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稜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穆稜河 |
中文名稱;穆稜河 別稱;牤牛河 所屬水系;黑龍江支流烏蘇里江左岸最大支流 地理位置;黑龍江省東部穆稜、雞西、雞東、密山、虎林 發源地;黑龍江省穆稜縣老爺嶺山脈東坡穆稜窩集嶺 主要支流;大石頭河,裴德里河,鍋盔河 流域面積;18427平方公里 |
穆稜河,黑龍江支流烏蘇里江左岸最大支流,位於黑龍江省東部。發源於黑龍江省穆稜市老爺嶺山脈東坡穆稜窩集嶺。遼、金稱"毛憐河"、"暮棱水",元稱"莫力河",明稱"麥蘭河",清初稱"木倫河"、"木楞河",清末改稱"穆稜河"。流經穆稜市、雞西市和雞東縣、密山縣、虎林市,至虎林縣湖北閘處,河道分成兩路。一路沿穆興水路(分洪河道)注入興凱湖;一路沿穆稜河原河道繼續東流,在虎頭以南18公里處之樺樹林子注入烏蘇里江。河流長度834公里(一說635公里 ),流域面積18427平方公里。
穆稜河,有關它的來龍去脈,史料是這樣記載的:「穆稜河,系烏蘇里江左岸支流,發源於完達山脈老爺嶺東坡。遼、金稱『毛憐河』元稱『莫力河』明謂『麥蘭河』清改為『穆稜河』滿語意為『牧馬』。河流全長834公里,下游分成兩路,一路流入興凱湖;一路流入烏蘇里江。雞西人民稱之為『母親河』」。
目錄
序言介紹
穆稜河,土名"牤牛河",在金代稱"毛憐河"(東北開發史)、"暮棱水"(吉林通志),元時稱"莫力河",明時稱"麥蘭河",清初稱"木倫河"、"木楞河"(1881年寧古塔副都統卷),清末改稱穆稜河。毛憐、暮棱、莫力、麥蘭、木倫、木楞皆女真,(即滿洲)語,歷史相傳轉音為穆稜河。"穆稜"在滿語中有"馬"或"牧馬"之意,穆稜河流域是古代渤海國牧馬場,因此得名。
穆稜河發源於老爺嶺山脈東坡穆稜窩集嶺,老爺嶺山脈原是原始大森林,河流源出於大森林之中,故文獻記載穆稜河發源於窩集嶺。源頭的確切位置在窩集嶺北坡,海拔高程773米處,北緯43°54′25″,東經130°00′41″,在共和鄉西南225公里。
穆稜河上游流經在崇山峻岭,下游流經廣袤平原,自西南流向東北,流經穆稜、雞西、雞東、密山、虎林五個市縣,在虎頭鎮南注入烏蘇里江。
在穆稜市,穆稜河上遊河段長223.5公里,從南到北縱貫全縣中部,占全縣逕流面積95%,由源頭到縣城八面通河水下降515米,上游坡陡流急,平均坡降1/400,進入八面通平原以後,流水變緩坡降在1/800左右。
穆稜河自源頭以下叫主溝,自源頭流向東南,到16號壩始折向北,過頭道溝以後始稱穆稜河。在共和鄉以南穆稜河上建有團結水庫,水庫蓄水後淹沒龍爪、雙寧和穆稜河3條入庫河床,形成4.2平方公里的湖面。團結水庫築有280米長,35米高的攔河大壩,截住穆稜河水,輸水道控制河水流量,並建有溢洪道確保大壩安全,河水從輸水道下泄,沿六峰山麓向北進入共和盆地。
共和盆地,地勢開闊,是流水沖積而成的山區平原,盆地南北長10公里,東西寬5公里,面積有4.2平方公里,是老爺嶺山區少見的開闊地帶。盆地東部有東鹼場溝河,西部有南、北金廠溝河和牛棚河匯入,各河築有水渠種植水稻,盆地內散落9個村屯。
穆稜河出共和盆地沿西部山麓向北流入牛心山,左側有牛心河匯入,由此往北河谷逐漸變窄,到獅子橋後河谷更窄,河道迂迴曲折,兩岸有峭壁。北行右側有大支流荒草溝河和老松溝河匯入,折向西進入泉眼河盆地。穆稜河在泉眼河盆地北面有3條小河匯入,南面有泉眼河匯入,河床展寬達20米。盆地有一峽谷,是理想的水庫壩址。穆河穆稜河眼河盆地蜿蜒流向西北方,經前後腰嶺子、蜂子窩進入三岔平原。三岔平原地勢開闊,是穆稜市開發最早地區。大小石頭河從西南流來在此匯入穆稜河,大石頭河是穆稜河在我縣境內最大支流,因此穆稜河在此增加了流量,使河床增寬到50米左右,水深達1米。
穆稜河由三岔轉向東北流進穆稜鎮,此間左側有北林子河匯入,穆稜鎮附近河谷比三岔狹窄,濱綏鐵路沿河谷通過,哈綏公路也經於此,河上建有鐵路、公路橋樑,地理位置十分險要。穆稜鎮設有水文觀測站,監測穆稜河上游水位、流量、流速、含沙量和水質等變化情況。穆稜林業局設於此。60年代以前在河北村曾建水壩,設立木材流放水運所和木材出河貯木場,木材流放現已廢止改由汽車運輸。1965年特大洪水之後,河道由火車站附近改於東山根,河流兩岸建有3公里長的防洪河堤。
穆稜河出穆稜鎮,河谷豁然展寬,東北流向興源鎮,此間右側有炭窯溝和紅眼哈河,左側有柳毛河匯入。在寬達2公里的河谷兩岸有大屯、西崴子等開發較早的村屯。河北岸的糧台山,在平原中突起,風景秀麗。河兩岸遍布水田、渠道縱橫;興源鎮南、東、北三面建有2公里長防洪河堤。
穆稜河由興源鎮繼續向東北流經18公里到下城子鎮,寬闊的河谷左岸有砍椽溝河和扣合溝河,右岸有俞來哈河和紅橋臥子河注入。沿河有康吉、新豐、東興、南站等村屯。康吉村以東有康吉小河匯入,河上建有康吉水庫。濱綏鐵路由穆稜一直沿穆稜河谷延伸到下城子,再沿馬橋河折向東。城雞鐵路由下城子起一直沿穆稜河谷延伸到虎林,城雞鐵路的路基,自然形成下城子鎮的防洪河堤,只有保安村以東築有1.5公里的防洪河堤。
穆稜河由下城子鎮往北流,鎮北有馬橋河支流匯入,再往北西側有太平川、宣羊砬子河,大小豺狼子溝和大小黑瞎子溝;東側有崗子溝、新民東溝、仁里溝和梨樹溝等河匯入,此段河流在新民村西穿過新民鐵路大橋,在三道河子以北河道有兩公里長的大拐彎,再往北穿過25公里鐵路大橋,穆稜河進入八面通平原。穆稜河從新民到三道河子西側,有9個較大的南北狹長的水泡子,原系老河道,後因河流改道淤積而成。
八面通平原是縣境內最大的平原,是陷落盆地被河水沖積而成。由25公里大橋到福來村南北長15公里;由中山村到雷峰村東西寬6.5公里,平原面積達50多平方公里。穆稜河在平原中河道迂迴彎曲,河床寬展多處出現分流和河夾心子(島嶼),兩岸分布着大小泡澤和灌渠,較大的水泡子有16個,多系老河身淤積而成。四合村西有3個牛軛塘,就是殘存的舊河道。在向陽村以南有一處攔河水壩,是河西灌區的渠首;25公里大橋以下有排沙閘1處,是八面通灌區的渠首,兩個灌區分別灌溉萬畝以上水田。河左側有雷峰岐河,百草溝河,右側有清河、亮子河4大支流匯入。增添了河水的流量,在福來船口河床寬近百米,水深達2米。
縣城八面通座落在穆稜河右岸,平原中有四平、中山、靠河、四合、向陽、普興、雷峰、奇景、朝陽、福來等三、四百戶以上的大村。河流兩岸遍布水田,是本縣最大的稻米產區。1976年在穆稜河兩岸築有14公里長防洪大堤。[1]
穆稜河子河口向北流,河谷明顯變窄,到小蓮河(又名蓮花泡)長14公里,沒有較大的支流匯入。匯入的小河兩岸有狍子溝、楊麻子溝、蓮河溝,東岸有後營溝、秀池溝。小站以北有三個較大的水泡子,其中秀池以北有一圓形池塘,臨近有陡峻的山崖,此處山奇水秀、風景幽美,是近兩年開闢的野遊區。
穆稜河流到小蓮河,河床以下降到海拔238.5米,河水平均流量每秒3.46立方米,從此,流出縣境進入雞西市梨樹區。
在雞西市梨樹區,穆稜河從該區半拉砬子處入境,從西南向東北逶迤穿過全境,河寬在60-100米之間,最小流量0.2立方米/秒,最大流量4360立方米/秒。
在雞西市城子河區,穆稜河,從西北流向東南,沿南部區界橫貫、全區,至豐安村流出區境直入雞東縣。
由發源地至雞西市區雞冠山腳下307公里一段,為該河的上游,雞西市區處於上游末段。境內河長72公里,河道坡降1%,年逕流量9.07億立方米。
在雞東縣,穆稜河由南向北流經雞西青龍山折而向東入境,由西而東橫貫中部腹地,有一、二級支流260條,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和山前漫崗區。主要支流有大石頭河、黃泥河、半截河、水曲柳河、哈達河、鍋盔河等。全縣地表逕流總量4.34億立方米,但多未被開發利用。
穆稜河在密山縣境內,處於中游段,流經長長度180公里。沿河兩岸有15個鄉鎮和63個自然屯,穆稜河總流域面積17800平方公里,其中:密山縣占全流域面積約五分之一。
穆稜河在虎林市境內,流經楊崗鎮、寶東鎮、太和鄉、東誠鎮(八五六農場、慶豐農場、八五八農場, 至虎林縣湖北閘處,河道分成兩路。一路沿穆興水路(分洪河道)注入興凱湖;一路沿穆稜河原河道繼續東流,在虎頭以南18公里處之樺樹林子注入烏蘇里江。[1] 境內河長203公里,河寬90米,彎曲係數2.6,坡降1/5000,落差42.0。
水文特徵
穆稜河在穆稜市境內大小支流和溝叉有1242條,流域面積超過30平方公里的39條,河流長度超過10公里51條,其中流長在50公里以上的有荒草溝河、大石頭河、雷峰岐河和亮子河。穆稜河兩岸山多林密,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林牧副漁業和多種經營的綜合發展提供極為有利的自然條件。但穆稜河屬山間性河流,在本縣開發初期,三岔以下河流兩岸多為森林所覆蓋,河窄水深,崖陡流急,30年代林木砍伐殆盡,尚有柳毛通分布,50年代以後河兩岸盡辟農田,柳毛灌叢已絕跡,河床展寬泛區加多,水淺流緩。每年春,秋汛期河水易漲,7、8月份在降水過多的年份,經常引起山洪暴發和泥石流發生,危及兩岸農田和人民生命財產,因此穆稜河又稱牤牛河,形容洪水洶猛,如無羈牤牛狂奔。
穆稜河在密山縣境內,年平均流量為77.01立方米/秒,年平均徑流深為146毫米,年徑流量為22.08億立方米。年徑流大部分集中7、8、9三個月,春季5、6月的徑流量一般占全年的20%,冬季12、1、2、3月的徑流量一般不到全年的5%。
穆稜河在雞西市境內河段,據記載,1928年,水深3米多,淺處1.5米,可通航民用載重船,盛產近40種魚類。50年代,水深2-2.5米,兩岸有20-30米寬柳樹林帶,水清見底,魚類甚多。60年代以來,沿岸柳樹被砍光,荒地被開墾,河岸塌陷後退,造成水土流失。據測量,1965-1970年的5年間,河水平均含沙量32公斤/立方米,1971-1975年增加到46.7公斤/立方米,增長45.9%。1979年測量,河床比1949年顯著提高,抬高量八面通一帶為0.8-1米,梨樹鎮至雞西市區段1.2-1.5米。現河深僅2米左右,河寬由50年代的30-40米增加到現在的60-80米,早已不能通航,水中魚類極少。封河期11月上旬,開河期4月上旬。
主要支流
穆稜市境
雙寧溝河,發源於老爺嶺東坡,全長28.8公里,源頭高程海拔740米,向南流5公里下降到595米,與南溝,西溝流來的兩條小河匯合後折向東北,流到雙寧林場,水流直奔正東,注入團結水庫。河流入庫之前有北部流來的黃芪溝匯入,黃芪溝河長9.8公里,發源於蛤蟆山南山腳,兩岸多峽谷、溪流湍急,有林區公路通向溝里。
東鹼場溝河(可干山河),源頭大豬圈南溝749高地,河長21公里,在共和鄉西北注入穆稜河。河道在東升村附近進入共和盆地,在沖積扇上引出兩條水渠,為共和盆地種植水稻提供充足水源。
牛心河,發源於老一場北溝,源頭高程730米,全長22.7公里,沿河有許多小溪匯入,以牛心林場北溝為大,流域山區森林茂密,多以紅松為主,牛心山經營所建在河口附近,對過採區撫育更新。
荒草溝(舊名老松溝),是穆稜河右岸較大的支流。發源縣界的窩集嶺,全長56.2公里,上遊河流兩側有6條小溪注入,到8號壩河寬已達8米,水深0.7米。距源頭45公里處東面有東楊木河匯入,東楊木河長22.5公里,由9條支流匯集而成。其中有5條支流發源於東寧邊界的太平嶺山脈西坡。各河兩側的山嶺,遍布森林,60年代運材公路未修築前,河上築有14座水壩和水閘,利用河水流送木材。荒草溝河過迎門砬子河流穿行在峽谷中,河道有5處大拐彎,出峽谷後河寬達12米,水深0.9米,在小三岔注入穆稜河。
泉眼河,發源在泉眼河上溝老二段,源頭高程720米,流長29.5公里,上游流經漫崗區,流域面積廣,在雞房子以下河道展寬,河兩岸多闢為耕地。在泉眼村南注入穆稜河。
大石頭河,是穆稜河左側大支流,全長73.5公里,發源於牡,穆邊界大架子峰南坡,源頭高程海拔1050米,最上游向南流、坡降甚大,離源頭8公里河水下降300米,落差為4%。過三新山林場折向東然後轉向東北。河流左側有樺樹河子,蓮河、大西北岔、西北岔、小石頭河;右側有徐小鋪河匯入。大石頭河流域是穆稜林業局重要林業區,山區遍布紅白松和楊樺樹,過去沿河多處築壩水運木材,現水運已廢改用汽車運輸,沿大石頭河築有運材公路,通往共和鄉,和平林場。大石頭河在三岔屯以南注入穆稜河,小石頭河也在此匯入大石頭河,故稱三岔盆地,平原面積有10多平方公里,地勢開闊、灌溉便利,農事活動發展較早,清末漸有居民,民國時代曾設區,建置早於穆稜鎮,現在於三岔沖積扇上分布有三岔屯,明新村,河南村。
北林子河,河長22.6公里,發源於代馬溝西北。北林子河由西向東經代馬溝、新房子、北林子、大橋子在穆稜鎮河北村注入穆稜河。濱綏鐵路由代馬溝一直沿北林子河左岸通到穆稜鎮。
紅眼哈河,發源於東部邊界的太平嶺山脈西坡,全長28.2公里,自源頭流向西北,一直沿山地峽谷穿行,哈綏公路沿紅眼哈溝通過,紅眼哈溝下遊河谷寬敞,溝口長8公里,溝寬河曲土質肥沃是縣內開發較早地區之一。
柳毛河,在興源鎮以西,發源於林口邊界肯特阿嶺的黑王嶺南坡,全長23.6公里,從源頭柳毛河經營所河水自西北流向東南,然後向東繼而流向東北,中間有猴石溝河匯入,下游落差較小,兩岸分布着一些沼澤地,流域內土地肥沃,農牧業發達。
砍椽河,發源於肯特阿嶺東坡,全長24.6公里。上游由砍椽溝經營所,在過採區營林,中游有文革期間建立的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舊址養蜂場、畜牧場,下遊河水落差小河谷寬,在沖積扇上有砍椽村。
扣合溝,上游的東勝村以上呈扇形分布,南、西、北3個方向有頭2、3、4道溝,3道溝是扣合溝主流。發源在肯特阿嶺東坡,源頭海拔575米,全長23.4公里。東勝村在4條支流的匯合處,有4平方公里的山間小盆地。偽滿叫山本組,後改成光復屯。是森林採伐作業區,現建有扣河溝經營所。東勝村以下河流向東南,溝趟狹窄,10公里長溝沒有居民村屯。河流至參園屯,右側有小扣合溝匯入。由此到溝口5公里河段河谷豁開,沖積扇上有下屯基、上屯基、西溝屯、東興村、新豐村等村屯散落。
俞來哈河(舊稱朝陽川),也叫大林子河,呈雞爪形狀分布在穆稜河東側,主流俞來哈河發源在興源鄉東大崗,全長19.2公里,由南向北流,東面有湖北溝,枯榆樹林場在各條溝的山坡建有大面積人工林,溝里在荒火茬村、朝陽村,溝口有三里屯。
馬橋河,發源於太平嶺西坡,源頭海拔540米,流長41.3公里,上游叫西南溝沿溝由西南流向東北,支流有狐狸迷河匯入,到紅房子河谷展寬。流水折向東北,右側有六里地河、下溝河、北小河匯入,六里地河發源於老黑山,民國以前叫三棵頂子溝,是著名的森林採伐區,曾建森林鐵路二十多公里,至今路基清楚可見。北小河長23公里,上游叫八家子河。馬橋河下遊河谷寬闊,土地肥沃,河水穿過城雞入穆稜鐵路橋後注河,河口通常寬14米,深0.9米,濱綏鐵路由下城子經馬橋河到紅房子路段長21公里,沿馬橋河谷通行。
清河,發源於北大崗大架子,由南向北流經新城,清河林場,清河村,中山村在八面通鎮北注入穆稜河。全長21公里,支流有太和溝,中游有清河水庫,清河左岸有牡--八公路通往縣城八面通,本世紀初通往密山的大道經由此,稱清河為清茶館。
雷峰岐河,發源於林口邊界牛旗山,全長54.8公里,上游大碾子溝,右側支流有小碾子溝、二站溝、頭道溝、二道溝、南馱子溝、新興南溝;左側有嗄拉溝、北馱子溝、雷峰西溝,在普興村北注入穆稜河。雷峰岐河流域的砂金儲量極為豐富,採金已有幾十年歷史,流域內還有煤礦和蛇紋岩礦,八柳公路沿河谷通過,下游地勢開闊,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沿河多闢為水田,廢金坑已成泡澤可人工養魚。山區土特產豐富,以產人參、木耳、元蘑著稱。
百草溝,發源於肯特阿嶺龍爪山,全長34.5公里,自西向東在福來村北注入穆稜河。支流有石門溝、棒槌溝、海龍溝、金山溝,石門溝長14公里,是百草溝的主流,百草溝流域黃金、煤炭、石墨、大理岩等礦產資源極為豐富,八面通去林口公路經由百草溝,基本沿1945年修建的鐵路路基通過,百草溝河谷寬闊、土地肥沃,溝口沖積扇上稻田連片。
亮子河,在穆稜河右側,全長70.2公里,上游有兩大支流,南亮子河(主流)56.6公里,發源在東寧邊界白石砬子,源頭海拔910米;北亮子河長41.4公里,發源於乾飯盆溝里,源頭820米。南亮子河從源頭向南流到馬橋河林場老黑山經營所折向西北,經太安、光明、高峰、四方、福祿在平盛大橋南與東來的北亮子河相匯。北亮子河由源頭向北流,經風月橋林場、福生、純盛,折向西經成德與南流匯合,從此折向西北經平盛村、康樂村穿過城雞鐵路注入穆稜河。兩流上游是林區,南流高峰村以下稻田連片,北流山谷較寬耕地面積大,村落比比皆是,河灘漫崗多旱田,河流兩岸遍布水田。廣太村南羊草溝河上建有廣太水庫。
雞西市境
牤牛河,發源於麻山區小雲山,流經麻山鄉、蘭嶺鄉,於滴道鎮西南匯入穆稜河。河長63公里,流域面積879平方公里,年逕流量1.47億立方米。 牤牛河上游龍山村南的龍山水庫,總庫容589萬立方米,占市區8座水庫總庫容的8.59%,僅低於團山子水庫總庫容,居第二位。
滴道河,發源於雞西市轄雞東縣興農鄉,流經滴道區團山子村、雞場村、河東村,於滴道鎮東南注入穆稜河。河長43公里,流域面積689平方公里,年逕流量1.26億立方米。流經市區河長15公里。
黃泥河子,發源於恆山區民主鄉楊木匣溝,河長41.5公里,流域面積321平方公里,年逕流量0.41億立方米。河流以西南-東北方向流經民主鄉、紅旗鄉又逐漸轉向東南進入雞東縣境內注入穆稜河。
雞東縣境
半截河,發源於向陽鄉松樹頂子和雙葉山之間,全長27.6公里,至明德朝鮮族鄉五星村東北流入穆稜河。流域面積107平方公里。
水曲柳河,發源於綜合鄉南山東北側,全長20公里,經綜合鄉柳河村、向陽鄉曲河村、明德朝鮮族鄉立新村、曙光村流入穆稜河。流域面積134.1平方公里。
哈達河,發源於興農鄉尖山北側,全長48公里,下游為哈達與新華鄉的界河,至新華村流入穆稜河,流域面積542.7平方公里。
密山縣境
在密山縣境內注入穆稜河較大的支流有裴德里河、鍋盔河、太平溝、塔頭河、慶仙溝、解放溝、柳毛河等大、小7條支流,交織成天然的水利網,為密山縣提供了豐富的水利資源。
裴德里河,發源於密山縣境內大砬山,流入青年水庫,份i調節後,又向東流,經由裴德鎮、興凱鄉到楊崗匯入穆稜河。總長139公里,流域面積為1863.9平方公里。北部山區年徑流深為150毫米,年平均徑流量為28034萬立米。保證率30%時的徑流量為1.49億立米,裴德里河的主要支流有金沙河、小裴德里河、永勝溝、蘑菇溝、東勝溝、紅嶺溝、興凱溝、偏臉河、東發溝等。
金沙河,發源於密山與寶清縣交界的大砬子山南麓山谷間,流入青年水庫。
小裴德里河,發源於煤窯西山北麓向東流經青年、平安村北注入青年水庫。
偏臉河,發源於大禿山北溝,向西南流經青梅山林場東側再折向東南流經完達山農場水利隊東側住入裴德里河。
鍋盔河,發源於鍋盔砬子北煤窯西山,河流圍繞鍋盔砬山向西南流,經三道嶺子林場向東流,經過雞密鐵路,富密乾渠匯入到穆稜河。總長98.8公里,流域面積61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深為130毫米,年平均徑流量為8034萬立米。流入鍋盔河的較大支流有刁龍河、馬橋河、勤農溝等。
刁龍河,發源於瑤營山西倫,向南流經刁龍河屯注入鍋盔河排乾。
馬橋河,發源於勤農北山,向南注入鍋盔河排乾。
塔頭湖河,發源於密山縣黑台鎮的干大煙溝,向東流,流經二龍山向南流,經過雞密鐵路,富密千渠,進入塔頭湖總排乾,到連珠山鄉永新村西南匯入穆稜河。總長為53公里,流域面積為25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深為120毫米。
柳毛河,是穆稜河中下游右岸的一級支流,發碑於蜂蜜山的北坡,由西向東流入柳毛水庫繼,過水庫續向東流,在857農場一分場東北匯入穆稜河。總長32公里,平均寬8米,流域面積175平方公里,年徑流深120毫米。
分洪水體
興凱湖,在密山縣東南部的中蘇國界上,位於東經131度59分至132度51分,北緯44度44分'至45度24分之間。湖面上以松阿察河口與白棱河口兩點間連線為界,北屬中國,南屬蘇聯,界長70公里。興凱湖在唐朝渤海國時期(公元761年)曾在湖西岸設東平府湄州地方(今當壁鎮一帶),在東岸設安遠府沱州地方,故當時稱該湖為湄沱湖。12世紀,金代大將斡帶徵服興凱湖一帶,見該湖猶如北國草原上的一把優美的月琴,故中國金代稱該湖為北琴海。15世紀中葉,明朝在興凱湖周圍設恨克衛和松阿察地面,當時稱該湖為興喀淀,"興喀"即"恨克"的轉音。19世紀,清嘉慶年間,正式稱該湖為興凱湖,"興凱"即"興喀"的轉音,"興凱"一詞源於滿語,漢譯為水從高處往低處流的意思。興凱湖是距今約6500萬年前(中生代晚期)密山大地處於密教斷裂最高形成興凱運動時期,由於斷裂能量釋放形成深源地震及火山活動,導致大量基性岩槳嘴發,形成火山碎屑堆積和陸相碎屑沉積凹陷而成。興凱湖由大、小兩湖組成,中間隔着一條10餘米高的沙崗,沙崗中間建有泄洪閘連接兩湖。大湖東西寬60公里,.南北長130公皇,周長400餘公里,總面積為438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3.5米,最深處7米多,一湖面常年海撥67.90米。中國部分湖面積為1080方公里,其流域面積140平方公里。小興凱湖又名達布庫湖,東西長34.5公里,南北寬4.5公里,面積為14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8米,最深3米多。穆稜河在湖北閘前入穆興分洪道注入小興凱湖,由小興凱湖經調節後流入興凱湖。流入小興凱湖的河流有坎子河(又稱小黑河)、承紫河、金銀庫河。流入大興凱湖的河流(屬中國領土)有:白泡子河、齊心溝、勝利溝、洛格河、白棱河等。
水利工程
蓄水工程
穆稜市境內有團結水庫,1969年3月勘測,1983年10月竣工。位於共和鄉中部,穆稜河上游,海拔高度480-520米。屬大型高山水庫。水庫樞紐為一類Ⅱ級工程,校核總庫容為12500萬立米。控制急雨面積為445平方公里,河川平均坡降1/300-1/400,庫區平均寬度為1-3公里。初設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在消險設計中,設計標準提為百年一遇設計可能出現最大暴雨校核。設計庫容為8250萬立方米。近期死庫容為320萬立方米;遠期為1850萬立方米。50年一遇洪水溢洪道不溢流。各項工程指標土壩採用粘土心牆土石混合壩,堤高35.5米,壩長280米,設防浪牆高為1.2米。溢洪道位於大壩右側,採用暫不襯砌的開敞式寬頂,寬30米,總長度為610米,其中導流溝段長270米。輸水道位於大壩右端,洞深為圓型隧洞,總長度為257米,其中引水漸變段長20.5米,出口採用挑流消能。電站為後露天式廠房,通過壓力隧洞引水,安裝3台水輪發電機組,總裝機容量750千瓦,設計年發電為293萬度。團結水庫共投資2228.13萬元,其中,國家投資1128.13萬元;縣投資50萬元;群眾自籌1050萬元。總工程量110.5萬立方米(不包括淹沒賠償工量43.3萬立方米)。其中,土方66.2萬立方米;石方42,64萬立方米;混凝土16602立方米。共用414萬個工日(不包括淹沒賠償用50萬工日)。設計灌溉面積為12萬畝,其中,直接灌溉3萬畝,下游補償灌溉9萬畝。養魚水面6240畝,年產魚50噸。
灌溉工程
穆稜市境內有河西灌區(萬畝)位於穆稜河左岸及其支流雷峰河兩岸,渠首在"25里"(以城雞線鐵路25公里標處命名)鐵路橋下河左岸,利用老河身作輸水渠,至河西鄉向陽村南建堆面混凝土護面攔河壩。有兩孔進水閘,1978年竣工。國家投資62萬元,設計灌溉面積21300畝。但配套工程尚未達到標準,目前適用灌溉12000畝。
雞西市在穆稜河流域建萬畝灌區3處,是水田灌溉重要引水工程。1985年,引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積2334公頃,占全市有效灌溉面積5968.6公頃的39.1%。
城子河灌區,位於市中心區北部,東至雞東縣東豐村,西至城子河煤礦鐵路橋,東西長13公里;南至穆稜河,北靠城子河區,南北寬2公里。灌區內有自然村7個,耕地2460公頃。1985年,區內有效灌溉面積1001公頃,其中水田990.3公頃。實灌面積1047公頃,其中水田1020公頃(超效益),總投資38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8萬元,群眾自籌10萬元。城子河灌區是在淪陷時期開發的基礎上逐步興建而成的。1950年,在城子河礦鐵路橋上游250米處,將原2處渠首合併1處。1952年,又在灌區開挖排水乾渠長3600米,擴大水田面積266公頃。1953年春汛,攔河壩南岸被沖造成缺口長130米,1954年春修復,渠首上游建有3處副壩。渠首用水乾渠位於公路南側,由於路北採石場傾棄大量泥土和碎石,每年需要投入大量工時清淤。在攔河壩上游也由於路北採石場傾棄的泥土和碎石,使河床抬高1.5米,致使河道有南移的趨勢,渠首攔河壩逐漸失去截水作用。1984年8月-1985年10月,在渠首建電力提水站1處,設計灌溉面積1447公頃,其中菜田面積647公頃。灌區用水乾渠護坡採用水泥砂漿砌石長1500米,排水支渠45條,新建和改建構造物232座。1985年,構造物基本建成。
柳毛灌區,新中國成立後,在淪陷時期開發的基礎上改建而成。位於今柳毛鄉中心村,南起柳毛村,北至青龍山,南北長11公里;東至柳毛鄉境內的城雞鐵路,西至穆稜河,東西寬2.5公里。灌區總面積27.5平方公里。區內有12個自然村,耕地2473公頂。1959年,新開挖3600米長用水支渠,旱田改水田234公頃。1985年,有效灌溉面積1140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033公頃;實灌面積1020公頃,其中水田面積980公頃。渠首攔河壩,淪陷時期在穆稜河支流每年用木樁、草袋建臨時性攔河壩。1952年,改建為柳石壩。1963年冬-1964年春,在穆稜河幹流上建1座柳石壩,當年汛期被洪水沖毀。同年冬和1965年春在被沖毀的攔河壩上游1.5公里處,新建1座木籠堆石壩。當年,因改建的攔河壩至木籠堆石壩舊址一帶柳樹被砍光,發生3處水沖溝,使新壩基受到洪水威脅。1980-1984年,國家投資65萬元,用水泥砂漿砌石加固攔河壩。同時,新建2孔排沙閘和3孔進水閘,新開用水乾渠800米和排水乾渠250米,均用水泥砂漿砌石護坡。並加固攔河壩兩側護岸和消力池,減輕洪水威脅。灌區內還存在有灌無排,用水乾渠上的構造物尚需改建和增建等工程。
梨樹灌區,1970年,渠首攔河壩建在穆稜河幹流上,壩的迎水面為木籠堆石壩,背水面為柳石壩。開挖用水乾渠4公里,用水支渠3條共2,5公里,灌區內建有構造物93座,設計灌溉面積770公頃。1985年,實灌面積133公頃,其中水田面積67公頃,遠沒有達到設計灌溉面積要求。灌區攔河壩工程質量差,渠系不配套,缺少田間工程,灌溉時在用水乾渠上隨意挖口放水,破壞了水渠系統,水田面積逐年減少。
堤防工程
穆稜市境內
偽滿康德元年(1934年)興源鎮、八面通修築城牆代替防洪堤;偽滿康德2年(1935年)穆稜鎮南街東山根修築打靶場,將余料堆積穆稜河岸,(高1米,長700米)構成堤防雛型。偽滿康德7年(1940年)和康德10年(1943年)逐年加固形成堤防。新中國成立後,逐年培育延長。1976年後,修築了農田堤和穆稜百里長堤。
穆稜鎮堤防,始於偽滿時期。1957年加高為3.5米,(頂寬2米,底寬16米)延長2公里。1966年增建堤坡、堤腳防護工程,至1973年建成漿砌石堤腳4.91公里,漿砌石護岸4910米;干砌石護坡4710米。總土石方量為15萬立方米。用工29萬工日,國家投資53.8萬元。保護3.5萬人。
此外,有河南農田堤防,位於河南村東北,1976年興建,設計3.5公里,完成3公里,保護農田1500畝;黎明農田堤防,位於穆稜河東岸。1970年興建,全長3.4公里,保護農田2.800畝。
八面通鎮堤防。是城牆變化形成。全長1540延長米,頂寬1米,底寬3米,堤高2米,有涵洞2座。
糧台堤防,原稱伊林堤防,位於穆稜河西岸。是城牆變化形成。1976年重新選定堤線,以西山頭繞過糧台山直插柳毛河口,設計標準為50年一遇。堤防設計總長為1980延長米,已完成1500米,堤中有八穆公路一段(頂寬8米)其餘頂寬3米。保護興源鎮6400人,農田2000畝。
河東農田堤防,1974年,由河東灌區渠首興建,全長350延長米,干砌石護坡,堆石堤防。1976年,將堆石改為土堤,長度5公里,迎水護坡岸各700米,保護農田3500畝。
新豐堤防,位於穆稜東岸,1976年興建,堤長3900延長米,保護農田5000畝。
雞西縣堤防
1942年,偽雞寧縣公署強派勞工從城子河鐵路至左家街穆稜河南岸修築堤壩。堤高不足1米,寬近2米,堤段長2.5公里,保護雞寧街不受洪水災害。1943年8月,穆稜河河水泛濫,堤壩全部沖毀。洪水最大流量2800立方米/秒,梁家街、豐安廂受災嚴重,全縣淹死32人,衝倒房屋600餘間。
1957年,市人委第一次市長辦公會議作出從解凍期到汛期前在穆稜河南岸臨近雞冠區一側築護城堤6公里的決定,動員各行各業投入"防洪保城"大會戰。各廠礦、企業、機關等單位按照分擔的任務積極搶修,在汛期到來前修築從新發大隊(左家街)到礦棱河出口處的堤壩,有效地防止當年8月23日穆稜河河水泛濫對雞冠區的危害。
1965年春,市人委又一次動員全市各方面力量,加固已建城堤,在原堤上增高1米,坡度1:1.5米,同時向東續建2.5公里新堤。8月,雞西市遇到歷史上從未有過的特大洪水,洪水最大流量4250立方米/秒。雞冠區護城堤中段(礦務局水源地)180米堤腳被沖刷脫坡,東段(雞西小學房後約400米)洪水漫頂30厘米,經組織數千人連續3晝夜的搶修,保住城堤,減輕水害造成的損失。
1975年7月,續建西起新發大隊,東止雞西市造紙廠,全長11.2公里的護城堤。1978-1980年,3次對護城堤險要地段(市醬菜廠以東)用石砌或水泥護坡7.9公里。並設涵閘8座。1983年春,對已建11.2公里護城堤再次普遍加高0.5米,坡度平均達到1:1.8,基本達到國家對護城堤防標準的要求。1985年底,防洪堤總長14公里。
漁業
據穆稜煤礦"梨樹鎮市街事變前沿革一覽表"記載,1936年(偽康德三年),夏季雨水較多,穆稜河水豐盈,很多人到河裡捕魚,僅鯉魚就捕獲292.5公斤。捕獲的鯉魚多數自食,也有部分在梨樹鎮集市上出售。據居住東海鄉永泉村的農民回憶,1950-1956年,每當穆稜河漲大水時,在河裡曾捕到每尾重10公斤左右的大鯉魚,最大的鲶魚每尾重25公斤。可見當時穆稜河自然魚類資源很豐富。1958年,柳毛公社在穆稜河修築入水閘門,公社水利站在進水閘門下設魚亮子,每日捕獲魚150公斤。當年全市捕獲量6萬公斤。1960年,市農牧局成立打魚隊,從事捕撈人員59人,在雞冠山腳下穆稜河的背河打魚,4-9月,捕魚6噸。1962年,捕魚量達到14噸。捕獲的魚類以鲶魚、鯉魚居多,雅羅魚等7種名貴魚類已見不到。1966年以後,全市境內大部分河流、溪流程度不同地受到污染,漁業深受其害。穆稜河的魚類到1985年僅有14種,捕撈量銳減。隨着人們對魚類消費水平的提高,科學技術的進步,漁業生產從以捕撈為主轉向開發利用水資源,養殖與捕撈相結合。
流域概況
地貌
穆稜河發源於穆稜林區並橫穿整個穆稜林區,逆流而上可以欣賞到無限的自然風光。林業局在穆稜河的源頭建有以秀麗的自然景觀而著稱的四個林場。河的上游有可與鏡泊湖相媲美的六峰湖水電站,沿河兩岸的天然紅松原始森林內生長着近千種野生植物,棲息着無數的珍禽異獸。國家級六峰山森林公園,東北紅豆杉自然保護區就座落在施業區內。作為全國開發最早的國有林區之一,穆稜林業局施業區內,不僅有得天獨厚的原始森林自然景觀和六峰湖等人文景觀,還有豐富的野生植物(花卉)資源、野生動資源、千變萬化的地質地貌、山脈、河流、森林、草地、冰雪、風土人情等,構成了一條如畫的風景線。[2]
長白山系太平嶺與老爺嶺之間為穆稜河谷地,多熔岩地貌,它是由第三紀中期和第四紀初期噴發的玄武岩熔岩復蓋廣大地面,經長期流水切割而形成大面積的熔岩台地和孤丘,有許多呈平頂方山狀,本地稱為"平崗"。
穆稜河在雞冠山以上為上游,絕大部分地區山嶺重疊,谷深河窄,坡陡流急,是穆稜河流域的暴雨中心,也是洪水源地。由於暴雨集中,地表侵蝕嚴重。穆稜站多年平均侵蝕模數為年35.8噸/平方公里,大於下游近1倍。近年來由於森林的採伐及山坡毀林開荒,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逐年增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5年來,穆稜河床已抬高80-100厘米。本區的水土保護工作迫在眉睫。穆稜河屬山區性河流,河道總落差699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23.5億立方米,折合徑流量為133.5毫米,水能資源較豐富,理論蘊藏量為10.9萬千瓦,尚待開發利用。[3]
穆稜河中游,在黑龍江省密山市是個有着文化底蘊很的城市,有着豐富物產資源優勢,有歷史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四大濕地之一,美麗富饒的興凱湖是世界第二大淡水湖泊。北大荒發源地,王振將軍率領359旅開闢此地。北大荒紀念館就坐落在密山市。密山地域遼闊,幅員7843平方公里,屬三江平原第二區,北部為完達山脈,南部為長白山脈,中部為穆稜河沖積平原,地貌特徵為"三山二水五分田"。烏蘇里江一級支流--穆稜河貫穿全市。境內有全省最大的人工水庫--青年水庫和全國最大的國界湖--興凱湖。秀山碧水的青年水庫與博大神奇的興凱湖一南一北相映成趣,各展神姿,是理想的旅遊勝地。興凱湖的大白魚和美麗秀蝦更是聞名遐邇。 穆稜河下游,在虎林市,位於中國的東北邊陲,坐落在黑龍江省東部的完達山南麓,屬三江平原的穆稜河-興凱湖平原區。
氣候
上游源頭區的穆稜市,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寒冷漫長,夏季乾燥短暫,多年平均降雨量為530毫米,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洪水多發生在6月末和7、8月份。
中上游的密山市屬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3.1℃,1月平均氣溫-18℃,7月平均氣溫21℃,年平均降水量522毫米,無霜期為149天。
下游的虎林市地處三江平原的穆稜河--興凱湖低平原區,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三江平原溫和濕潤氣候區。
文化
穆稜河是黑龍江省第五大河流,也是注入烏蘇里江的主要河流。穆稜河流域不但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開拓者,更有其域內的新開流遺址形成的新開流文化。
穆稜河的源頭。圍繞穆稜河源頭的探源活動,雞西已經掀起穆稜河文化探索研究多年,不但找到了源頭、立碑,確定了她的地理位置在長白山脈的老爺嶺的窩集嶺(即吉林省和黑龍江省交界的穆稜市的交界處)。此地是小說《林海雪原》的發生地,也是當年抗聯的活動地。
以新開流遺址為代表的穆稜河流域的古城堡、古墓群遺址。穆稜河流域就是滿清入主中原以後所說的龍脈、龍興禁地的標誌。
穆稜河流域梨樹鎮路礦所第一個黨支部和穆稜礦陳慕華故居、中國能源泰斗孫越崎設計建設的穆稜礦二井。梨樹鎮所成立的黨支部是1927年7月成立的,其時間之早可以和中原內地的黨的活動相同步。雞西市梨樹區建有博物館。
穆稜河流域的滴道礦史館。這裡曾是日本埋葬中國勞工白骨如山的萬人坑,也是日本侵華罪惡暴行的實物展。
東北局領導陳雲視察恆山礦、陳郁建立礦工幹部學校和文工團、李立三驅逐白俄接收滴道礦以及林彪、陳雲調運麻山礦軍火的手令等等身影和足跡都是紅色文化旅遊亮點,至於雞西礦區、軍工二三廠、火藥發射廠舊址等等是紅色文化旅遊的秀色亮點。
雞東縣向陽鎮紅星村(當年的半截河居仁村]土改工作團所在地)。吳亮平、陳伯村、李爾重、譚雲鶴等領導曾在這裡總結出被東北局肯定的指導全東安、全省、全東北的土改工作經驗,發表在東安日報、合江日報、東北日報上。這個舊址曾經有當年的土改工作團長、老水電部長陳伯村以及其女兒陳娟等人的先後回訪。
密山老航校、北大荒書法長廊、以及興凱湖檔壁鎮國際交通線、密山三五九旅紀念碑(當年林彪題字是"英名永在"的碑文)、蘇聯紅軍解放紀念碑、北大荒開發紀念碑等等東安地委、東北局等領導和將軍的足跡。
穆稜河流經的興凱湖畔有王震將軍開發北大荒紀念碑和展覽館、以及《紅燈記》原型、原創、原作所在地。這裡是王震將軍和十萬官兵開發北大荒的陣地,也是他們創建豐功偉績的里程碑。這裡是北大荒精神的發源地。
穆稜河入烏蘇里江江口處有虎頭要塞和珍寶島。這裡有抗聯的足跡、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終結地,有日本侵華占領東北時修下的地下要塞和1945年蘇聯紅軍解放東北紀念碑。
肅慎文化之鄉。雞西繼被命名為"肅慎文化之鄉"之後,又喜獲"基尼斯大世界中國之最"的穆稜河廣場防浪牆文化長廊'榮譽稱號。隨着穆稜河綜合治理改造項目工程進展、穆稜河公園、穆稜河廣場竣工、長達兩公里的穆稜河防浪牆文化長廊被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國]上海總部專家委員會評審認定,榮膺'最長的浮雕防浪牆---穆稜河文化長廊中國之最'。至此,穆稜河廣場的主題雕塑、百米百人銅雕群塑和穆稜河防浪牆千米文化長廊形成雞西的紅色文化歷史長篇畫卷。[9]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穆稜河,雞西人的母親河! ,新浪網 2018-03-28
- ↑ 美爆了!最新穆稜河公園、文化廣場清新視覺大片! ,新浪網 2018-05-11
- ↑ 文章標題 , 華夏經緯網 . 201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