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空中客車A400M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空中客車A400M(英語:Airbus A400M)是一款四渦輪旋槳發動機飛機,由空中客車所設計,用以滿足歐洲國家對軍用運輸機的需求,它兼顧了戰略與戰術運輸機的性能與成本。自計劃正式執行以來,計有南非,智利馬來西亞等三個歐洲以外的國家訂購。該機於2009年12月11日在西班牙西南部城市塞維利亞首次試飛[1]

此項目是歐洲最大的軍事合作項目,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等7個歐洲國家投入了近200億歐元的研發資金,原計劃取代老舊的運輸機,包括德法Transall C-160及美國洛克希德·馬丁C-130大力士運輸機。然而研發過程困難重重,未能按照原定的計劃交付並且飛機造價高昂,空中客車公司一度考慮要取消這個計劃。到2009年時,這個項目超支50億歐元,2003年估計每架飛機的價格為8000萬美元而2009年時已經變成至少1.2至1.3億美元。從原先計劃的2009年開始交付用戶一拖再拖,直到2013年8月1日法國空軍才接收了第一架A400M。

研發背景

早在1982年,法國宇航(Aérospatiale)、英國宇航(BAe)、德國梅塞施密特-伯爾科-布洛姆(Messerschmitt-Bölkow-Blohm, MBB)與美國洛克希德(Lockheed)就組成聯合工作小組,準備研製用於替換C-130、VC-10以及C-160軍用運輸機的新型運輸機,這種新型飛機被稱作「未來國際軍用運輸機」(Future International Military Airlifter, FIMA)。從一開始聯合工作小組就發現對FIMA的性能指標產生了一定分歧,英法兩國希望研製載重29.5噸,能在915米跑道上起飛的較大渦輪風扇運輸機。德國本來是希望研製能將20噸貨物運送至2000公里機場的小型經濟性渦輪螺旋槳運輸機,而美國則希望研製能在460米野戰道上起飛,具配強力引擎的短距離戰術運輸機。1987年意大利以及西班牙也都雙雙加入了這個計劃,而歐美多方更對FIMA的分歧也越來越大。後來雖然曾經計劃發展輕型與重型兩種不同規格的飛機以試圖滿足不同的需要,兩年後洛克希德公司還是選擇退出,變成歐洲人自己進行研發。部分原因是因為美國已經擁有多種戰略運輸機,並且正在研製具有戰略運輸機運輸能力而又能在野戰跑道上起降的C-17,相比之下美國更需要一種替代C-130更加接近戰場的戰術運輸機,因此選擇提早離開。

由於剩下的原始5家公司都屬於歐洲,因此又組成了歐洲未來大型軍用運輸機合作體(EUROPean Future Large Aircraft Group, Europflag),以繼續原先製造運輸機的計劃,原來的未來國際軍用運輸機也因此變成了未來大型軍用運輸機(Future Large Aircraft)並主要在歐洲軍隊裡面應用。FLA的技術指標包括:能在915米長的簡易跑道上起降、載重25噸、航程4600公里以及貨艙容積要比C-130增大60%[2]。最初計劃在2005年實現首飛,每年生產33架甚至44架飛機。1993年7國政府簽訂了一份備忘錄,正式開始了這個項目,後來意大利政府中途退出。負責研發工作的包括英國宇航公司歐洲航空防務與太空公司(EADS)、比利時的索納卡公司(SONACA S.A.)以及土耳其宇航工業公司(土耳其語:Türk Havacılık ve Uzay Sanayii A.Ş., TUSAŞ),最後的總裝則在西班牙塞維利亞的空中客車軍事公司(Airbus Military)完成。

視頻

空中客車A400M 相關視頻

空中客車A400M
空中客車A400M在空軍基地着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