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秫,異體字: य़�,拼音shú ,注音ㄕㄨˊ,部首禾部,部外筆畫5畫,總筆畫10畫,五筆TSYY,倉頡HDID,鄭碼MFFS,四角23994,結構左右,電碼4443,區位7988,統一碼79EB,筆順ノ一丨ノ丶一丨ノ丶丶。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秫

拼音; shú

部首; 禾部

鄭碼; MFFS

筆順; ノ一丨ノ丶一丨ノ丶丶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秫shú(ㄕㄨˊ)

1、黏高粱,可以做燒酒,有的地區泛指高粱:秫秸。秫米(高粱米)。

UNICODE

秫字UNICODE編碼U+79EB,10進制: 31211,UTF-32: 000079EB,UTF-8: E7 A7 AB。

秫字位於中日韓統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造字法

形聲:從禾、術聲

English

glutinous variety of millet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秫shú

〈名〉

(1) (象形。從古文術,加禾。本義:穀物之有粘性者。也指不粘者)

(2) 同本義 [a glutinous variety of cereal]

秫,稷之黏者也。--《說文》

稻黍秫稷粟麻秔。--《急就篇》

染羽以朱湛丹秫。蓋有赤白二種。今北地謂高粱之粘者為秫,秫亦胡秫。--《考工記·鍾氏》

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陶淵明《和郭主簿》

(3) 又如:秫田(種植黏粟之田);秫酒(用秫釀成的酒);秫櫱(制酒用的糯黍與曲);秫稻(即糯稻);秫谷(黍米);秫黍(高粱)

(4) 通"鉥"。長針 [long needle]

黑齒雕題,鯷冠秫縫。--《戰國策·趙策》

常用詞組

秫秸、秫米、秫秫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秫【午集下】【禾部】康熙筆畫:10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食聿切《集韻》《韻會》《正韻》食律切,音術。谷名。《爾雅·釋草》眾,秫。《疏》眾一名秫,謂黏粟也。北人用之釀酒,其莖稈似禾而麤大者是也。《禮·月令》仲冬乃命大酋,秫稻必齊。《周禮·冬官考工記》羽以朱湛丹秫。《注》丹秫,赤粟也。

又與鉥同。《戰國策》鯷冠秫縫。《注》秫,綦緘也。言女工之拙。卽鉥字通借。

說文解字

秫【卷七】【禾部】

稷之黏者。從禾;術,象形。術,秫或省禾。食聿切

說文解字注

(秫)稷之粘者。九穀考曰。稷、北方謂之高粱。或謂之紅梁。其粘者黃白二種。所謂秫也。秫為黏稷。而不黏者亦通為秫秫。而他谷之黏者亦叚借通偁之曰秫。陶淵明使公田二頃。五十畝種秫。稻之黏者也。崔豹古今注所謂秫為黏稻是也。從禾。象形。下象其莖葉。上象其。食聿切。十五部。鍇本作術聲。

(術)秫或省禾。[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