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積雪生態水文及災害研究團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積雪生態水文及災害研究團隊面向天山及周邊區域,針對內陸河流域生態水文與積雪領域關鍵科學問題,以天山積雪、河穀草地、森林、農田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以水過程為主線,開展氣候變化與人類活動影響下的河谷生態水文過程的監測、研究、試驗示範。揭示乾旱區內陸河河谷生態、水文過程機理及其交互作用機制,實現乾旱區河谷生態水文學的理論創新,為流域水資源安全和生態系統管理提供科技支撐。逐漸成為本領域疆內一流,國內知名的創新性團隊。

成員

徐俊榮 劉洋 黃法融 劉明哲 李倩

研究方向:

水文學與水循環[1];冰凍圈地理學;環境變化與預測

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流域地表過程模擬;遙感影像智能處理與地學應用。

相關資訊

新疆生地所在天山地區積雪資源量研究中獲進展

季節性積雪是天山地區的基礎性自然資源,氣候變暖不僅改變融雪起始時間,同時縮短積雪持續日數,對周邊山區-綠洲-荒漠系統中的氣候狀況、農業實踐和生態系統服務產生深遠影響。儘管天山地區積雪的重要性不可否認,但由于山區地形阻礙和觀測資料稀缺,天山地區的積雪資源量及其變化在氣候變暖背景下尚不清晰。天山地區站點觀測稀疏,且觀測數據缺失嚴重,遙感手段無法在複雜山區環境條件下對區域積雪量進行有效監測,森林對地區積雪過程有明顯影響,而區域模式耦合的陸面模型中默認植被參數會帶來氣候模擬偏差。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積雪生態水文[2]及災害研究團隊,與比利時皇家氣象研究所、比利時根特大學合作,以天山地區為研究區,採用WRF區域氣候模式耦合的Noah-MP陸面過程模型和遙感植被參數,揭示了關鍵植被參數對積雪模擬的影響以及天山地區積雪資源量的變動。

基於不同植被參數的10年控制試驗表明,相比模式默認的植被參數,呈現低估的遙感植被參數減少了模型的冠層截留和融雪損失,改善WRF/Noah-MP模式中的積雪模擬效果,尤其在森林地區的改善更為明顯。相關成果以「Improving snow simulation with more realistic vegetation parameters in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in the Tianshan Mountains, Central Asia」為題,發表在水文學TOP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

其次,基於模式1982-2018年長時間的動力降尺度模擬表明,3月的積雪量(978.5±166.0億噸)作為整個天山年度的最大積雪量,其在研究期內變化趨勢不明顯。3月積雪量的變化受冷季(11–3月)降水總量變化的控制,天山高海拔地區增加的降水引起積雪量的增加,基本抵消了低海拔地區的融雪損失,而快速回升的氣溫導致3月積雪覆蓋度顯着降低,特別是在天山南部地區。相關成果以「Variation of snow mass in a regional climate model downscaling simulation covering the Tianshan Mountains, Central Asia」為題,發表在地學TOP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Atmospheres。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