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光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程光煒 | |
---|---|
出生 |
江西省婺源縣 | 1956年12月2日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族 |
語言 | 漢語普通話 |
教育程度 | 博士學位 |
職業 | 教授 |
程光煒,1956年12月生於江西婺源縣。畢業於武漢大學中文系,現在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常務理事等職。主要從事當代詩歌史、文學史、當代文學與當代文化的研究。與此相關的著作有《中國當代詩歌史》、《程光煒詩歌時評》等。在《當代作家評論》、《南方文壇》主持「重返八十年代」討論專欄,並承擔北京市社科規劃重點項目「重返八十年代文學史問題」。代表著作有《文學講稿:「八十年代」作為方法》、《文學史的興起:程光煒自選集》、《當代文學的「歷史化」》、《艾青傳》等。主編有十一五國家規劃教材《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等。曾多次赴歐美、日本等國家和中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講學、訪問。[1]
個人簡介
中文名 | 程光煒 | 出生日期 | 1956年12月 | 出生地 | 江西省婺源縣 |
國籍 | 中國 | 畢業院校 | 武漢大學中文系 | 職稱 |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 |
民族 | 漢族 | 代表作品 | 《中國當代詩歌史》、《文學講稿:「八十年代」作為方法》 | 職務 |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
人物經歷
程光煒,1991年之前在湖北師範學院任教。1992年師從武漢大學陸耀東教授攻讀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1995年6月獲文學博士學位,入中國人民大學任教。
程光煒現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常務理事,北京市「十一五」社科規劃文學藝術評議組召集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北京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首都師範大學詩歌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中國聞一多研究會理事,人大報刊複印資料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期刊主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曾下鄉插隊,恢復高考後進入大學。1983至1998年期間,主要從事當代詩歌批評和詩歌史研究。曾為八十年代先鋒詩歌的主要批評家,發表過大量跟蹤式的詩歌批評文章。1992年後,轉向詩歌史研究,對李瑛與五十年代社會意識形態關係的研究,對食指詩歌與經典化的研究,是其中比較引人注意的成果。與此相關的著作有《中國當代詩歌史》、《程光煒詩歌時評》等。1999年,編選的《九十年代文學書系·歲月的遺照》(九十年代詩選)由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後,在詩歌界引發關於「知識分子寫作」和「民間寫作」的大討論,對這一現象,多本中國當代文學史均有記述。1998年至今,放棄詩歌批評和研究,完全轉向中國當代文學與當代文化、重要小說家和文學史研究。做過兩三年的四五十年代文學「轉折」研究、「十七年文學」研究,出版著作有《文化的轉軌——「魯郭茅巴老曹」在中國(1949-1976)》、《文學想象與文學國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1949-1976)》、《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與孟繁華合著)。近年,注意力主要放在「八十年代文學史問題」的研究上,在《當代作家評論》、《當代文壇》和《海南師大學報》等雜誌上開闢了「重返八十年代」(與李楊主持)、「知識、權力與八十年代」、「人大課堂與八十年代文學」等專欄。目的是通過對八十年代文學、文化的「再討論」,清理若干文學史遺留的問題,探討八十年代知識立場形成過程中的文化氣候、域外影響和錯綜複雜的權力關係。它的「重讀」策略不是簡單的歷史還原,而是要認清同代作家和學人「今天」的知識立場,並與由此而延伸的九十年代後的中國文學展開對話。
學術論著
程光煒自任教授以來,先後出版著作14部,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當代作家評論》、《文藝爭鳴》、《南方文壇》等全國權威核心雜誌和其它雜誌上發表論文200餘篇,其中多篇被《 新華文摘》全文轉載。著有《艾青傳》、《雨中聽楓》、《踩空的踏板》、《文字中的歷史》、《中國當代詩歌史》、《中國當代文學發展史》(與孟繁華合著)、《文化的轉軌——「魯郭茅巴老曹」在中國(1949-1976)》、《文學想象與文學國家——中國當代文學研究(1949-1976)》、《文學史研究的興起》、《文學講稿:「八十年代」作為方法》等學術專著多部,並主編《文學史的多重面孔——八十年代文學事件再討論》、《重返八十年代》、《都市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大眾媒介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文人集團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朦朧詩新編》、《第三代詩新編》、《周作人評說八十年》、《 中國現代文學史》等多部學術著作與大學教材。
學術獲獎
- 《艾青傳》分別獲第14屆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獎和1999年度北京市優秀圖書二等獎。
- 《中國當代詩歌史》被評為2004年度北京市精品課程教材。
- 《中國現代文學史》被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紀課程改革教材」、國家「十一五規劃教材」。
- 2008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獎。
學術訪談
記者張亮提問程光煒如何把握大量、龐雜、瑣碎的材料,使之脈絡清晰,集中到論題之下,處理這種類型的歷史材料應該注意什麼問題?研究者與研究對象及相關史料的關係,也會影響對史料的選取、結構、闡釋。對於您這代學人而言,個體經驗是構成歷史經驗的一部分,也深深影響到研究方法和歷史認知。對於年輕一輩而言,對於歷史的認知都是在回溯中建構起來的,材料更容易作為知識的對象。那麼「八十年代」與「我」到底是什麼關係?如何不斷地轉化新時代的新經驗,使之成為歷史認知的一種模式和動力?
程光煒:夏天對1979年到1984年《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的重讀,就是在大量龐雜、瑣碎材料的基礎上,分類整理出來的一篇文章。儘管課堂上大家對這篇文章提了不少意見,我覺得它仍然是一篇值得肯定的研究文章。夏天從上學期起,就一本一本地讀《叢刊》,文章從初稿到完稿,用了差不多一年時間,這種認真治學的態度應該鼓勵。從他的工作可以看到,即使讀雜誌這種史料整理工作,沒有多年磨鍊摸索,沒有實戰經驗,要想一下子把它寫好,沒那麼容易。這叫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你不上手不知道,一旦上手,才知道它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我1990年代初跟陸老師攻讀博士的時候,開始也不會從材料里整理問題,不知道如何將繁瑣的材料條理化、問題化,變成一篇有意思的研究論文。經過這麼多年的實踐,慢慢才學會怎麼化繁為簡、去偽存真,把雜質淘汰掉,留下有
價值的東西。在我看來,史料家不光是文學史家,也是一個批評家,他的眼光、素養、經驗,都決定着材料的取捨,這是一個綜合性的工作,不是某一方面的問題。所以,如果說有什麼問題,我認為學生應該多寫、多做,時間長了,眼光就會刁鑽、獨特,與人不同。《叢刊》現任主編李敬澤先生是著名批評家,但他有個說法也很有意思,他說做材料也得有才氣。
從2005年帶着博士生「重返八十年代」開始,就一直有學生問我這個問題。我想一個研究者跟歷史的親近,找到所謂的「歷史感」,非一日之功能夠達到,得反覆參與課堂討論,與老師同學交流,在實踐中摸索。我們工作坊這種形式,提交文章、大家提問、作者回應等等環節,其實就是在找一種適合於作者的「歷史感」。只有讀那個年代的材料,寫出文章,再容大家評論甚至挑剔,才會慢慢感覺到歷史的存在。研究者與歷史的關係一般有兩種,一種是「親歷者」「當事人」的研究,另一種是通過讀材料、觸摸歷史並研究這些歷史現象,後天逐漸獲得,二者沒有優劣之別,主要要看個人稟賦、才華和下的功夫。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要大量讀理論書尤其是史學理論書,比如英國柯林武德的《歷史的觀念》、安托萬的《歷史學十二講》、克羅齊的《歷史學的理論和實踐》。我自己認真讀過黑格爾的《哲學史演講錄》一、二卷(三卷四卷還沒來得及讀),讀他的《歷史哲學》,真的受益匪淺。一個研究文學史的人,如果沒有深厚的理論素養、眼光,也做不好文學史,頂多是個學術工匠。當然純粹做史料,也可以造就一個好學者。另外,對歷史始終葆有好奇心,也是不斷獲得歷史感的源泉和動力。[2]
論文作品
- 程光煒:《韋勒克、沃倫的〈文學理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藝研究》2009.12
- 程光煒:《當代文學60年通說》,《文藝爭鳴》2009.10
- 程光煒:《新時期文學的「起源性」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9.5
- 程光煒:《「再解讀」思潮與歷史轉型——以唐小兵編〈再解讀:大眾文藝與意識形態〉等一批著作為話題》,《上海文學》2009.5
- 程光煒:《重訪80年代的「五四」——我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併兼談其「當下性」問題》,《文藝爭鳴》2009.5
- 王麗麗 程光煒:《從夏氏兄弟到李歐梵、王德威——美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與現當代文學》,《當代文壇》2009.5
- 程光煒:《〈中國現代小說史〉與80年代的「現代文學」》,《南方文壇》2009.3
- 程光煒:《文學研究中的歷史觀問題》,《解放軍藝術學院學報》2009.3
- 程光煒:《如何理解「先鋒小說」》,《當代作家評論》2009.2
- 程光煒:《歷史回敘、文學想象與「當事人」身份——讀〈八十年代訪談錄〉並論對「80年代」的認識問題》,《文藝爭鳴》2009.2
- 程光煒:《評價新時期文學三十年的幾個問題》,《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學報》2009.1
- 程光煒:《知識與控制——論三本中國當代文學史對80年代文學的再生產、再評價和再傳播》,《華夏文化論壇》2009
- 程光煒:《當代文學在80年代的「轉型」》,《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
- 程光煒:《當代文學學科的「歷史化」》,《當代作家評論》2008.6
- 程光煒:《文學史研究的「當代性」問題——在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的講演》,《文藝爭鳴》2008.1
- 程光煒:《孫犁「復活」所牽涉的文學史問題——在吉林大學文學院的講演》,《文藝爭鳴》2008.7
- 程光煒:《「傷痕文學」的歷史記憶》,《天涯》2008.3
- 程光煒:《新時期文學三十年與多種評價標準》,《上海文學》2008.6
- 程光煒:《「四次文代會」與1979年的多重接受》,《花城》2008.1
- 程光煒:《「資料」整理與文學批評——以「新時期文學三十年」為題在武漢大學文學院的講演》,《當代作家評論》2008.2
- 程光煒:《文學史研究的「陌生化」》,《文藝爭鳴》2008.3
- 程光煒:《當代文學學科的「歷史化」》,《文藝研究》2008.4
- 程光煒:《批評對立面的確立——我觀十年「朦朧詩論爭」》,《當代文壇》2008.3
- 程光煒:《詩歌研究的「歷史感」》,《當代作家評論》2007.6
- 程光煒:《歷史重釋與「當代」文學》,《文藝爭鳴》2007.7
- 程光煒:《一個被重構的「西方」——從「現代西方學術文庫」看八十年代的知識範式》,《當代文壇》2007.4
- 程光煒:《當代文學學科的認同與分歧反思》,《文藝研究》2007.5
- 程光煒:《文學史與八十年代「主流文學」》,《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
- 程光煒:《王安憶與文學史》,《當代作家評論》2007.3
- 程光煒:《狂歡年代的「荒山之戀」——王安憶小說「三戀」的敘述經驗》,《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1
- 程光煒:《革命文學的「激活」——王蒙創作「自述」與小說〈布禮〉之間的複雜纏繞》,《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 程光煒:《八十年代文學與人大課堂:討論〈班主任〉和〈晚霞消失的時候〉》,《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 程光煒:《文學的緊張——〈公開的情書〉、〈飛天〉與八十年代「主流文學」》,《南方文壇》2006.6
- 程光煒:《魔幻化、本土化與民間資源——莫言與文學批評》,《當代作家評論》2006.6
- 程光煒:《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現代派文學」》,《文藝研究》2006.7
- 程光煒:《文學「成規」的建立——對〈班主任〉和〈晚霞消失的時候〉的「再評論」》,《當代作家評論》2006.2
- 程光煒:《「重返」八十年代文學的若干問題》,《山花》2005.11
- 程光煒:《「人道主義」討論:一個未完成的文學預案——重返80年代文學史之四》,《南方文壇》2005.5
- 程光煒:《經典的顛覆與再建——重返八十年代文學史之二》,《當代作家評論》2005.3
- 程光煒:《怎樣對「新時期文學」做歷史定位?——重返八十年代文學史之一》,《當代作家評論》2005.3
- 程光煒:《「傷痕文學」的歷史局限性》,《文藝研究》2005.1
視頻連接
參考文獻
- ↑ 中國名人簡歷網 程光煒2020-02-12[引用日期]
- ↑ 「重返八十年代」文學課堂的緣起與展望 ——程光煒教授訪談中國作家網 2020-02-12[引用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