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立霧山登山步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立霧山登山步道
圖片來自健行筆記


立霧山登山步道 基本資料

所在縣市: 花蓮縣秀林鄉

里程: 單程7.2公里

步道類型: 郊山步道

步道型態: 必須折返

海拔高度: 90~1274公尺

高度落差: 1184公尺

路面狀況: 土石山徑、針葉樹根路徑、碎石、木梯

所需時間: 6 小時 30 分鐘(往返)

難易度: 中

所屬園區: 太魯閣國家公園

山系: 中央山脈

最適季節: 全年

申請入山: 否

申請入園: 否

百岳 /小百岳: 立霧山

附近步道: 砂卡礑步道、清水大山登山步道 、大禮大同步道、千里眼山登山步道

相關山嶽: 立霧山

基點: 立霧山/1274m/三等三角點/編號:1221


立霧山

林道上看見的壯麗山景
圖片來自健行筆記

立霧山又稱崇德山,標高1274公尺,山頂有顆二等三角點,為台灣小百岳之一。

立霧山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地處立霧溪與其支流砂卡噹溪的分水嶺上,聞名的蘇花公路清水斷崖即由山腳下穿切而過,因山體幾乎全由堅硬的大理岩所構成,東、西、南面皆為峭壁,讓山勢更顯峻峭,且林木強韌,常有難纏的雜木林矮叢,稜線上的展望極佳,山腳下的太平洋、立霧溪、依山臨溪的散居部落、河口台地的都市群居,絕美景色一覽無遺。[1]

立霧山起程到3.4K段是一段辛苦的登山路,中間產業道路段較為輕鬆,養雞場至山陵線經過箭竹林及芒草山坡段已由當地人開出一條寬廣的登山路,稜線上的展望很好,唯稜線至三角點約半小時行程路線不明,踏在及膝的噘類及根徑類雜草上,一不小心就會陷入窟窿中,還好一路上有登山社的路條及前人走過的足跡,是不會有太大的危險性,辛苦扺達三角點,除了照相到此一遊外,實無任何展望及美景供留戀。腳程快的於回程可經大同部落往下直到砂卡噹的三間厝,再循其步道順遊砂卡噹美景,來回一趟約9-10小時,若不想逌砂卡噹就循原路回去,來回一趟約7-8小時。[2]


交通方式

開車

【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 北部出發:

1.沿台9線從新店出發,通過宜蘭和蘇澳可到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2.沿台2線從瑞芳出發,經宜蘭,然後接台9線(蘇花公路)到太魯閣國家公園。

3.沿國道5號從南港或木柵到蘇澳,然後接台9線(蘇花公路)到達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 南部出發:

1.沿沿台9線從東到太魯閣國家公園。

2.沿台11線從台東到花蓮,然後接台9線(蘇花公路)可至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 西部出發:沿國道3號從台中出發,自草屯接台14線到埔里,經台14甲至大禹嶺,最後沿台8線(中橫公路) 到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大眾運輸

【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新城火車站:車站至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遊客中心約有5公里車程。可於站前轉搭乘「花蓮客運」前往。

花蓮火車站:車站至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遊客中心約有26公里車程。可於站前租車或搭乘「花蓮客運」。租車駕乘時間大約30〜40分鐘;搭乘花蓮客運車程時間約1小時。


路線地圖

出發點: 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路線: 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6.5k, 180分鐘)→立霧山登山口→(0.7k, 35分鐘)→立霧山→(0.7k, 30分鐘)→立霧山登山口→(6.5k, 145分鐘)→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備註:

1. 立霧山與千里眼山、清水大山被合稱為砂卡噹三雄。

2. 行走立霧山的其中一條熱門路線,便是經由大同部落,循砂卡噹三間厝的步道回程,可順遊砂卡噹美景,但每逢地震或大雨過後,砂卡礑步道濕滑且易落石,建議各位山友審慎前往。


人文生態

太魯閣戰役

在日人的統治期間,東台灣先後發生了「新城事件」和「威里事件」,開啟了台灣戰史上最慘烈的「太魯閣戰役」。居住在此地的頭目哈鹿閣那威(Holok-Naowi),令日本人無法進入太魯閣地區長達18年,直到1914年日人兵分四路對太魯閣人進行圍剿,哈鹿閣率族人奮勇抵抗,最後寡不敵眾,為顧及全族人命派,棄械投降隔年抑鬱而終。日人對哈鹿閣又恨又敬,在征服後,把赫赫斯社改為哈鹿閣社,把浴血激戰山頭取名為哈鹿閣台。 戰爭結束後,日人懼怕太魯閣人反抗復萌,開始大規模的強迫搬遷,1937年後,太魯閣山林炊煙聚落人影不復存在。

得卡倫步道

這是民國92年才舖設完成的步道,步道以太魯閣台地昔日為太魯閣族得卡倫部落命名。

大禮大同步道

原為部落居民的聯外道路,也是拜訪立霧山的必經之路。大禮大同部落位於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區,前往部落的路總共有三條,入口處分別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太魯閣台地的得卡倫步道、砂卡礑步道三間屋,以及靠近立霧發電廠路邊的小階梯。

大禮大同部落

太魯閣族人約二、三百年前由南投霧社一帶,翻越奇萊山及合歡山,定居於立霧溪流域及木瓜溪流域。日治時期,在日人的「理蕃政策」下,大部分的太魯閣族人被迫遷離原居地,僅赫赫斯(大禮)、砂卡礑(大同)和西拉岸三部落因種植區而豁免。其中大同部落日治時期曾與此地設有日軍駐在所,管理附近的部落,至民國34年廢止。當年的「番童教育所」,光復後改為富世國小大同分校,民國68年廢校,學校的舊址如今已被竹林淹沒。

索道遺跡

太魯閣地區從民國57年起陸續進行伐木作業,直到民國75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全面停止伐木。當年伐木時的索道,隨著伐木事業的終止,運送木材的索道亦已拆除。今日的砂卡礑林道上,仍可遇到居民的碰碰車在林道上載運家人及物品,農忙時亦可看到部落上方的流籠將農產品運送到下方的富士台地。

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

為了產業及部落的整體發展,大同與大禮的部落居民成立了「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凝聚眾人的力量,拓展生態旅遊,除了使用當地的建材和力造屋之外,規劃中的深度旅遊將請您前來體驗同禮之美,喝自己釀的酒、吃自己做的食物,進而了解太魯閣人。

動物

大同大禮部落的動物資源豐富,山豬、山羌、長鬃山羊、台灣水鹿等,都是常出現在部落居民們口中的狩獵故事的主角。除此之外,沿路還可見白面鼯鼠、台灣獼猴、藍腹鷴、烏頭翁、小捲尾、紅嘴黑鵯、蛇目蝶、蟬、蝗蟲、枯葉蝶、鍬形蟲、蚤斯等。

植物

立霧山沿途皆為中低海拔雜林,其中普陀南星台灣及己長距根節蘭拔契、川上氏菫菜、根節蘭、彩葉草、早田氏蛇根草、華八仙、水鴨腳秋海棠、沿階草、海金沙阿里山鬼督郵、台灣一葉蘭、島田氏澤蘭等都是林中常見的植物。

地形地貌

立霧山幾乎全由堅硬的大理岩所構成,東向坡為有名的清水斷崖的一部份,岩體裸露幾無覆土;西向坡近嶺線之山腹雖然發育了大同、大禮兩處緩坡地,其周圍及下坡處仍然是大理岩絕壁。所以立霧山東、南、西三面,都是大理岩的斷崖峭壁,而大同、大禮則處此絕壁群中,呈現孤立的高原地貌。

特色

立霧山有嶙峋峻峭的山徑,有平易近人的緩坡林道,有自然茂密的森林,有宛如世外桃源的部落山居,徜徉在翠綠山嶺與浩瀚太平洋間,讓你一條步道一次滿足![3]


圖片介紹

  • 由遊客中心正前方階梯起登


立霧山登山步道
圖片來自健行筆記
  • 步道綠樹圍繞,有設立多處觀景平台,視野遼闊,可眺望立霧溪谷。


立霧山登山步道觀景台
圖片來自健行筆記
  • 一段接著一段的陡上階梯,每個觀景台的視野都有些許不同。


立霧山登山步道
圖片來自健行筆記

視頻

立霧山 大禮教堂 達道的家 砂卡礑林道 大同部落 砂卡礑步道 20220720-22

[登山軌跡3D紀錄Relive] 小百岳#87立霧山|大禮部落|得卡倫步道|大禮部落|大禮舊教堂/砂卡礑林道|廢棄流籠|太魯閣族|太魯閣峽谷|單攻立霧山|與世隔絕部落|深山桃花源

0220312立霧山順走砂卡噹步道DAY1/得卡倫步道/大禮教堂/砂卡噹林道/立霧山/達道之家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

  1. 立霧山登山步道,健行筆記
  2. 立霧山登山步道,輝哥的天空
  3. 立霧山登山步道,健行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