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秭歸縣第一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花瓣網 的圖片

秭歸縣第一中學創辦於1941年秋,1947年由水田壩遷入古城歸州,1979年定名為「秭歸縣第一中學」,1984年被省教育廳確認為全省首批辦好的113所重點高中之一。為服務三峽工程建設,1998年7月隨縣城東遷入茅坪新校,位於新縣城丹陽路23號。校園占地面積77094平方米,坐落在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上游1.5公里處,集豐厚的楚文化底蘊、悠久的屈原文化傳統、鍾靈毓秀的峽江山水和以宏偉的三峽工程為標誌的現代文明於一體,享有「壩上庫首第一校」的美譽。2000年3月被評定為「宜昌市示範學校」,2001年2月被評定為「宜昌市名牌學校」,2006年4月被評定為「湖北省示範中學」。

辦學理念

學校以「傳承屈原文化,培育創新人才」為理念,以「勤奮、嚴謹、求是、創新」為校訓,以「忠心愛國、終生求索」為校園精神,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積極推行素質教育[1],堅持「從最後一名同學抓起」,實行「導師制」、「四聯繫」管理模式,推行「兩型四步」課堂改革,搶抓機遇,自強不息,推陳出新,科學辦學,已走出了一條具有貧困山區特色和移民新校特徵的辦學之路。

秭歸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41年,時名興秭聯中,校址在我縣水田壩鄉。1942年更名為秭歸縣立初中學,1947年秋始定址縣歸州。1956年更名為秭歸一中,1979年被確定宜昌地區重點中學,設高初兩部。1984年送走了最後一屆初中畢業生,成為一所單設高中。隨着舉世矚目的三峽大壩工程的興建,1998年7月我校隨縣城東遷至茅坪,從此嶄新的秭歸一中矗之在鳳凰山下,長江之畔,大壩之側。

半個多世紀以來,我校共培養初中畢業生38屆,高中畢業生37屆,為祖國造就了兩萬多名優秀人才。如今,我校擁有74238平方米的校園,30745平方米的校舍,2.8萬冊藏書,近3000萬元固定資產,有教職工178人,開設42個教學班共3000多名學生,辦學條件、教學規模、教學成果均達到校史上的最高水平。「九萬里河入東海」,「千仞岳上摩天」。我校師生正以「勤奮、嚴謹、求是、創新」為校訓,沐浴着新世紀的朝陽,乘着教育改革的東風,團結奮進,以一流的工作,他一流的成績,辦一流的學校,出一流人才為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去譜寫校史的新篇章,鑄造新世紀的輝煌。

秭歸一中(秭歸縣第一高級中學)座落在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上游1.5公里處的西陵峽畔,背倚峽江群山,面對高峽平湖;美麗的一中校園依山傍水,享有「壩上庫首第一校」的美譽。學校創建於1941年,已有60多年的辦學歷史。1984年被確認為湖北省首批重點高中之一,2001年被命名為「宜昌市名牌學校」。秭歸一中原址在古城歸州,校園僅有16348平方米,校舍11246平方米,固定資產[2]206萬元。因興建三峽工程被整體搬遷到茅坪新縣城,新校園面積達74238平方米,已建校舍達28000平方米,包括教學樓(有標準教室30間)、綜合實驗樓、教師辦公樓、圖書館、學生宿舍樓、學生食堂、禮堂和標準田徑場。根據學校發展規劃,學校正在建設的項目需投入資金1060萬元;今後還需建設第二教學樓和科技館,兩項工程預算投資520萬元。綜合上面三項,學校全面完成移民遷建工程尚需投入資金2808.5萬元。學校以「勤奮、嚴謹、求是、創新」為校訓,自強不息艱苦創業,搶抓機遇,加速發展,已走出了一條具有貧困山區特色和移民新校特徵的辦學之路,截至2004年,已為國家培養出12189名優秀畢業生,並榮獲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授予的「文明單位」稱號。面對新的世紀,學校將積極搶抓國家大力發展高中教育尤其是優先發展優質高中的機遇,乘勢而上,繼往開來;力爭實現創建省級「示範學校」的目標,最終躋身國家級「示範學校」的行列。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