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移動革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移動革命

移動革命,是2006年7月1日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美)斯坦博克 。本書揭示了移動技術的發展如何引發市場創新,並指導業內人士如何正確分析與預測移動產業的發展。[1]

基本信息

書名 移動革命

作者 (美)斯坦博克 [2]

譯者 岳蕾,周兆鑫

移動革命1.jpg

ISBN 10位[7121025507] 13位[9787121025501]

定價 ¥38.00 元

出版社 電子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年7月1日

裝幀 簡裝本

移動革命2.jpg

內容簡介

本書對全新的移動服務(豐富的語音系統、因特網、信息和內容服務)的迅猛發展做出了全面描述。它介紹了全世界通信市場的發展史,從世界通信發展的三大強勢(美國、西歐和日本)入手,深入探討了移動對客戶、商務市場、戰略決策以及對其他行業的影響。

編輯推薦

本書基於真實的產業數據和現有的發展模式;以諾基亞、摩托羅拉、微軟、迪士尼等全球知名公司的成功實踐為範例;通過對IBM、時代華納、《紐約時報》等不同行業的全球知名公司的近80位高層代表的訪談;……全方位地教你如何在移動產業革命和全球化進程中搶占先機!

本書將全球移動行業環境和戰略洞察力相結合。相關行業的從業者都可從本書中獲得極大的收益。本書對21世紀最具變化的技術進行了激動人心的探討。這相對於一個科技的神話而言,更是一個我們可以去做的近乎神奇的新鮮事。本書總會令我們產生憧憬。

作者簡介

移動革命3.jpg

丹·斯坦博克(Darl Steinbock)博士

現居美國紐約市,是哥倫比亞商學院電信資訊所研究員。現任芬蘭科學院紐約辦事處負責人,而且是芬蘭赫爾辛基經濟學院客座教授。他的大部分時間用在全球範圍內的授課。

目錄

術語縮寫

前言

第1部分 市場的改革

第1章 全球化

市場的全球化

全球市場的發展史

移動革命4.jpg

地區市場體系的改革

巨大的新市場

向下一個大市場進軍

第2章 改革創新

創新的浪潮

市場的創新

移動服務的創新

移動服務的獨特特徵

移動革命5.jpg

服務的銷售組合

整體的服務組合

新服務的開發

第3章 服務的先鋒

服務創新

i-mode的誕生

服務組合

起源

移動革命6.jpg

迅猛發展的內容市場

第2部分 移動客戶服務

第4章 服務創新

服務種類

新服務

內容創新

移動門戶

移動革命7.jpg

第5章 內容服務

NTT DoCoMo公司的先驅作用

移動內容的革新

移動音樂:鈴音無處不在

第6章 移動多媒體和娛樂業務

融合的價值鏈

先鋒成就

移動革命8.jpg

第7章 曾被視為手機的移動設備

從"磚頭"到表現自我

設計的演變

市場細分的差異

向可佩戴發展

第3部分 移動商業服務

第8章 移動市場營銷和消費者行為

移動市場交易

移動革命9.jpg

市場服務和移動價值鏈

移動通信市場服務機構的改革

從市場活動到普及

第9章 移動商業服務

移動商業服務的發展

商業服務革新

企業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共同的市場

第10章 策略與移動性

從市場信號到經濟價值

移動革命0.jpg

移動性和競爭優勢

移動性與競爭策略

移動性、商業模式和戰略

序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通信業在發展中改革,在改革中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先導產業和重要的基礎設施,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 我國移動用戶有4億左右,而且每年都在不斷增加,但隨着移動通信規模不斷的擴大,移動通信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移動通信業面臨着可持續發展的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增速趨緩、ARPU值下降,企業利潤攤薄,它正處於一個結構調整期。在這種情況下,移動通信行業如何保持可持續發展,如何實現建設移動通信強國的戰略目標,關鍵是要轉變移動通信業增長方式,加快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從外延式到內涵式、由規模型向規模效益型的轉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要適應行業發展的規.

移動革命00.jpg

移動革命

在2012年出版的《Networked:The New Social Operating System》[1] 一書中,Lee Rainie和Barry Wellman將移動革命(mobile revolution)與互聯網革命(internet revolution)、社會網絡革命(social network revolution)並列為新時期影響人類社會的三大革命,其中的移動革命意指移動終端與無線網絡的發展給人們的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

回憶一下移動革命之前的情況就會發現其中的變化之大。在1970年的喜劇電影《老公出差》(《The Out of Towners》)中,主人公由於找不到固定電話聯繫旅館推遲預定導致房間給了別人,遇到麻煩時無法和單位協調面試時間從而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機會,被綁架後也難以尋求他人的幫助。這些當年的喜劇元素在今天看來完全是不可想象的,其中的關鍵差別就在於移動通訊的有無。

要想全面理解移動革命,需要明確兩個問題,其一是人們的社會生活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移動起來的,其二是這種變化對人們的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產生了哪些重要影響。

興起與發展

移動革命的興起與發展主要表現在移動終端與無線網絡的發展上。

1. 手機的誕生與普及

移動革命-.jpg

1973年4月3日,世界上第一部民用移動電話在摩托羅拉工程師Martin Copper手中誕生,它重達兩磅,最長通話30分鐘並且需要一年的時間給電池充電。由於可用性不強,手機在發明之出並未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發展速度也較為緩慢,直到1983年,摩托羅拉公司才面向市場推出第一款手機,重量降低為一磅但售價高達3500美元。

在之後的十年中,得益於晶體管和電池技術的發展,手機越來越小。隨着便攜性不斷提高,價格逐漸降低,能夠使用的地區越來越多,手機逐漸普及起來,手機的使用者以及信號塔、轉換器等支持設備在20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迅速增多,1985年,美國的手機用戶有34000人,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增長到302000000,覆蓋了83%的成年人和75%的青少年,iPhone、黑莓等手機品牌成為家喻戶曉的詞彙。 隨着數量的增加,手機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不斷提高,數據顯示,到2010年底,美國有16%的家庭在同時擁有固定電話和手機的情況下幾乎只使用手機進行通話,不再使用固定電話而只用手機的比例也達到30%。 另一項2009年的調查顯示,45%的加拿大人表示出門必須攜帶手機,甚至有10%認為自己離開手機已經無法生活。

但是手機的迅速普及並不是完全均衡的,不同類別的群體之間在手機的使用上存在着比較明顯的差距,根據皮尤公司2004年的調查數據,貧困人口(家庭年收入在30000美元以下者)、65歲以上的老年人以及農村人口的手機使用率明顯偏低,儘管手機在這些群體中的普及程度也在不斷提高,差距總是存在,但相對於在互聯網使用中產生的數字鴻溝(digital divide),手機領域的並不算大,也縮小的更快,以青少年群體為例,自2005年起,手機的普及群體不斷年輕化,截止2011年中期,四分之三的青年人都擁有自己的手機,這一比例在19-28歲的年輕人中更是高達94%。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手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種族之間的數字鴻溝,與非裔美國人在有線網絡的使用上長期落後於白人不同,他們比白人更喜歡使用手機上網,皮尤公司2011年5月的互聯網調查發現,41%的白人使用手機上網,而黑人的比例則是53%,拉丁裔美國人也很高。

在加拿大,2009年6月的調查數據顯示,28%30歲以上的加拿大人將手機作為他們與朋友、家人保持聯繫主要方式,22%使用手機來安排日常生活,在18歲-29歲的群體中這一比例更是高達49%和44%。

移動革命=.jpg

當然,這種手機的迅速普及並不僅僅發生在北美,而是一個全球範圍內的大趨勢。截止2009年,全球共有手機3000000000部,信號覆蓋世界人口的80%。

事實上,在一些發展中國家,手機的普及更迅速、更廣泛,到2011年,超過四分之三的手機使用者屬於非發達國家,僅中國一個國家就有879000000手機用戶。[8]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這些國家的固定電話收費通常比北美高很多,二是普及有線電話所需的銅線或光纜比較昂貴,而手機信號發射塔的成本則比較低,三是在一些欠發達地區,手機是人們的第一部通訊工具,這進一步增加了它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2. 短信的出現

手機普及過程中一個質的飛躍是20世紀末人們開始使用手機做打電話之外的事情,其中的突出典型是短信息(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的出現。最早的短信技術誕生與20世紀八十年代,但直到十幾年後,隨着美國、歐洲開始提供相對便宜的160字短信服務,這項功能才迅速普及起來。

根據皮尤公司的調查,2006年時,在18歲以上的美國人中有31%收發短信,到了2011年,這一數字便增長到59%,五年間幾乎翻了一倍,在其他人群中,這一比例也都增加了兩到三倍。

值得關注的是,短信在青少年群體中尤其受歡迎,2011年,三分之二的青少年使用短信功能,其中12-17歲的群體平均每人每天要收發50條短信,其中三分之一達到100條,其原因主要在於它的便捷性,以及可以在與人溝通時不被他人聽到的私密性,在皮尤公司2011年的一次調查中,當被問及在學校之外通過什麼方式與朋友進行溝通的時候,54%的受訪者選擇短信,38%選擇手機語音通話,33%選擇面對面交流,30%選擇固定電話,25%選擇諸如Facebook的社交網站(SNS social network site),24%選擇即時通訊工具,而只有11%選擇了電子郵件。正如皮尤公司報告編輯Amanda Lenhart所說,如果青少年成為美國的領導者,我們將會進入一個文本為主的溝通系統,他們對短信的興趣遠高於直接通話。

移動革命10.png

如前所述,短信的出現為手機增加了私密性,這使得那些希望在學校與家人之外擁有隱私空間的青少年更加傾向於使用手機而不是固定電話,信息學家Rhonda McEwen的研究證實了這一點,在他的一項關於多倫多大學生的調查中,四分之三的受訪者擁有固定電話,但其中五分之四表示即便知道對方也有固定電話依然會選擇使用手機與朋友聯繫。此外,該研究還發現青少年是否使用手機聯繫一個朋友與他們的親密程度緊密相關,儘管很多人初次見面就會交換手機號碼,但他們只會用手機聯繫那些關係足夠親密的人,至於那些關係一般的人則更傾向於使用社交網絡或即時通訊工具。

3. 智能手機的發展

手機的發展並沒有止步於短信,2005年以後,隨着計算、儲存、無線電等技術的發展,移動通訊變得更加便捷。手機本身也發展出了更多樣化的功能。傳統的厚重手機轉變成了一種輕便簡潔的"多面手"工具,可以用來通信、瀏覽網頁、上傳內容和娛樂,更重要的是,手機可以使我們在短時間內與自己的社會網絡建立聯繫。EWeek的編輯Debra Donston認為"如果說手機讓我們彼此相連,那麼智能手機讓我們與世界相連。"根據皮尤的調查,2007年之後的四年內,使用手機聯通網絡的人數比例從19%上升到51%;發送電子郵件的比例從19%上升到44%。到2011年,社交共享成為了手機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有74%的手機用戶給彼此發送視頻或圖像,31%的人會將他們發到網上,有20%的人會通過手機來登陸社交網絡。

這種多功能的實現往往基於手機中的各種程序。"像個人電腦一樣,具有獨立的操作系統,可以由用戶自行安裝軟件、遊戲等第三方服務商提供的程序,通過此類程序來不斷對手機的功能進行擴充,並可以通過移動通訊網絡來實現無線網絡接入的這樣一類手機"被我們稱為"智能手機"。

T01c50463352aa3eeea.jpg

智能手機的誕生,是掌上電腦(PocketPC)演變而來的。最早的掌上電腦是不具備手機的通話功能,但是隨着用戶對於掌上電腦的個人信息處理方面功能的依賴的提升,由不習慣於隨時都攜帶手機和PPC兩個設備,所以廠商將掌上電腦的系統移植到了手機中,於是才出現了智能手機這個概念。世界上公認的第一部智能手機IBM Simon(西蒙 個人通訊設備)誕生於1993年,它由IBM與BellSouth合作製造。

"智能手機"與"功能手機"的最顯著差別在於前者具有擴展性,即可以通過安裝大量的第三方軟件擴展自身的功能。多任務功能和複製粘貼被認為是智能手機的標誌之一,而除了功能強大之外,智能手機還具有無線上網、PDA功能、開放性的操作系統和人性化幾大特點。

智能手機無疑加速着人們的移動生活革命進程。2012年穀歌在全球範圍內的一次調查指出,智能手機不僅成了中國消費者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改變了消費者的行為和購物方式,成了消費者的嚮導。數據顯示,中國城市的智能手機用戶對智能手機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有64%的用戶每天都會使用智能手機訪問互聯網;用戶隨時隨地都在使用智能手機,家裡(94%)、路上(87%)、辦公室(87%)、乘坐公共交通工具(83%)及餐館(75%)為主要使用地點;超過一半的用戶(54%)寧可放棄電視,也不願放棄他們的智能手機。[11] 而促進這種加速的,是智能手機上大量的應用軟件。

應用(APP)在手機上提供了mp3播放器、遊戲機、相機、影碟機、錄音筆、GPS導航儀、地圖、個人助理等功能。PC Word的作家Jeff Bergolucci則認為,僅搭載這些功能中一項的單機設備最終會為智能手機所斷送。皮尤在2010年春天的調查表示,有35%的美國成年人--或者說43%的手機使用者--的手機上裝有應用。Nielsen Mobile Insights關注了其中在一個月內下載應用的子群體。最受歡迎的應用是遊戲(尤其是益智類、策略類、牌類和電子遊戲),社交媒體網頁、地圖和天氣預報。

移動革命`.jpg

然而,還有很多手機用戶並沒有"跟上這個世界的節奏"皮尤調查顯示,11%的手機用戶不知道他們自己手機上有沒有應用;只有24%的美國人會真正使用他們手機上的應用(雖然35%的人聲稱他們的手機上裝有應用);18%擁有應用的人不知道他們的手機上有多少個應用。

皮尤在2011年8月底至10月對1021名技術相關人員和評論家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35%的受訪者認為應用將成為2020年的電腦上的主導性內容呈現方式,但有59%的受訪者選擇了網頁。 支持應用將占主導地位的受訪者認為:"到2020年時,大多數人將更喜歡通過互聯網連接使用具體應用,來完成在線工作、娛樂、通信和內容創造。相比開放的網頁,應用更容易使用、更安全,也更穩定。"但支持網頁的受訪者認為:"到2020年時,網絡在用戶生活中發揮的作用將強於以往,相比應用,網頁是一個功能更強大的平台,它將是人們網絡生活中的統治因素。"對於這種爭論,有科學家指出,應用和網頁的融合正在進行中,未來的用戶可能無法分辨出它們之間的不同。

4. 可以無線上網的電腦

15年以前,大多數人使用電腦只是為了完成一些簡單的單機任務:編寫文檔或者電子表格。在皮尤1996年的一次調查中,只有19%的電腦用戶同時也是互聯網用戶;到了2011年,這個比例上升到98%。如今,電腦的首要功能就是上網。可以說,互聯網已經成為了電腦的代名詞。

移動革命帶來的是電腦網絡的更大自由,儘管一些人因為可靠和安全的因素依然傾向於有線上網,但是無線網絡已經成為美國的主流。88%的筆記本用戶使用無線上網,而當加上通過移動手持設備無線上網的人數,有63%的美國人都是無線網絡的使用者,其中有一半以上的人同時用筆記本和手機上網。在課堂上,大學生們總是用筆記本來記筆記,而用手機上網與朋友們聯繫。

移動革命``.jpg

電腦無線上網的可能性帶來了網絡更大範圍的使用,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無線上網的用戶也要比寬帶用戶更喜歡進行網絡活動。皮尤調查顯示,無線上網者在網上註冊新用戶的比例比只使用固定寬帶的用戶比例高出41%;在網絡銀行交易中的比例高出64%;而在網絡上做出貢獻的比例則更是高出了92%。

5. "雲"時代

一直以來,人們都可以通過電腦處理電子文檔或分析電子表格,從而完成單機任務。有了網絡之後,他們可以發送電子郵件、使用即時通訊軟件或者瀏覽網頁。然而,當需要執行一些更大數據量和負擔的工作時,簡單的網絡連通功能就不能繼續滿足人們的需求了。雲技術應運而生,它是指分布式計算技術的一種,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過網絡將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序,再交由多部服務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搜尋、計算分析之後將處理結果回傳給用戶。透過這項技術,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在數秒之內,達成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信息,達到和"超級計算機"同樣強大效能的網絡服務。

早在21世紀初,雲計算應用就開始流行,但是直到Myspace和Facebook上線,人們才開始真正步入雲時代,基於雲技術的社交網絡加速了它的流行趨勢。社交網絡所提供的對朋友生活的即時了解功能,將人們真正推入了雲時代生活。

在雲時代,"雲"會替我們做儲存和計算的工作,可以說,雲就是一群包括了幾十萬台、甚至上百萬台的計算機,而且還可以隨時更新,以保證"雲"長生不老。有了"雲",商務人士無論在哪裡都可以用任何設備連接網絡,在雲端上尋找所需要的商業資料;共享密碼的雲可以實現多人對同一文件的共同編輯,或者通過填寫在線日曆來統計大家的空閒時間。

移動革命q.jpg

"雲"技術具有七大實現形式:SAAS(軟件即服務)、實用計算(Utility Computing)、網絡服務、平台即服務、MSP(管理服務提供商)、商業服務平台和互聯網整合;為我們帶來了包括集中的數據存儲、快速的事件反應、可靠的密碼保障、更完善的日誌系統、優化的安全性能、可靠的控制構造、更低的安全測試成本等七大益處。為移動革命的進一步推動提供了技術基礎。

然而,使用雲技術也具有一定的風險。首先,提供雲服務的公司可能會消失,網絡也有崩潰的風險;更重要的是,在雲技術下,監控變得更加容易,身份和數據的泄露和盜取行為具有了更大的破壞性。對於一些用戶來說,gmail郵箱就經常在關鍵時刻斷連。而在2009年10月,手機運營商T-mobile也不得不給用戶致信稱:由於微軟(Danger)服務器的突然崩潰,您儲存在移動設備中的信息,包括聯繫人、日程、照片、備忘錄等,可能已經被泄露。2009年12月,擁有大量用戶信息的推特被黑客入侵,並在其主頁留下了"這個網站已經被**黑客入侵"的字樣。

6. 移動革命興起與發展的原因

縱觀以上過程,移動革命的興起與迅猛發展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因:

一是移動便攜設備,即便攜電腦和智能手機的出現;

二是無線連接技術,它使得互聯網擺脫了空間的限制;

移動革命s.jpg

三是"雲"計算,它實現了大規模的數據存儲和遠程操作;

四是手機應用,它使得手機變成了功能多樣,更具個性的便攜移動網絡設備。

作用與影響

誠然手機用戶的數量越來越多,但僅有數字上的增加並不能稱之為革命,正如傳播學者James Katz和Marc Aakhus所說,真正的革命之處在於手機改變了人與人、人與社會群體之間發生聯繫的方式。[17] 這主要表現在一下六個方面。

1. 增強連接性

隨着移動終端和無線網絡的發展,人們幾乎總是保持在線狀態,這使得個人與互聯網、個人與個人的聯繫都得到了很大的加強。

個人與互聯網方面,這種連接性的增強使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網絡優先"的思維框架,當他們遇到困難或問題時,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利用手機或筆記本電腦向互聯網尋求答案,而非求助於身邊的人,同樣,當他們希望與朋友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時,他們首先想到的也是使用移動設備在互聯網平台上發布狀態、上傳照片,而非與身邊的人交流,這在只有固定電話和只能有線上網的時代是難以實現的。

移動革命z.jpg

個人與個人方面,智能手機和無線上網的發展賦予了社交網絡以移動性,這使得人與人能夠時刻保持連接狀態,與他們所在的群體隨時保持聯繫,在皮尤公司的調查中,84%擁有手機的年輕人表示他們會在晚上把手機放在床邊,以保證在睡覺時可以意識到短信或狀態的更新。這種增強進一步改變了人們對與他人產生聯繫的可能性的感知,今天的我們會很自然地完成一些在前移動時代難以想象的與朋友的聯繫與溝通。

此外,這種虛擬層面的超連接性對人們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也會產生很大影響,這主要表現在解放與加固兩個層面。一方面,人們不再必須和身邊的人發生聯繫,移動革命使得我們每時每刻都通過在線的方式進行着這一過程,即便隻身一人,也並不意味着孤獨,無論何時何地,只需用手機打一個電話或用移動終端登陸一下社交網絡就不再孤立,甚至有13%的美國成年人表示他們會假裝使用手機來避免與周圍的人接觸且不產生尷尬,[18] 還有一些人表示會在遇到危險或麻煩時假裝使用手機來進行自我保護,這就是移動革命對人們顯示人際關係的解放作用。另一方面,42%的美國成年人表示有過通過使用手機進行消遣的經歷,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就在無意識地加強着與他人的聯繫,比如我們會在無聊翻看手機通訊錄的時候給一個很久沒有聯繫的朋友發條短信,這即是移動革命的加固作用。

2. 增強社會交往的壓力與控制力

如前所述,移動革命極大地增加了人際交往的數量和隨意性,從而不可避免地提高了人們社會交往的壓力,電話短信不斷並且不管時間合適與否,隨時都需保持與他人發生聯繫的準備狀態,這直接導致了工作與生活界限的模糊,同時打電話占線和發短信不回的現象也越來越多,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順利聯繫上特定的對象。

另一種社會交往的壓力來源於人們害怕錯過(FOMO fear of missing out)的心理,移動革命對人們連接性的提高使得人們獲得信息的可能性大大提高,當這種事實上的可能性反響影響了人們對於獲得信息的預期就會產生這種心理,他們不敢錯過哪怕一個電話,因為它可能帶來十分重要的信息,也不想因為錯過一些信息而脫離相應的社會群體,被當成局外人。

移動革命`2.jpg

然而,移動革命在增加社交壓力的同時也提高了我們對社會交往的控制力,我們可以通過開機關機來調整自己的狀態是否"在線",甚至以設備故障為由忽略不願意進行的交流,使用不同的通訊方式聯繫不同的人,根據特定的場景選擇合適的聯繫方式等,比如短信的存在可以使我們在電話聯繫一個人之前詢問對方是否方便,在必要的時候掛斷對方的電話轉而使用短信交流等。

事實上,隨着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這種移動性所帶來的壓力,人們開始意識到建立某種協定以規範社會交往,從而使其與移動革命造成的隨時隨地性形成某種平衡的重要性,當這種意識逐漸成為大多數人的共識,移動革命提高社會交往控制力的積極作用將更加凸顯。

3. 增加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

移動革命不僅增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控制力,也提高了我們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當我們遇到突發情況時,我們可以通過移動設備迅速與特定的人發生聯繫,在短時間內調動社交圈中能夠解決相應問題的一系列人共同解決問題,其實質是在相當快的時間裡建立了一個應急團隊,各出所能簡單快捷地化解困難,社會學者稱之為應急社群機制(Ad Hoc Community),事實上,隨着移動革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越來越深刻,這種機制已經逐漸成為人們協調邏輯的一部分,我們會在遇到突發事件時有意無意地採用這種方式應對挑戰,比如一位女士在超市購物時不小心跌倒扭傷了腳,他會用手機打電話給同事請人幫忙請假,並通過手機上網查找最近的急診室,短信給正在開會的丈夫請他在下班後接放學的孩子回家,這在前移動時代是很難如此順利而快捷地實現的。

4. 聚集方式的改變

移動革命2`.jpg

工業革命之前,人們通常是按照自己的需求安排活動的,需要交換物品就去市場,需要娛樂休閒就去酒吧,工業革命之後,由於組織化程度的加強,人們的行動開始受到時間與地點的嚴格限制,早上幾點去哪上班,中午幾點在哪用餐,晚上幾點回家,人們必須在確定的時間出現在確定的地點,然而隨着移動革命的深入,人們所受的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都在逐漸減輕。

手機和其它移動終端的發展使得人們可以在聚會之前隨時溝通自己的位置和預計到達的時間,所以之前約好的時間與地點就變得不需要非常精確,而是大概的、可變的,久而久之人們對準時的在意程度也就降低了,[20] 社會學家Bernie Hogan把這種現象稱為"軟時間"和"軟地點",其特點是更加靈活的生活方式和不斷更新的及時交流。

時間層面,它延長了人們聚集的時長。移動革命帶來了永久連接(perpetual connectivity)的時代,人們的聚集得以超越現實的面對面的交流而擴展到更長的時間段內,信息學者Rhonda McEwen發現,多倫多的大學生通常會在會面前幾分鐘以及會面結束後各打一個電話或發一條短信,前者用來協調確認具體的時間地點安排,後者用來表達感謝或者其他感受,人們將其通俗地成為"三明治"式會面,前者是主菜前的開胃菜,後者則是正餐後的甜點。

空間層面,1997年,Frances Cairncross曾在《The Death of Distance:How the Communications Revolution is Changing Our Lives》一書指出:距離曾經是影響人們安排工作和生活的關鍵要素,而新的通訊技術則消除了這個因素的作用。 而Lee Rainie和Barry Wellman則在2012年出版的《Networked:The New Social Operating System》一書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儘管移動革命使得距離對於人際交往的制約在減弱,但絕非完全沒有,並且在某些情況下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隨着移動時代的到來,距離不再意味着聯繫的可能性的減小,空間地點顯的不再那麼重要,移動並且聯繫着的人本身就是更為有效的地點信息所在,手機號碼、互聯網賬號往往比一個固定的地址更容易定位一個人,就如今天的我們更習慣於詢問他人的手機號碼而非家庭或工作住址,但是這並不意味着距離的制約性的消失,即便在移動時代,現實距離近的個體與個體之間依然更可能有更多的聯繫,定位系統與軟件的出現與發展說明人們並非完全不在意具體的空間地點,因為虛擬聯繫的移動性和便捷性並不能代替現實聯繫的全部功能。

移動革命w.jpg

5. 現實存在與社交重心的空間分離

移動革命增強連接性的另一個結果是使人們同時進行多線溝通成為可能,個人的時間安排不再是線性的,一個時間段可以同時處理多項事務,特別是在堵車、候診等無用的等待時間,人們不在現場也能夠通過移動設備即時了解現場的情況甚至進行有效的互動,這就大大減小了之前信息傳遞的滯後性,學者Scott Campbell和Yong Jin Park將這種現象成為連接的在場(connected presence)。[22] 而這又會引起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現實存在與社交重心的空間分離,即當一個人在現實中處於某處時,他的社會關注與聯繫溝通的中心可能處於另一處,這在前者被稱為缺席的在場(absent presence),在後者則被稱為在場的缺席(present absence)[23] ,比如在美國,47%的成年人和34%的16-17歲的青年人曾經在開車時收發短信,49%的成年人和48%的孩子都曾經在乘車時遇到過司機收發短信的情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會經常碰到類似的現象,比如在課堂上用手機上網,在朋友聚會時通過移動網絡參與另一個圈子的討論等等。

然而這種現象的存在並不意味着合理,美國有44%的成年人和40%的孩子認為當他們乘車時司機使用手機會置他們於危險之中,在另一項調查中,17%的受訪者曾經因為打電話發短信撞到人或其它物體,三分之二認為禁止在會議上使用手機,因為這樣會分散注意力並且很不禮貌。 6. 公私空間的界限模糊化

移動革命帶來的超連接性極大地提高了人們聯繫與被聯繫的可能性,這使得公共空間與私人空間的界限不像之前一樣嚴格了。 公可能影響私,比如上司可以通過手機隨時打擾你的私人生活,同時私也可能影響公,比如很多人會在公共空間使用手機進行私人交談,很多人都有過在公共場合"被迫"聽到他人私人事務的經歷。

移動革命a.jpg

當人們逐漸意識到這種界限的模糊,一些人開始注意在公共空間採取一定措施來保護自己的隱私,社會學家Keith Hampton和助手在公共空間(如公園)和半公共空間(如咖啡店)觀察人們使用筆記本電腦和手機的狀態時發現,一些人會用筆記本、書、外套等把自己圍起來,作為遮擋目光的屏障。

公私界限模糊的另一個影響是對傳統禮儀規範的衝擊,類似會議被電話中斷、課上瀏覽社交網絡、公共汽車上抱怨私人不滿的事情在之前都是不被允許的,舊的規則被打破,新的規則又沒有完全建立起來,爭論不可避免,總的趨勢是隨着移動革命的不斷深入,人們對這些現象的容忍程度也在逐漸提高,當Louchester在婚禮聖壇上拿出自己的手機將自己的Facebook狀態改成已婚時,[26] 我們必須適應勢不可擋的移動革命帶來的各種變化。

三大革命的關係

1. 三大革命的重要影響

移動革命使人們被時間、空間限制的物理分離變得不再那麼重要,因為它使得人們能夠隨時隨地聯繫到自己的朋友、隨時獲得信息。

互聯網革命為人們提供了不曾有過的機會,使得人們可以通過以往不可能實現的渠道收集信息、溝通交流。它也給予了人們某些工具,使得人們在想要發表言論時,可以自己做自己的"出版商"。

社交網絡革命使人們的社交活動不再局限在小群體中,改變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使群體和整個社會化的世界更加多樣化。社交網絡革命同時允許我們能非常簡單地在這些"小世界"中或不同"小世界"間移動。

三大革命一起創造了一個建立全新社會運行系統的機會,這個全新的系統叫做"網絡化個人",它意味着我們作為嵌入式群體中的一員工作的時候越來越少,作為彼此相連的個人的時候越來越多。[27]

移動革命x.jpg

2. 移動革命與互聯網革命的相互促進

移動革命給予了人們隨時可以連接到互聯網的"移動接入層",從而促進了寬帶的使用和長時間在線。移動革命促使一批人在接入互聯網時既可以使用有線連接也可以使用無線連接,這種上網方式為很多使用者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其基礎就是信息和交流的持續可及性。隨着互聯網和移動連通的會聚,有一批網絡化個人的生活需要可以完全被智能手機和便攜電腦滿足。

3. 互聯網與移動連通:網絡化個人在社交網絡中進行活動的前提

這種持續可及性已經覆蓋了大部分人,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隨着人們為了社交、工作、組織等事務逐漸探索與他人的聯繫,時間和空間變得更加"柔軟"。位置很重要,但是無論人在何處,通過移動應用都可以找到。距離沒有消亡,只是被重新設定了。伴隨着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性質的改變,物理上的在場和"缺席的在場"成為一體。人們花在移動設備上的時間越來越多。互聯網變成了"移動互聯網",你的所在地就是你的"接入點"所在之處。

網絡化個人使用互聯網和移動接入來達成他們對各種各樣社會網絡和信息資源的"持續的部分的關注"。[28] 這種"移動化"加強了三種線上參與:與他人聯繫,滿足信息疑問,分享資源。

4. 手機的使用:社交圈中的定位問題

研究顯示,手機是芬蘭青年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通信設備。年輕人因同一興趣聚集成群體,而手機常常被他們視作自己所屬團體的一種象徵。在手機的作用下,朋友圈才得以建立。他們通過手機管理他們的事務,並將自己定位在社交圈(指朋友和家庭)中。

年輕人之間進行移動通信交流的核心因素在於:通信與生活的融合以及社會身份的建構--它用來界定誰屬於重要的社會團體,如何在與他人相關聯的社會舞台上進行自我展示。移動通信已經成為了年輕人定義個人空間的重要手段。在移動通信的幫助下,年輕人建構起了屬於自己的社交網絡,並定義了他們與父母之間關係的界線。用發短信來維護自己的社交網絡,是一個安靜而簡單的方式,而且不需要父母知識的幫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