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厥語族1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突厥語族1 |
突厥語族是指古代突厥民族使用過的,現在突厥後裔仍在使用的,隸屬於阿爾泰語系的一個語族。突厥語族是阿爾泰語系的三大語族之一,古代突厥汗國諸部落的語言及以其後裔為基礎形成的現代諸民族的語言都屬於突厥語族語言。突厥語族語言約有40種,除古代突厥文、回鶻文、察合台文等古文字的文獻語言外,現代突厥語族語言有:楚瓦什語、土庫曼語、嘎高茲語、阿塞拜疆語、韃靼語(塔塔爾語)、巴什基爾語、卡拉依伊姆語、庫梅克語、諾蓋語、卡拉卡爾帕克語、哈薩克語、烏茲別克語、維吾爾語、撒拉語、圖瓦語、卡拉嘎斯語、雅庫特語、哈卡斯語、卡瑪沁語、闕里克語、碩爾語、阿爾泰語、西部裕固語、吉爾吉斯語(柯爾克孜語)等。主要語支包括北突厥語支(包括阿爾泰語、圖瓦語)、東突厥語支(包括維吾爾語、烏茲別克語)、南突厥語支(又稱烏古斯語支,包括阿塞拜疆語、土耳其語、土庫曼語)和西突厥語支(包括哈薩克語、吉爾吉斯語)以及西伯利亞諸語言。
簡介
該語族內各語種之間在語音、語法、詞彙等方面都呈現出非常相似的特點,所以他們大都可以在不用翻譯的情況下互相溝通。突厥語族的語言分布於西起高加索,東至西伯利亞東部的勒拿河,南臨阿拉伯半島,北至亞洲大陸北端的新西伯利亞群島的廣大地區。突厥是中亞民族的主要成份之一。現在全球約有1.82億突厥語族語言的人,他們大多自稱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後裔。這些人遍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如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克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以及中國的新疆、甘肅、青海一帶(中國境內使用人口約1200多萬人口)。當今的突厥語民族在不同程度上和不同範圍里與相應的古代突厥語各部在族源、語言、文化上有着某種或多或少的歷史聯繫。古代突厥語各部的文化是後世突厥語各族文化的先頭之一,他們在文化上的成就越是往古就越是成為當今突厥語民族共同的文化遺產和財富。但是,當今任何一個突厥語民族都不是由某一個古代突厥語部落單一、直線發展過來的,同時,也沒有任何一個古代突厥語部落的後裔是全部進入到後世某一個突厥語民族當中的。事實上,當今突厥語諸族雖以相應的古代突厥語諸部為歷史、文化先頭之一,但又都經歷了各自的錯綜複雜的歷史發展道路。因此,當今突厥語諸民族雖然都同古代突厥語部落有着千絲萬縷的歷史聯繫,彼此在文化上常常表現出某些相近與相似,但是他們在文化上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
評價
突厥民族先世源於丁靈人、鐵勒人。南北朝時鐵勒人原住在葉尼塞河上游,後南遷高昌的北山(今新疆博格多山)。 突厥人是鐵勒人的一部,以狼為圖騰。5世紀中葉被柔然人征服,徙於金山南麓(今阿爾泰山)。 因金山形似戰盔「兜鍪」,俗稱突厥,因以名其部落。以善鍛鐵被柔然人稱為「鍛奴」。6世紀時突厥首領阿史那土門遣使向西魏獻方物。546年合併鐵勒部5萬餘落(戶), 勢力逐漸強盛。552年又大敗柔然人,以漠北為中心在鄂爾渾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隸制政權。最盛時疆域東至遼海(遼河上游), 西瀕西海(今海), 北至北海(今貝加爾湖), 南臨阿姆河南。「可汗」為最高首領,其子弟稱「特勤」,將領稱「設」。分轄地為「突利」(東部)、「達頭」(西部)。 可汗廷帳在東、西兩部之間鄂爾渾河上游一帶。汗國官制有28級。稅法規定對普通牧民、黑民(戰爭中歸附者)「徵發兵馬、科稅雜畜」。突厥語族的語言分布在西起高加索,東至西伯利亞東部的勒納河,南臨阿拉伯半島,北至亞洲大陸北端的新西伯利亞群島這一廣大地區。現代突厥語族語言在中國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肅、青海一帶。有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土克曼語、撒拉爾語、柯爾克孜語、烏茲別克語、塔塔爾語、西部裕固語和圖佤語。使用人口700餘萬 (1982)。在國外 ,突厥語族語言主要分布在中亞、伊朗、伊拉克、阿塞拜疆、蒙古人民共和國等。有土克曼語、烏茲別克語、哈薩克語、塔塔爾語、阿塞拜疆語、吉爾吉斯語、諾蓋語、楚瓦什語、巴什基爾語、雅庫特語、卡拉卡爾帕克語、庫梅克語、維吾爾語、嘎嘎烏孜語、圖佤語、卡拉恰伊 -巴爾卡爾語、哈卡斯語、阿爾泰語、卡拉伊姆語、哈拉吉語等約30種語言(包括和中國少數民族同名的語言)。突厥語族的書面語言,古代突厥碑銘語言,以7~10世紀的鄂爾渾-葉尼塞碑銘為代表。已發現的鄂爾渾-葉尼塞碑銘有11通。其中《雀林呇碑》屬 7世紀,建於頡跌利施可汗在位時(688~691,唐垂拱四年至天授二年之間),為突厥語族已發現的最古的文獻。碑銘的文體證明,突厥語當時已有優美的韻文。《翁金碑》(見圖)是第二突厥汗國的創立者骨咄祿可汗的記功碑,建於7世紀末或8世紀初,1891年發現於蒙古翁金河流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