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窄葉小苦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窄葉小苦蕒

窄葉小苦蕒(學名:Ixeridium gramineum (Fisch.) Tzvel.)是菊科小苦蕒屬植物,葉柄長3.5-7.5厘米,寬0.2-6厘米,總苞片2-3層,長0.8毫米,寬0.5-0.6毫米,冠毛白色,微粗糙,長近4毫米,生長於海拔100-4000米的山坡草地、林緣、林下、河邊、溝邊、荒地及沙地上,分布於黑龍江(哈爾濱、安達)、吉林(通榆)、內蒙古(呼和浩特)等地。

  • 中文名窄葉小苦蕒
  • 拉丁學名Ixeridium gramineum (Fisch.) Tzvel.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合瓣花亞綱
  • 目桔梗目
  • 科菊科
  • 亞 科舌狀花亞科
  • 族菊苣族
  • 屬小苦蕒屬
  • 亞 族萵苣亞族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6-30厘米。根垂直或彎曲,不分枝或有分枝,生多數或少數鬚根。莖低矮,主莖不明顯,自基部多分枝,全部莖枝無毛。基生葉匙狀長橢圓形、長橢圓形、長橢圓狀倒披針形、披針形、倒披針形或線形,包括葉柄長3.5-7.5厘米,寬0.2-6厘米,不分裂或至少含有不分裂的基生葉,邊緣全緣或有尖齒或羽狀淺裂或深裂或至少基生葉中含有羽狀分裂的葉,基部漸狹成長或短柄,側裂片1-7對,集中在葉的中下部,中裂片較大,長橢圓形、鐮刀形或狹線形,向兩側的側裂片漸小,最上部或最下部的側裂片常尖齒狀;莖生葉少數,1-2枚,通常不裂,較小,與基生葉同形,基部無柄,稍見抱莖;全部葉兩面無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花序或傘房圓錐花序,含15-27枚舌狀小花。總苞圓柱狀,長7-8毫米;總苞片2-3層,外層及最外層小,寬卵形,長0.8毫米,寬0.5-0.6毫米,頂端急尖,內層長,線狀長橢圓形,長7-8毫米,寬1-2毫米,頂端鈍。舌狀小花黃色,極少白色或紅色。瘦果紅褐色,稍壓扁,長橢圓形,長2.5毫米,寬0.7毫米,有10條高起的鈍肋,沿肋有上指的小刺毛,向上漸狹成細嚎,詠細絲狀,長2.5毫米。冠毛白色,微粗糙,長近4毫米。花果期3-9月。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100-4000米的山坡草地、林緣、林下、河邊、溝邊、荒地及沙地上。

分布範圍

分布於黑龍江(哈爾濱、安達)、吉林(通榆)、內蒙古(呼和浩特)、河北(小五台山、內丘、琢鹿)、山西(太原、晉城、沁縣、永濟、寧武、五台)、陝西(綏德、山陽、周至、太白山)、甘肅(蘭州、固原、定西、眠縣、永昌)、青海(柴達木)、新疆(善都)、山東(青島、煙臺)、江蘇(寶應、鹽城、淮安)、浙江(杭州、昌化)、江西(萍鄉)、福建(長汀)、河南(焦作、盧氏、西峽、商城)、湖北(宣恩)、湖南(黔陽)、廣東(增城)、四川(灌縣、廣元、寶興、南川、奉節、屏山、馬爾康、城口)、貴州(安龍)、雲南(昆明、蘭坪、屏邊、中甸、維西、麗江)、西藏(貢覺、林芝、拉薩、米林)。朝鮮、蒙古、俄羅斯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有分布。

下級分類

刺株小苦蕒 Ixeridium aculeolatum Shih

並齒小苦蕒 Ixeridium biparum Shih

中華小苦蕒 Ixeridium chinense (Thunb.) Tzvel.

小苦蕒 Ixeridium dentatum (Thunb.) Tzvel.

精細小苦蕒 Ixeridium elegans (Franch. ) Shih

細葉小苦蕒 Ixeridium gracile (DC.) Shih

窄葉小苦蕒 Ixeridium gramineum (Fisch.) Tzvel.

絲葉小苦蕒 Ixeridium graminifolium (Ledeb.) Tzvel.

褐冠小苦蕒 Ixeridium laevigatum (Bl. ) Shih

戟葉小苦蕒 Ixeridium sagittaroides (C. B. Clarke) Shih

抱莖小苦蕒 Ixeridium sonchifolium (Maxim.) Shih

光滑小苦蕒 Ixeridium strigosum (Levl. et Vaniot) Tzvel.

雲南小苦蕒 Ixeridium yunnanense Shih

代表植物

小苦蕒

多年生草本,高10-50厘米。根壯莖短縮,生多數等粗的細根。莖直立,單生,基部直徑1-3毫米,上部傘房花序狀分枝或自基部分枝,全部莖枝無毛。基生葉長倒披針形、長橢圓形、橢圓形,長1.5-15厘米,寬不足1厘米至1.5厘米,不分裂,頂端急尖或鈍,有小尖頭,邊緣全緣,但通常中下部邊緣或僅基部邊緣有稀疏的緣毛狀或長尖頭狀鋸齒,基部漸狹成長或寬翼柄,翼柄長2.5-6厘米,極少羽狀淺裂或深裂,如羽狀分裂,側裂片1-3對,線狀長三角形或偏斜三角形,通常集中在葉片的中下部;莖葉少數,小於、等於或大於基生葉,披針形或長橢圓狀披針形或倒披針形,不分裂,基部擴大耳狀抱莖,中部以下邊緣或基部邊緣有緣毛狀鋸齒;全部葉兩面無毛。頭狀花序多數,在莖枝頂端排成傘房狀花序,花序梗細。總苞圓柱狀,長7-8毫米。總苞片2層,外層寬卵形,長1.5毫米,寬不足1毫米,內層長,長橢圓形,長7-8毫米,寬1毫米或不足1毫米,頂端急尖。舌狀小花5-7枚,黃色,少白色。瘦果紡錘形,長3毫米,寬0.6-0.7毫米,稍壓扁,褐色,有10條細肋或細脈,頂端漸狹成長1毫米的細喙,喙細絲狀,上部沿脈有微刺毛。冠毛麥稈黃色或黃褐色,長4毫米,微糙毛狀。花果期4-8月。[1]

用途

除作藥用外,嫩根和葉可食用。還可作家畜飼料。山苦蕒屬中等牧草。莖葉柔嫩多汁,在青鮮時綿羊、山羊喜食。據牧民反映,它於春季對小畜有抓膘作用。牛、 馬也少量採食,但乾枯後不能利用。此外,它還是養豬、養兔、養禽的良好飼料。它的營養價值也較高,據分析,在花果期含有較高的粗蛋白質和較低量的粗纖維。在各種氨基酸的含量中,以賴氨酸、蘇氨酸、纈氨酸的含量較高。100克全草中含維生素C7018毫克。[2]

參考文獻

  1. 植物通 專業的植物學網站
  2. 大眾養生網,小苦蕒的作用與功效,2018-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