錳鋅,每7天噴1次。

5、採收:秦艽播種後3~5年採收,秋季地上部枯萎時採挖,採收後用清水洗淨,晾至半干,切去蘆頭,再晾至全乾。炒秦艽是將秦艽片置炒鍋內,以文火加熱,炒至藥片表面微有焦斑為宜,取出攤晾。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