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穆寨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穆寨鄉街辦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南25公里處,是西安市發展改革試點鎮、農村綜合配套改革試點鎮,相棗之鄉。

穆寨街辦東連小金街辦,西接仁宗街辦,南與藍田縣接壤,北與馬額街辦相鄰,境內有龍河、戲河兩條主要河流,屬關中平原向秦嶺過度的淺山丘陵地帶。海拔800-1300米,俗有"一梁(東廟)兩溝(龍河、戲河溝)四道彎"之稱。203縣道橫貫南北,將通往各村的水泥路緊緊連在一起,構成穆寨與外界往來的"米"字型交通網絡。地勢南高北低,南北長達16公里、東西寬4公里。全鄉總版圖59平方公里,現有耕地2.7萬畝,林地1.9萬畝。下轄7個行政村、79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1.1萬人。企事業單位有信用社、衛生院、供電所以及穆寨、東嶽兩所小學。有黨支部9個(農村支部7個),黨員395名(女,54名)。政府機關幹部職工人員32人,其中行政事業幹部29人,臨時職工3人。[1]

經濟情況

農業發展

穆寨鄉以小麥、玉米種植為主,兼種大豆、油料等作物,特色產業有石榴、西紅柿和柿子。其中秋延西紅柿、穆柯香椿和秦川牛被社會譽為穆寨"三寶"。農民收入主要依靠糧食、果蔬和勞務輸出三個渠道,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067元。是陝西省扶貧開發的重點鄉鎮。

生活發展

穆寨鄉黨委和政府緊緊圍繞"建設生態山區,打造和諧穆寨"這一宏偉目標,按照"南(山)菜北(山)果、兩溝生態、全鄉勞務"的經濟發展布局,先後建立了西嶽晚秋西紅柿基地、仟畝果園基地,以基地促發展、以產業壯大基地,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基礎設施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全面改觀,生活水平全面提升。72%的農家吃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40%的農戶裝上了電話,15%的農民擁有了手機,村村基本通上了水泥路、農村信息、廣播電視村村通年底將全面實現。九年制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寄宿制即將成為山區學生上學的一種新形式,合作醫療、農民養老保險,大病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的逐步完善和建立,將惠及千家萬戶。社會主義新農村從〇七年駱嶺新村的建成,到〇八年姚坡新村的實現,以每年至少建成一個樣板村的速度向前推進。一個"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正在樸實勤勞的穆柯人奮鬥中展現給社會。[2]

城鎮建設

建設難點

"穆寨高,路難悵,要想喝水更犧惶",這句俗語自古流傳在驪山深處的穆寨鄉。這裡山樑高峻、水比油金貴,祖祖輩輩的老百姓天不亮就得趕到幾里外用扁擔挑水。2008年7月,隨着穆寨鄉一口深達355米的深水機井的竣工,長達17公里的管道終於鋪到了每戶農家。當村民第一次擰開水龍頭時,每個人都笑得燦爛如花,因為"他們終於和城裡人一樣用上了方便的自來水"。 挑水五十年凌晨三點挑水開始一天生活家住臨潼穆寨鄉駱嶺村楊嶺組的邢文庫老漢2008年整70歲了。從15歲開始,他每天早起的頭件事就是走到兩公里外的溝里挑水。50年如一日,挑水壓彎了他的背,催老了他的人。今年11月,他做夢都沒想到,自己竟然作為井水入戶的首批村民,在自家小院裡接上了甘甜如飴的自來水。

艱苦日子

沒井之前,和楊嶺組祖祖輩輩的村民一樣,邢老漢挑一擔水要走上三個小時。"每天凌晨三點雞剛叫就從被窩爬起,挑着扁擔一路小跑到門頭溝,"邢老漢回憶說,水是從岩石縫裡浸出的,每天只能解決十多戶吃水,要是去得晚沒水了,就只能趕到更遠的門岩村挑水,那回家可就晌午了。同村大嬸馬玉蘭說起原來也是一肚子委屈,"一到雨天,土路泥濘沒法挑水,只能在家接雨水吃"。直到後來,村民紛紛掏錢在院子裡打了口地窖,雨天吃水和牲畜飲水才方便了些。

從遠路擔回的水比油還金貴,村民們把每滴水都用在"洗"和"吃"上。邢老漢說,那時他家裡有五六口人,一天擦臉洗手都只用半臉盆水解決,最後成了黑乎乎的水都不捨得擺抹布,連"洗碗洗鍋的水都是洗完後淀清再洗"。那時,村里還專門挖了個土坑,儲藏下過雨的澇水,雖然水面上樹葉、塑料袋什麼垃圾都有,可鄉親們洗衣服、牲畜飲水總算有了水。

打井一月七旬老漢家成了打井"指揮部"

2007年5月,邢老漢聽村民紛紛傳言,說要在鄉里地勢最高處打一口深井,這下他可高興壞了,"我老漢從沒想過這輩子還能坐在家裡吃上水,這多虧了政府關心啊"。"為了我們窮山溝的百姓不再為吃水發愁,市委市政府真是把心都操碎了,"穆寨鄉鄉長焦隨安告訴記者,光董軍副市長就不知道跑來多少趟,還把財政、水利、電力上的人都叫到村上現場辦公。井打多深、管子咋鋪,他都操心得很。

2007年6月9日,楊嶺組355米深井正式開始動工,這對穆寨鄉的村民來說可是一件大喜事。

邢老漢回憶起當天的情形:"早上剛4點,打井的地方就圍滿了百多位村民,大家你一言我一語,都非常興奮,還主動買來鞭炮慶祝。

打井經過

那時打井正是熱的時候,山里人十分純樸,每天不是這幾家送來茶水和雜果,就是那幾家搬來幾把椅子。"天氣太熱了,來我家吧,"看到打井工人熱得滿臉流汗,邢老漢主動提出把打井的指揮部從大樹下搬到了一路之隔的自己家裡,他給值班人員騰出床鋪,還搶着做飯,只想聽他們在飯桌上告訴打井的最新進展,因為村民們天天都要來他家串門,打聽最新消息。

打井需要電,一開始工地上沒電,村民們就連夜栽杆子通電。井架子還沒運來,小伙子一早起來就來工地邊等着卸架子。打井的一個月里,工程除了下大雨停過一天工外,其他每天都是日夜加班,十七八個工人兩班倒。"打井需要大量水,下雨天村民沒法挑水,只好把窖水用管子引過來,"為移管子,楊嶺組組長王掌權三天三夜都沒合眼,李全興等許多村民也是日夜守在外面移管子。

成果

2007年7月20日,一個月的打井工作終於竣工,並已成功試水,就差鋪設17公里的輸水管道。等到管道鋪好,以駱嶺村為圓心的3個村10個組1100多人,將徹底解決了吃水難題。這次,村民們又自願買來鞭炮慶祝這個喜慶的時刻。

自來水給鄉親們帶來新生活 邢老漢家的小院裡終於裝上了水龍頭。邢老漢是機井第一批飲水到戶的50名村民之一,他在裝水龍頭的幾天前,就迫不及待地去別人家參觀了好幾次,"我這一輩子只見過別人用水龍頭,自己從來都沒摸過"。那天,當邢老漢第一次自己用手擰開水龍頭,接到第一捧甘甜如飴的井水時,他笑得一直都合不攏嘴,只是一遍一遍地念叨"黨的政策就是好"。

上自來水

自來水終於流進了農家的灶火間,也飛速改變着山里人的生活邢老漢的兒子和媳婦已經去臨潼打工掙錢了,因為他們年輕人再也不用為挑水而不得不留在家裡。現在,雖然家裡只剩下邢老漢一人,可當他每天早起,嘩啦啦接上一臉盆水洗臉時,心裡充滿的都是喜悅。

修路

剛打完井又修了路。借着打井之機,區上還投資四五萬元,將楊嶺組1.7公里的泥路變成了水泥路,鄉親們雨天出行再也不用擔心路難走了。過去去趟縣城,早上5點多天還沒亮就動身,回來就到了後半夜。現在路修好了,還有班車,大家一個小時就能跑個來回。

建設帶動發展

隨着深機井的竣工,灌溉用水也不再犯難了。市政府還幫助村上調整產業結構,確定了村上的主導產業"晚秋西紅柿"和"核桃科技示範園"。在水足地肥的情況下,西紅柿的一畝產量可以提高30%。"市上幫助我們聯繫專家,種西紅柿、核桃,養秦川牛,真是把心都操扎了",感恩的鄉親們你一言我一語,不知道說什麼才能表達自己的心情。

2007年4月,邢老漢家栽上了一畝西紅柿苗子,那時還在二號井取水灌溉,"我就拿個小杯子從桶里往外舀,一點點兒地往根上倒"。可明年開春,"我就可以在水龍頭上接上管子,直接往地里澆了",邢老漢開始憧憬起明年的好收成。不止邢老漢家如此,"今年家家戶戶都已經種上了西紅柿,"穆寨鄉鄉長焦隨安說。

"涓涓春水暖心田,山村舊貌換新顏,團結齊心跟黨走,小康生活比蜜甜。"在市政府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驪山深處的穆寨鄉終於有了深水機井,這口井改變了山里百姓挑水吃的歷史,也給鄉親們帶來了出行的暢通和致富的機遇。今後,甘甜的自來水一定會給大家帶來甜滋滋的新生活。[3]

社會事業

獻愛心

天災無情人有情,奉獻愛心見行動。2008年5月15日下午,穆寨鄉黨委、政府組織機關全體幹部及中小學校、穆寨信用社、衛生院等單位幹部職工在鄉政府院內舉行情系災區獻愛心捐款活動,為了確保本次活動的順利舉行,鄉黨委、政府特成立了以黨委書記黃彥甫同志為組長的捐款活動領導小組。整個院子裡涌動着一股愛的暖流,從領導到幹部職工紛紛解囊,不長時間,190餘人共捐款8100餘元。

在四川省發生特大地震以來,災情牽動着穆寨鄉每一名幹部群眾的心,連日來,廣大幹部群眾每天都通過報紙、電視、廣播關注着震情災害以及搶險救災進展,主動積極地開展各項幫助災區排憂解難送溫暖活動。

捐款

捐助現場,穆寨鄉黨委書記黃彥甫同志代表穆寨鄉幹部群眾向這次地震災害中遇難的同胞表示哀悼,大家默哀三分鐘。地震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克服困難,積極支援災區,幫助災區重建家園,黃書記動員講話後,首先帶頭捐款300元,機關領導幹部和職工緊隨其後,排成長龍走向捐款箱。機關在外地出差和休假探親的同志,也紛紛打電話請同事代為捐款,表達一份心意。穆寨中學老師王武厚不顧自己生活困難個人捐款1000元,業池村70歲的劉春萬老人把自己平時節省下來的50元零鈔捐了出來,為災區人民獻上自己的一份愛心。一份份真情在這裡匯成了一條深情的長河,為全鄉幹部群眾繼續向災區群眾獻愛心活動拉開了序幕。[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