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穿過地平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穿過地平線

《穿過地平線》是由李四光馬勝雲編著,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於2011年7月1日出版。

該書採用文學隨筆的形式來綜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學、做人的品質及高雅的文化藝術素養。書本內容文情並茂,有學術性、趣味性、可讀性的論著、談藝錄精選成集以饗廣大讀者。

基本內容

定價:12.00

作者:李四光

頁數:232頁

品牌:光明日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年7月1日

出版社:光明日報出版社

開本:16

ISBN:7511213073、9787511213075

語種:簡體中文

書名:穿過地平線

圖書信息

書 名: 穿過地平線

作 者:李四光 、馬勝雲 

出版社: 百花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1-1

ISBN: 9787530650974

開本: 16開

定價: 20.00 元

內容簡介

本書採用文學隨筆的形式來綜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學、做人的品質及高雅的文化藝術素養。書本將他不同時期顯示其才華橫溢、文情並茂,有學術性、趣味性、可讀性的論著、隨筆小品、談藝錄精選成集以饗廣大讀者。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人。他一生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以及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寫下了大量的地質學方面的著作。本書是他的一篇力作。該書力求更換一個新的角度,採用文學隨筆的形式來綜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學、做人的品質及高雅的文化藝術素養。

作者簡介

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揆,黃岡(今團風)縣回龍山香爐灣人。著名地質學家。1904年選送日本弘文學院留學,1906年加入同盟會,1907年入大阪高等工業學校,1910年回國,次年被清廷授予「工科進士」。不久參加武昌起義,任湖北軍政府實業部長。1913年赴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採礦和地質,1918年獲自然科學碩士學位。192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次年任北大地質系主任,率學生在河北、山西實習時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遣跡。1922年被選為中國地質研究所所長,1929年被英國倫敦地質學會選為國外會員,任中國地質學會會長。1930年任北京大學地質系主任,1931年被伯明翰大學授予自然科學博士學位。1934年應邀赴英國伯明斡、劍橋等大學講學,1936年回國,繼續進行地質考察研究工作。1946年獲挪威奧斯陸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8年赴英國參加第18屆國際地質年會,在得知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消息後,衝破國民黨反動派的阻撓,輾轉回到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地質部部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古生物研究所所長、學會副會長兼國立京師圖書館副館長。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質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等職。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當選為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二至第四屆副主席,中共九大中央委員。在古生物蜓科分類方面有重大貢獻,在冰川學方面確定了中國數次冰川時期的活動證據,特別是奠定了第四紀冰川地質學基礎。在地質學理論上創立了地質力學,運用地質力學理論,指出我國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兩湖地區蘊藏在豐富的石油,為我國石油資源的開發作出了貢獻。晚年對地震地質和開發利用地下熱能等新領域進行了有成效的研究。1971年4月29日在北京病逝。

李四光在青年時代,就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痕跡,從而有力回擊了中華文明由西方傳入的議論;中年的時候,主持繪製了石油、鈾礦分布的藍圖,為工業化做出巨大貢獻;晚年更為地震學嘔心瀝血。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時候,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說,李四光簡直就是科學家的代名詞。

李四光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時,經常對學生說:「學地質科學。只有到大千世界中去讀『自然書』,才是真正的直接的求學。」這話怎講呢?李四光並不反對讀書,他在北大教書時,別的教師下了課就回家,他卻常常在系裡的辦公室,獨自學到深夜。李四光主張讀「自然書」,就是不贊成青年鑽進故紙堆中,埋頭讀死書。他認為書是死的,自然是活的。學習書本知識,人們只需要記憶與思索;然而向自然學習,人的各種機能都要同時並用,特別是精確的觀察,尤為重要。

李四光在教學中,常常領着學生到野外去實習。要學生邊走邊看邊想。重要的現象,一定要記在記錄本上。李四光說:「野外這個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事物都是自然書中的材料,這些材料最真實,配置最適當。可惜我們的生命有限,不能把這本大百科全書一氣讀完。」

李四光也重視課堂教學。他在地質系開講「岩石學」、「高等岩石學」、「構造地質學」等課程,課堂上講得十分生動,內容極其豐富,但他往往帶幾支粉筆,帶一些實物,並不帶很多參考書籍。因為他的課堂教學的後盾就是他平常讀了「自然書」,讀「自然書」就是他的充分備課。他胸中裝着大千世界,他的淵博知識早已儲存在腦子裡,」講起課來自然胸有成竹了。

李四光主考學生時,也是別具一格的。他往往用若干塊石頭標本作為試題,要學生寫描述答案。

數十年來,李四光帶領學生到大千世界中去讀「自然書」,把課內與課外結合起來,為祖國造就了很大一批著名的地質學家。

他一生從事古生物學、冰川學以及地質力學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寫下了大量的地質學方面的著作。李四光作為大科學家也積極投入到普及公眾科學知識的工作中,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是傳誦廣泛的名篇,至今仍有着生命力,真正顯示出名篇的魅力,他的《看看我們的地球》是給少年兒童讀的。《穿過地平線》也是他的一篇力作。該書力求更換一個新的角度,採用文學隨筆的形式來綜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學、做人的品質及高雅的文化藝術素養。

代表作品

《穿過地平線》該書力求更換一個新的角度,採用文學隨筆的形式來綜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學、做人的品質及高雅的文化藝術素養。書中將他不同時期顯示其才華橫溢、文情並茂,有學術性、趣味性、可讀性的論著、隨筆小品、談藝錄精選成集以饗廣大讀者。

目錄

地球年齡「官司」

天文學地球年齡的說法

天文理論說地球年齡

地質事實說地球年齡

地球熱的歷史說地球年齡

讀書與讀自然書

中國地勢淺說

侏羅紀與中國地勢

風水之另一解釋

地球之形狀

人類起源於中亞麼?

地殼的觀念

如何培養兒童對科學的興趣

大地構造與石油沉積

看看我們的地球

從地球看宇宙

地殼

地熱

地震與震波

淺說地震

燃料的問題

現代繁華與炭

地史的紀元

中國北部之蟲筳科(即紡錘蟲)

地質力學發展的過程和當前的任務

啟蒙時代的地質論戰

地質時代

古生物及古人類

均衡代償現象

冰川的起源

辟美博士造謠並淺說地震

生物哲學歟抑生物科學歟?

在北京女師大觀劇的經驗

國防與北防

戰國後中國內戰的統計和治亂的周期

科學工作的幾個基本問題·

科學的中心思想在怎樣轉變

當前科學工作的幾個問題

我經歷中的兩條道路的鬥爭

有關文字改革的幾點意見

進化論與科學思想的進化

致徐志摩

結束閒話 結束廢話

追念君武先生幾件小故事

一個判斷的實例

滄桑變化的解釋

《地質力學之基礎與方法》序

紀念詹天佑先生逝世四十周年

李四光寫給何長工的信

關於第四紀冰川工作遠景規劃問題的一封信

李四光寫給妹夫賀葆三的信

李四光寫給景才瑞的信

李四光寫給楊鍾鍵的信

李四光寫給地質古生物家楊鍾鍵的信

李四光寫給妹夫賀葆三的信

李四光寫給原清華大學地質系主任袁復禮的信

李四光和夫人許淑彬給女兒李林的明信片

後記

編輯推薦

《穿過地平線》:

崎嶇五嶺路,嗟君從我游。

峰巒隱復見,環繞湘水頭。

風雲忽變色,瘴癘蒙金甌。

山兮復何在,石跡耿千秋。

媒體推薦

關於兒童閱讀,大部分家長和教師最困惑的是:究竟給各年齡段的孩子分別推薦哪些圖書最合適7據了解,我國每年新出版的少兒讀物約在4萬種左右,常銷的書有數十萬種。我們希望有一個這樣的書目,讓你在書店選書的時候能夠有一個依據,讓你與孩子一起閱讀的時候能夠興趣盎然。

——新教育創始人朱永新

我是炎黃子孫,理所當然地要把學到的知識全部奉獻給我親愛的祖國。

——李四光

翻開小學地理課本,第一句話是「地球,人類生活的家園」。但是看了這本書我才發現:我不認識我的家I可見,認識我們的地球,了解李四光的地殼理論是非常有必要的。讓這個智者手把手地教我們如何從地質學的角度來思考政治、文化、生活。從字裡行間可以感受到李四光的耐心和親合力。書中沒有深奧的專業術語,只用平實的語言告訴我們別樣的人生。

——豆瓣讀書

序言

小朋友們,你們對「李四光」這個名字一定不陌生吧,他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在我們學習的課本里,你們一定見過他的名字。

湖北黃岡是一個山川秀麗、人傑地靈的地方。1889年10月26日,李四光就出生在這裡。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他自幼就讀於父親執教的私塾中,14歲那年他告別父母,獨自一人來到武昌報考高等小學堂。在填寫報名單時,他誤將姓名欄當成年齡欄,寫下了「十四」兩個字,隨即靈機一動將「十」改成「李」,後面又加了個「光」字,從此便以「李四光」傳名於世。

1904年,李四光被送到日本留學。這期間,李四光接受了革命思想,成為同盟會中年齡最小的會員。孫中山讚賞李四光的志向,送給他八個字:努力向學,蔚為國用。

幾年後,李四光從日本學成歸國。辛亥革命後,因不滿袁世凱、黎元洪篡奪革命果實,李四光再次離開祖國,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學習地質學,從此走上地質科學研究的道路。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的地質學家和地質教育家,也是一位偉大的愛國者。關於他的事跡有很多,我們僅取一例,從中可見李四光的學術修養和光輝人格。

20世紀2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艾·布克威爾德曾武斷地宣告:「中國的石油儲量十分貧瘠。」這頂「無油」的帽子沉重地壓在中國人的頭上。李四光經過長期的研究,認為中華大地蘊藏着多種礦藏,在沉降帶蘊藏着豐富的天然氣和石油。在國家建設急需能源的時候,李四光的理論指引人們先後在大慶、大港、勝利、華北、東海等地找到了石油。滾滾石油把「中國貧油論」的帽子徹底地甩進了太平洋。

李四光博學多才,他的音樂造詣相當深厚,在巴黎寫的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難》,是中國人創作的第一首小提琴曲。 他散文寫得很好,舊體詩也寫得不錯,即便是地質學的論文,他同樣寫得有聲有色。本書便從他的大量著作中精選一些隨筆,供小朋友們閱讀。

就讓我們一起讀讀這些文章,去了解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和他所鍾愛的事業吧。[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