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程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程旭
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出生 1967年
新疆烏魯木齊
國籍 中國
母校 哈爾濱工業大學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程旭,1967年(丁未年)生,中共黨員博士研究生學歷,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計算機科學技術系主任、北京大學微處理器研究開發中心主任以及計算機系統結構研究所所長,2004年5月4日程旭獲得了第十八屆北京市五四獎章[2]

人物經歷

程旭,生在新疆烏魯木齊,回到老家湖北襄陽一中上中學,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從大學讀到博士畢業,1994年以後一直在北京大學工作。2010年7月任北京大學校長助理。

2003年12月8日,北京大學舉辦了為期一周的"中國芯,心繫中國-北京大學微處理器開放周"活動,標誌着他們研製的、受到國家"863"計劃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轉向重點支持的"北大眾志-863CPU系統芯片" 已經成功批量生產,進入市場推廣階段。"中國芯"的成功對於保障我國信息安全、提高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效益的意義不言而喻。作為這支研發隊伍的領軍人物,北大微處理器中心主任程旭教授感到無比的自豪。"要讓更多更好的中國 '芯'跳動在國防現代會的前沿、跳動在國民經建設的主戰場!"他代表攻關小組都出了心聲。

程旭教授1996年開始率領北大的科研小組從事CPU研發工作。和想象中的一樣,苦難在研發過程中一直如影相隨,讓他們在不斷前進的同時深感疲憊。1999年12月的一天,夜深了,程旭和研發組的兩個老師騎車回家,大家一路無語,心情鬱悶。當時,他們為之奮鬥多年的國內第一套支持微處理器正向設計的軟硬件協同設計環境和自主指令系統的16位微處理器研製工作已接近尾聲,但系統中仍有一些錯誤需要調試。已經連續工作了36個小時的程旭,腦子裡去還在思考着,"我們整天拚命工作為了什麼?"。想着想着,腦子裡忽然出現一句話,"支撐着自己的那精神就是'我的中國芯'"。

第二天,程旭把這句話寫在了牌匾上。10多天後,他們的科研成果通過了鑑定,結束了中國無"芯"的歷史。記者們慕名而來,看到了這塊牌匾,於是,"中國芯"的名字一夜之間傳遍了大江南北……

同來自外界的壓力相比,起步時簡陋的工作環境和艱苦的工作條件,留給他們的印象更為深刻。條件雖差,但研究人員報效祖國的信念和拼搏精神成為克服困難的利器。程旭說,"那時很多同學老師經常一夜一夜不睡覺,也沒有現在這麼好的科研和辦公條件。一年基本上都是連軸轉。自1999年至今,我除了今年元旦沒有在實驗室熬通宵,其它4年我都是帶着一些學生在工作中迎來新年的曙光。"

2000年底,32位CPU和配套軟件開發完畢,但如何將它進一步產業化,讓星星之火成為燎原之勢,成了擺在這些北大人面前的新難題。在863計劃信息領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設計專項、軟件專項、計算機軟硬件主題的聯合支持下,他們開始研發麵向網絡計算機的CPU系統芯片及配套系統軟件。2002年12月26日,第一個整機系統就工作起來了。2003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進入市場推廣階段。

從當年的16位微處理器發展到現在,"中國芯"在不斷豐富自己,伴隨着程旭教授帶領的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中國芯"的跳動也一定會愈發有力。

主要貢獻

從當年的16位微處理器,「中國芯」在不斷豐富自己,伴隨着程旭教授帶領的科研人員的不懈努力,「中國芯」的跳動也一定會愈發有力。

所獲榮譽

1998年獲得全國寶鋼優秀教師獎[3];

1999年獲得全國霍英東青年教師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