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穆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穆崇
 北魏王朝開國功臣

本 姓 :丘穆陵氏

民 族 :鮮卑族

爵 位 :宜都公

官 職 :太尉兼侍中、征虜將軍等

諡 號 :丁

出 生 地 :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

出生時間 :不詳

去世時間 :406年

主要成就 :護佑拓跋珪

穆崇(?~406年),本姓丘穆陵氏,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北魏王朝開國功臣。

  • 機敏果斷,善於言辯,少以偷竊為業。後來,追隨並侍奉拓跋珪
  • 拓跋珪自稱魏王,以為征虜將軍、散騎常侍。率軍援助洛陽,拜豫州刺史,累遷太尉,封宜都公。
  • 北魏建國後,參與衛王拓跋儀謀反。道武帝念及功勞,秘而不宣。
  • 天賜三年(公元406年),病逝,諡號丁公,配享太廟。

人物生平

效忠拓跋

  • 穆崇的先祖在拓跋力微(北魏神元帝)、拓跋猗迤(又作拓跋猗陁,北魏桓帝)、拓跋猗盧(北魏穆帝)時期就世代效力於鮮卑拓跋氏。 [1]
  • 穆崇為人機敏果斷,善於言辯,他年少的時候曾經以劫掠,偷竊為業。
  • 公元376年(前秦建元十二年、東晉太元元年),前秦天王苻堅派遣大軍北進大漠,滅了拓跋氏的代國,拓跋部王子拓跋珪隨母親賀氏託庇於匈奴獨孤部首領劉庫仁。拓跋珪定居獨孤部時期,穆崇不忘舊主,經常來拜見拓跋珪,並供給各種物品,盡心盡力無人能比。[2]

兩次救主

  • 公元385年(東晉太元十一年),劉庫仁之子劉顯接掌獨孤部,劉顯為了防止拓跋氏復興,決定殺掉拓跋珪,他和弟弟劉亢泥、謀士梁眷密議,親率匈奴騎兵隊趕往拓跋珪放牧的七介山,襲殺拓跋珪
  • 梁眷是拓跋鬱律(北魏平文帝)的外孫,他暗中派遣穆崇密報拓跋珪。臨行之前,梁眷對穆崇說:「劉顯如果得知此事而拷問你,大丈夫當捨身取義,雖刀割劍剮,也不要泄露。」接着梁眷又將愛妻及所乘良馬託付給穆崇,說:「你騎上我的駿馬,把我心愛的女人一起帶上。如果劉顯懷疑到我,你就說偷了我的馬,搶了我的女人畏罪逃跑。一旦事情泄露,我就靠這來洗刷自己了。」
  • 穆崇將劉顯的陰謀密報拓跋珪後,拓跋珪連夜逃奔賀蘭部,劉顯從七介山無功而返之後,果然懷疑是梁眷泄露了他的陰謀,打算囚禁梁眷。
  • 穆崇知道此事之後,就故意放風說:「梁眷不顧恩義,與劉顯狼狽為奸,如今我搶了他的愛妻和寶馬,足以雪恨。」劉顯聞知,便不再懷疑梁眷。
  • 公元386年2月20日(北魏登國元年正月六日),拓跋珪得到以賀蘭部為首的諸部支持在牛川大會諸部,召開部落大會,即位為代王,同年四月,改稱魏王。拓跋部重新崛起於大漠。
  • 劉顯為了從內部分裂拓跋部,派弟弟劉亢泥出使山西的西燕國,迎立老什翼犍所剩的唯一一個兒子、拓跋珪的叔父拓跋窟咄,隨後劉顯盡起獨孤部兵馬護送拓跋窟咄回盛樂爭奪王位,魏國諸部騷動,人心顧望。拓跋珪的左右侍從於桓兄弟與莫那婁等八家部落首領密謀抓捕拓跋珪,迎接拓跋窟咄。
  • 於桓是穆崇的外甥,他拉攏穆崇參加叛亂,他對穆崇說:「而今拓跋窟咄已被迎立為王,眾人紛紛歸附,到手的富貴不可以失掉,願舅父能與我們共圖大事。」
  • 然而穆崇不為所動,將他們的陰謀連夜報告了拓跋珪。拓跋珪馬上誅殺了於桓等人,隨後帶領部眾向北越過陰山,再次投奔賀蘭部,脫離險境。穆崇也因此更加受到拓跋珪的寵信。[3]

南征北戰

  • 拓跋珪為魏王時,拜穆崇為征虜將軍。穆崇跟隨拓跋珪平定中原之後,又被封為歷陽公,擔任散騎常侍。後升任太尉,兼任侍中,遷封安邑公。後又跟隨拓跋珪征討高車諸部落,大勝而歸。
  • 公元399年(北魏天興二年、東晉隆安三年),後秦皇帝姚興圍攻東晉的洛陽城,東晉洛陽守將辛恭靖向北魏求救,八月,拓跋珪派穆崇率六千騎兵增援洛陽。但穆崇率領的北魏援軍還沒到,洛陽城被後秦軍攻破了,辛恭靖戰敗被俘,拓跋珪下詔命穆崇鎮守野王(今河南沁陽),任豫州刺史,統轄所率兵馬。公元398年(北魏天興元年)又調回朝中任太尉,遷封宜都公。[4]

參與叛亂

  • 公元398年(北魏皇始三年),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同年十二月二日(公元399年1月24日),改元天興,即皇帝位。
  • 拓跋珪稱帝之後,一直忠心耿耿的穆崇卻參與到了衛王拓跋儀的謀反行動之中,他們策劃發動宮廷政變,埋伏武士伏擊拓跋珪。埋伏的武士已經各就各位時,拓跋珪突然召見穆崇的兒子穆遂留。穆遂留正手握鋼刀和死士們藏在一處,聞詔大驚失色,以為刺殺行動暴露,跳牆而出,一五一十向拓跋珪坦白。拓跋珪念及拓跋儀、穆崇的功勞,寬恕了他們,並對這次未遂政變秘而不宣。
  • 公元406年(北魏天賜三年),穆崇逝世。等到相關官員奏議穆崇諡號的時候,拓跋珪親自查閱授予諡號的方法,看到稱不能有始有終地堅守節義為「丁」,拓跋珪說:「這個就很恰當。」於是確定穆崇的諡號為「丁公」。 [5]

後世地位

  • 孝文帝太和年間,追封功臣,穆崇的靈位被配祭太廟。 [6]
  • 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推行漢化,鮮卑族的丘穆陵氏改為穆姓,成為河南望族,是中國穆姓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穆氏宗族的三大楹聯中,有一幅是:五王世襲;四子成名。上聯典指穆崇(穆崇死後,他的子孫後代穆觀,穆壽,穆平國,穆羆,五世襲封宜都王,故號穆氏五王。),下聯典指唐代河內人(曾撰寫家令訓子,為人稱道,四個兒子穆贊、穆質、穆員、穆賞都成名。)


人物軼事

  • 當初,拓跋珪躲避窟咄之難時,曾派穆崇回去訪察民情。穆崇夜至民間,將坐騎留給隨從,微服潛入營地。恰巧營地中生有篝火,借着火光被舂米的婦人認出,敵兵全被驚起。穆崇尋隨從不到,只好躲藏在土坑中,等到機會才偷了匹馬逃走。宿營於大澤岸邊,遇到一隻白狼向他嚎叫,穆崇頓時醒悟,騎馬隨白狼而去。剛剛離去,敵人的追兵就已到達,因為白狼引路,穆崇才倖免於難。拓跋珪聽說這件事之後十分驚異,命穆崇為白狼設立神位,子孫世代供奉。[7]

人物評價

  • 《魏書》:「穆崇夙奉龍顏,早著誠節,遂膺寵眷,位極台鼎;至乃身豫逆謀,卒蒙全護,明主之於勞臣,不亦厚矣!從享廟庭,抑亦尚功之義。」
  • 《北史》:「穆崇夙奉龍顏,早著誠款,遂膺寵眷,位極台司。至乃身豫逆謀,卒蒙全護,從享於廟,抑亦尚功。世載公卿,弈弈青紫,盛矣!」

史籍記載

  • 《魏書》
  • 《北史》
  • 《資治通鑑》

參考資料

  1. 《魏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穆崇,代人也。其先世效節於神元、桓、穆之時。
  2. 《魏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太祖之居獨孤部,崇常往來奉給,時人無及者。
  3. 《魏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崇乃夜告太祖。太祖誅桓等,北逾陰山,復幸賀蘭部。崇甚見寵待。
  4. 《魏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還。姚興圍洛陽,司馬德宗將辛恭靖請救,太祖遣崇六千騎赴之。未至,恭靖敗,詔崇即鎮野王,除豫州刺史,仍本將軍。徵為太尉,又徙宜都公。
  5. 《魏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天賜三年薨。及有司奏諡,太祖親覽諡法,至述義不克曰"丁"。太祖曰:"此當矣。"乃諡曰丁公。
  6. 《魏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太和中,追錄功臣,以崇配饗。
  7. 《魏書·卷二十七·列傳第十五》初,太祖避窟咄之難,遣崇還察人心。崇夜至民中,留馬與從者,乃微服入其營。會有火光,為舂妾所識,賊皆驚起。崇求從者不得,因匿於坑中,徐乃竊馬奔走。宿於大澤,有白狼向崇而號,崇乃覺悟,馳馬隨狼而走。適去,賊黨追者已至,遂得免難。太祖異之,命崇立祀,子孫世奉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