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穿龍薯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穿龍薯蕷

中文學名:穿龍薯蕷

拉丁學名:Dioscorea nipponica Makino

別稱:穿龍薯蕷、野山藥、
串地龍、地龍骨、雞骨頭、龍萆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科:薯蕷科

穿龍薯蕷(學名:Discorea nipponica Makino),又名:穿山龍,穿龍骨、穿地龍、狗山藥、山常山、穿山骨、火藤根、黃姜、土山薯。薯蕷科、薯蕷屬,多年生纏繞草本,根莖橫生,圓柱形,木質,多分枝,莖近無毛。藥用植物,根狀莖含薯蕷皂苷元是合成甾體激素藥物的重要原料;性平,味苦;歸肝、肺經;民間用來治腰腿疼痛、筋骨麻木、跌打損傷、咳嗽喘息。[1]

形態特徵

纏繞草質藤本。根狀莖橫生,圓柱形,多分枝,栓皮層顯著剝離。莖左旋,近無毛,長達5米。單葉互生,葉柄長10~20厘米;葉片掌狀心形,變化較大,莖基部葉長10~15厘米,寬9~13厘米,邊緣作不等大的三角狀淺裂、中裂或深裂,頂端葉片小,近於全緣,葉表面黃綠色,有光澤,無毛或有稀疏的白色細柔毛,尤以脈上較密。 花雌雄異株。雄花序為腋生的穗狀花序,花序基部常由2~4朵集成小傘狀,至花序頂端常為單花;苞片披針形,頂端漸尖,短於花被;花被碟形,6裂,裂片頂端鈍圓;雄蕊6枚,着生於花被裂片的中央,藥內向。雌花序穗狀,單生;雌花具有退化雄蕊,有時雄蕊退化僅留有花絲;雌蕊柱頭3裂,裂片再2裂。蒴果成熟後枯黃色,三棱形,頂端凹入,基部近圓形,每棱翅狀,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厘米,寬約1.5厘米;種子每室2枚,有時僅1枚發育,着生於中軸基部,四周有不等的薄膜狀翅,上方呈長方形,長約比寬大2倍。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地理分布

分布於東北華北山東河南安徽浙江北部、江西(廬山)、陝西(秦嶺以北)、甘肅寧夏青海南部、四川西北部。也產於日本本州以北及朝鮮和蘇聯遠東地區。模式標本采自日本。

生長環境

常生于山腰的河谷兩側半陰半陽的山坡灌木叢中和稀疏雜木林內及林緣,而在山脊路旁及亂石覆蓋的灌木叢中較少,喜肥沃、疏鬆、濕潤、腐殖質較深厚的黃礫壤土和黑礫壤土,常分布在海拔100~1700米,集中在300~900米間。穿龍薯蕷對溫度適應的幅度較廣,8~35℃均能生長,但以15~25℃最適宜。耐旱,幼苗後期至成齡植株需要光照。

栽培技術

選地整地

以選疏鬆、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宜。壤土和粘壤土亦可栽種。

繁殖方式

用種子和根莖繁殖。種子繁殖:春播育苗,至第2年春季移栽,行距45~60cm,株距20~30cm。根莖繁殖:春季萌芽前,將根莖挖出,先幼嫩部分切成3~5cm小段,按行距45~60cm,開深10~15cm的溝,按株距30cm將根莖栽於溝中,覆土壓實。

田間管理

生長期間每年中耕除草3~4次,並搭架以供植物纏繞,第3、4年植株生長迅速,需分次追肥,增施磷鉀肥。

病蟲害防治

立枯病:應立即拔掉病株並燒毀,對病穴深挖換土,每10m2用硫磺粉5g消毒,或用6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灑植株莖部,每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
褐斑病:用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霧防治。
炭疽病: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噴霧防治,每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
鏽病:發病初期可用12.5%腈菌唑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5%世高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對植株莖葉防治噴霧,每隔7~10d噴1次,連噴2~3次。
根腐病: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0%雙效靈水劑200倍液灌根防治,灌藥量為100~200 mL/株。
物種分類 柴黃姜與穿龍薯蕷的主要區別在於植株較粗壯,根狀莖沒有剝落的栓皮,花多少有柄,染色體數為40,根狀莖內薯皂苷元的含量較低,平均在1.25%;在地理分布上是屬於溫暖帶過渡性植物,分布於秦嶺以南的華中地區;而穿龍薯蕷除形態特徵不同外,染色體為20,薯蕷皂苷元的含量較高,為1.5~2%,分布於秦嶺以北的我國北方,是溫帶地區的種類。花期6~8月,果期8~10月。 產湖北、湖南、陝西秦嶺以南、甘肅天水、四川、貴州。生於海拔1000~1800米,集中分布在1200~1500米,生長環境與穿龍薯蕷相似。 主要成分 穿龍薯蕷含薯蕷皂甙(dioscin),纖細薯蕷皂甙(gracillin),穗菝葜甾甙(asperin),25-D-螺甾-3,5-二烯(25-D-spirosta-3,5-diene)及對羥基苄基酒石酸(piscidic acid)。

藥用價值

功能主治

祛風除濕;活血通絡;止咳。主風濕痹前;肢體麻木;胸痹心痛;慢性氣管炎;跌打損傷;虐疾;癰腫

藥理作用

1、鎮咳作用:小鼠口服總皂甙、水溶性或水不溶性皂甙、分子篩1號(乙醇回流濃縮液加乙醚即有析出物沉下,析出物的水溶液濃縮後通過分子篩,先後得分子篩1號和2號)或腹腔注射煎劑,都有明顯的止咳作用(氨水噴霧引咳法)。薯蕷皂甙元無效。鎮咳有效部分主要在極性最強的部分,此外甾體皂甙在較大劑量時也有效。
2、祛痰作用:小鼠口服總皂甙、水不溶性皂甙、分子篩1號或腹腔注射煎劑均有顯着的祛痰作用(酚紅法),水溶性皂甙效果不顯着。主要有效成分是甾體皂甙類。
3、平喘作用:豚鼠口服分子篩1號有平喘作用(組織胺噴霧法),分子篩2號及薯蕷皂甙元均無效。煎劑對組織胺或乙酰膽鹼噴霧引起的支氣管痙攣都有預防作用。平喘有效成分在極性最強的部分及甾體皂甙,但均需較大劑量方有效。
4、對心血管的作用:總皂甙10mg/kg能顯着降低兔血膽甾醇及血壓,延緩心率、增強心收縮振幅、增加尿量、降低β/α脂蛋白比例,改善冠狀循環,認為對輕度動脈粥樣硬化病人有效。又有報告,總皂甙3mg/kg對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家兔之血膽甾醇水平,並無明顯降低作用,而對主動脈斑塊、肝臟脂肪沉積有減輕作用。400mg/kg灌胃3天,第3天再腹腔注射同量藥物,能顯着增加小鼠冠脈流量(銣86示蹤法),並能對抗垂體後葉素引起的冠脈收縮(兔心電圖法),但它對大鼠心肌耗氧量有增加作用,水溶性總皂甙給麻醉犬靜脈注射(70mg/kg),可引起血壓下降,十二指腸給藥則無此作用。煎劑1g/kg腹腔注射對小鼠有鎮咳和祛痰作用,0.5-1.0g/kg對組胺等引起的豚鼠喘息有對抗作用,祛痰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為甾體皂甙Dt 。
毒性 小鼠腹腔注射煎劑半數致死量第一批製劑為9.9g生藥/kg,第二批為19g生藥/kg。口服總皂甙,小鼠半數致死量為2.21土0.14g/kg。

臨床應用

1、治療慢性氣管炎:應用穿山龍片劑(每片含原生藥2.5克),第一療程每日2次,每次2片;第二療程每日3次,每次2片,均以10天為一療程。治療26例,第一療程的有效率為80.8%,顯效率30.8%;第二療程的有效率84%,顯效率60%。臨床證明穿龍薯蕷片對咳、痰、喘、炎均有療效,尤以鎮咳,祛痰作用較強。在中醫分型方面,以脾濕型的療效較高。亦有用穿龍薯蕷配合黃芩、桔梗製成複方注射液,每2毫升含上述生藥各2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每次2毫升。6天為一療程,休息3天後再行第二療程,也可連續治療12天。117例患者經1~2個療程治療後,已治癒61例(52.1%),顯效37例(31.6%),好轉19例(16.2%)。複方穿龍薯蕷注射劑具有良好的祛痰效果,一般在用藥後1~2天即可使痰變稀,隨之痰量顯著減少;但鎮咳作用不夠強。治療中有部分病人食慾增加,睡眠好轉,未發現不良副作用。實驗證明此注射液對肺炎雙球菌、甲型鏈球菌、卡他球菌都有抑菌作用。
2、治療急性化膿性骨關節炎:取穿龍薯蕷根洗淨、切片、曬乾。成人每天3兩,小孩每天2兩,早晚各煎服1次。治療8例,5例痊癒。其中有6例並發膿毒血症,血培養陽性(多數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由於抗菌素未能控制,經加用穿龍薯蕷後獲得比較明顯的療效。
3、治療甲狀腺瘤和甲狀膿機能亢進:取穿龍薯蕷根莖幹品20斤切片或研粉,以60度白酒100斤浸泡1周後過濾,濾液減壓蒸餾,每1000毫升浸液中蒸出白酒600毫升後即成穿龍薯蕷浸膏(每毫升含生藥0.5克)。日服3次,每次10~20毫升。觀察甲狀腺瘤8例,有效7例,無效1例。服藥20天左右開始顯效,瘤體縮小,原有憋氣感者均消失;連服2個月左右,瘤體進一步縮小,質地變軟;一般服藥3個月,外觀不見腫瘤。甲亢5例,服藥後突眼症狀均有顯著改善以至消失,心悸,食慾亢進、手汗多、手顫也有不同程度改善,但對基礎代謝率和吸碘率的改善不顯著。開始顯效時間在服藥1月左右,連續服藥2~3個月後突眼症狀可以消失。副作用:個別病例有腹痛,停藥後即消失。

經濟價值

穿龍薯蕷市場蘊藏巨大商機,市場潛力很大,開發前景十分廣闊。穿龍薯蕷適應性強,不受地區、氣候的限制,種植技術簡單,好管理,繁殖快,產量高,特別適合山區坡地種植。採用種子繁殖的第四年見效,採用根莖繁殖的第三年採收,收穫期畝產量可達4000~5000千克左右,年收入高達2~3萬元,平均每年每畝收入1萬多元,扣除成本可純盈利6000~7000元,是種植普通糧食作物收人的10~20倍,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參考來源

  1. 穿龍薯蕷---隱於自身的秘密 , 微信公眾號,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