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秧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秧馬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秧馬

流行時間;北宋開始,元代以後,繼續不絕

作用;插秧和拔秧

形貌;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

撰詩人;蘇軾、宋樓壽、袁士元、陸士儀

秧馬,舊時中國農具,流行於長江中下游水稻產區。是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1]

從北宋時期開始大量使用,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

簡介

種植水稻時,用於插秧和拔秧的工具。

何時發明,尚無定論。北宋開始大量使用。其外形似小船,頭尾翹起,背面象瓦,供一人騎坐其腹以棗木或榆木製成,背部用楸木或桐木。

操作者坐於船背。如插秧,則用右手將船頭上放置的秧苗插入田中,然後以雙腳使秧馬向後逐漸挪動;如拔秧,則用雙手將秧苗拔起,捆縛成匝,置於船後倉中,可提高功效及減輕勞動強度。

宋代大詩人蘇軾曾撰寫詩文,熱情為之宣傳推廣,並安排實物進行示範表演。

當時,在湖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均有秧馬使用。

元代以後,繼續不絕,各種式樣的秧船,皆從秧馬演化而來。

出處

宋代蘇軾《秧馬歌序》:"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

以榆為腹,欲其滑;以楸梧為背,欲其輕,腹如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

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宋樓壽《耕織圖.插秧》詩:"拋擲不停手,左右無亂行。被將教秧馬,代勞民莫忘。"元袁士元,喜雨三十韻:"木龍漫吼江頭月,秧馬猶沉屋角煙。"木龍,指龍骨水車。

清陸世儀《思辨錄》:"按秧馬制甚有理,今農家拔秧時宜用之。可省足力,兼可載,供拔蒔者甚便。"

相關視頻

秧馬,這農具只有老農民見過,明朝打仗也用它,現在快消失了

參考資料

  1. 秧馬_秧馬介紹_歷史知識 , 詞典網,2023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