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章懷太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章懷太子李賢

來自 今日頭條 的圖片

類型:

李賢(655年1月29日-684年3月13日 ),字明允,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縣)人。唐朝宗室、大臣,唐高宗李治第六子,女皇武則天次子。

永徽五年臘月(655年1月)出生,初封潞王。自幼得到良好教育,以"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作為太子侍讀。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才思敏捷,深得父皇李治喜愛。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猝死後,冊立為皇太子, 期間三次監國,得到唐高宗稱讚、朝野擁戴和武后猜忌。 調露二年(680年),以謀逆罪名廢為庶人,流放巴州。文明元年(684年),武則天廢帝主政後,為酷吏丘神績逼令自盡,年僅二十九歲。

垂拱元年(685年),詔復雍王爵位。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追贈司徒官爵,以親王禮陪葬乾陵唐睿宗景雲二年(711年),追諡章懷太子,與太子妃房氏合葬。 曾召集文官注釋《後漢書》,史稱"章懷注",具有較高史學價值。著有《君臣相起發事》、《春宮要錄》、《修身要覽》等書,如今已佚。[1]

李賢生平

親王時期

永徽五年十二月(655年1月),李賢出生於父母祭拜太宗昭陵途中,是高宗李治第六子,武則天第二子。永徽六年(655年)冊封為潞王。

顯慶元年(656年),太子李忠被廢,改立武后長子李弘。李賢遷任岐州刺史,同年加封雍州牧、幽州都督。龍朔元年(661年)改封沛王,加揚州都督兼左武衛大將軍,仍任雍州牧。

龍朔二年(622年),加揚州大都督。麟德二年(665年)加右衛大將軍。咸亨三年(672年),更名李德,徙封雍王,授涼州大都督、雍州牧、右衛大將軍,食實封一千戶。上元元年(674年),又依舊名李賢。

李賢長大後容貌俊秀、舉止端莊,深得高宗讚賞。高宗曾對司空李勣說:「這個孩子已經讀了《尚書》、《禮記》、《論語》,背誦古詩賦十多篇,一看就能領會,也不會忘記。我曾叫他讀《論語》,他讀到『賢賢易色』,再三誦讀。我問為什麼反覆讀,他說自己內心特別喜愛這句話,才知這孩子的聰敏出自天性。」

乾封元年(666年),沛王李賢招募「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作為王府修撰,十分器重。兩年後,李賢與其弟英王李顯鬥雞,王勃助興而寫《檄英王雞》文。高宗得知後大怒,認為此舉挑撥二王相爭,遂逐出王府。

太子時期

上元二年(675年),皇太子李弘猝死,李賢繼立。不久,高宗命李賢留守京城監國。李賢處理政務明確公允,為朝廷內外所頌揚。李賢又招集當時的學者張大安、劉納言、格希元、許叔牙、成玄一、史藏詰和周寶寧等人注釋范曄的《後漢書》,書成之後呈奏給高宗,被收藏在皇宮內閣。

儀鳳元年(676年),唐高宗親筆下詔表揚李賢:「皇太子自留守監國以來時間不長,但留心政務,撫愛百姓,非常盡心,對刑法所施也細審詳察。加之政務之餘,能夠專心精研聖人經典,領會深意。先王所藏書冊都能研討精華。好善正直,是國家的希望,深副我所懷。命賞賜絹帛五百段。」

李賢為太子期間與武后關係緊張。當時有個術士明崇儼深得高宗和武后信賴,曾對武后說「太子不堪承繼,英王(武后第三子)貌類太宗」,又言「相王(武后幼子)相最貴」,李賢聽聞後深感厭惡。當時皇宮中有流言說李賢不是武后親生,而是武后的姐姐韓國夫人與高宗的兒子。李賢頓生疑慮,感到恐懼。武后又送《少陽政范》和《孝子傳》給李賢,以責備他不懂得為人子、為太子,還曾親手書信斥責,李賢越發感到不安。

廢為庶人

調露二年(680年),明崇儼被強盜殺害,武后懷疑是太子所為,於是派人揭發李賢陰謀,在東宮馬房裡找到數百具鎧甲,命令薛元超、裴炎、高智周辦理此案。高宗一向喜愛李賢,想要寬恕他,但武后卻說:「為人子心懷謀逆,應該大義滅親,不能赦免罪行。」於是李賢未能洗清罪責,被廢為庶人,幽禁在長安。收繳的鎧甲在天津橋焚毀,以昭告天下。太子的近臣張大安、劉訥言等人遭到貶職流放,連坐者十多人。

《資治通鑑》對太子事發記載了另段插曲:李賢平日頗好聲色,養戶奴趙道生為男寵,多賜之金帛,曾有東宮官員上書勸諫不聽。太子事發後,趙道生供認是太子命他刺殺明崇儼。

永淳二年(683年),李賢被流放到偏僻的巴州。走時妻兒僕從衣縷單薄,十分淒涼。皇太子李哲(即李顯)為此上書懇請帝後憐憫,稍賜春冬衣物。

被迫自盡

文明元年(684年),高宗駕崩,中宗李顯繼位,但僅一個多月就被武后廢黜而改立睿宗李旦,武后由此把持朝政。不久後命令左金吾衛大將軍丘神勣前往巴州檢查庶人李賢的住宅,以防備謀反隱患。丘神勣到巴州後將李賢囚禁於他室,逼令自殺,年僅二十九歲。 武則天得知李賢死訊後曾在洛陽顯福門舉哀。

身後追封

垂拱元年(685年),武則天詔令恢復李賢雍王爵位。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李顯復位,追贈李賢司徒官爵,並遣使者到巴州迎回李賢靈柩,以親王身份陪葬乾陵。景雲二年(711年),唐睿宗追加李賢皇太子身份,諡號「章懷」,與太子妃房氏合葬於章懷太子墓。

李賢后世紀念

太子墓

章懷太子墓與懿德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同為唐乾陵最重要的三座皇親陪葬墓,位於乾陵東南約3公里的楊家窪村北面高地上,距縣城西北約3.5公里,西蘭公路東側約300米處。封土呈覆斗形,底部長、寬各43米,頂部長、寬各11米,高約18米。封土堆南約50米尚有殘存的一對土闕,高4.5米,底部長、寬各5米,土闕南面有並列的一對石羊。四周原有圍牆,南北長180米,東西寬143米,西、東、東北三面的牆角仍殘留於地面,整個墓區約占地26000平方米。

太子墓於1971年由官方發掘,此前已遭盜掘毀壞。墓中壁畫五十多幅基本完好,其中「打馬球圖」、「狩獵出行圖」、「迎賓圖」、「觀鳥捕蟬圖」等十分精彩,顯示了唐代高超的繪畫水平。墓內出土大量陶器文物,製作精美,造型生動,實為唐代線刻畫之精品。

墓志銘

李賢死後曾有過三次葬禮,第一次是在流放地下葬,具體形制已無可考。後兩次均作為乾陵陪葬墓在同一墓穴下葬,只不過陪葬身份不同,因而墓中出土墓誌兩塊:

一蓋書「大唐故雍王墓誌之銘」(即神龍二年以親王禮下葬),墓誌碑邊長90厘米,厚20厘米,四周刻蔓草和十二生肖。上有墓志銘文,楷書40行,每行41字,共約1600餘字,無撰寫人姓名。

一蓋書「大唐故章懷太子並妃清河房氏墓志銘」(即景雲二年以皇太子禮下葬),墓誌碑邊長87厘米,厚17厘米,周邊斜殺及志文四邊刻蔓草。墓志銘文為盧璨撰,岐王李范書。楷書34行,每行33字,共約1100餘字。

曬經石

四川旺蒼縣木門鎮木門寺旁有一處曬經石,相傳是唐朝章懷太子李賢流放巴州途中,在此歇息曬經所用。

木門寺始建於南梁,毀於隋,重修於唐太宗貞觀年間,該石一直作為寺廟翻曬經書的地方,巨石上佛像雕刻圓潤,體現了唐代以胖為美的風貌。公元683年,李賢被流放巴州途經旺蒼縣木門鎮,在木門寺留居數日,與木門寺住持方丈一起在寺側一石面上翻曬經書,寫下「明允受謫庶巴州,身攜大雲梁潮洪,曬經古剎順母意,堪嘆神龍雲不逢」的詩句惋惜自己。公元684年,上官婉兒前去巴州看望李賢,行至此地,聞太子被害,就在木門寺旁李賢曾經翻曬經書的「曬經石」上修建亭子,題寫《由巴南赴靜州》:「米倉青青米倉碧,殘陽如訴亦如泣。瓜藤綿瓞瓜潮落,不似從前在芳時。」的詩句於亭上,懷念李賢。

曬經巨石面西有一龕3尊佛像,佛像面東有一級級的台階,每級台階階壁上都雕有一龕連一龕的小佛像,巨石的南面和北面雕有多龕較大的佛像。巨石上共雕刻有佛像700多尊,由於年代久遠,佛像已經風化。據當地老百姓講,石上曾經蓋有亭子,1933年毀於戰火。

章懷寺

四川儀隴縣東北邊合作鄉的西側與巴中交界處有一座風景秀麗、氣勢磅礴的名山叫天平山,主峰海拔700米,蜿蜒巴儀間,縱橫數十里,山勢雄奇幽邃,險絕無比。自唐宋以後,在山的主峰修建了章懷寺。從此章懷寺便取代了天平山名而著稱於周圍各縣。

相傳李賢被貶後流放到窮鄉僻壤、不毛之地的的儀隴天平山,築茅庵草舍以棲身,餐野果山泉以果腹。但仍不荒廢學業,日夜苦讀群書。他有感於父皇崩逝,母后乖情,便作了流傳千古的《黃台瓜辭》。這首辭不久傳入京城長安,武則天得知後認為觸犯了她的威嚴,忌心遂起,乃派遣使者金吾將軍赴天平山,令李賢自盡。

武則天身故後,李賢被追封為章懷太子。宋代開始在李賢流落的巴中、儀隴界寓所修建廟宇,以表追念之情,廟宇即稱為「章懷寺」。元、明、清各代歷經興衰,如今看到斷壁殘垣的章懷寺古廟舊顏,系明代成化年間的建築。從前廟宇分作前殿、正殿、後殿、左右配殿,在章懷寺的主配殿中,除供奉釋迦牟尼、韋馱、四大天王、文昌、瘟祖諸神像外,還專門塑有則天皇太后和李賢太子泥身鎏金像,安放在國母殿內。

太子岩

距章懷寺200多米的山岩邊,有一尊光滑突起的大岩石。活像一朵神奇的巨型蘑菇從天而降,寄生在險峻陡峭的山岩上。相傳昔日李賢太子隻身居處山上,每當晨曦初露的時刻,他就起床盥洗,捧書來到石上,面對旭日誦吟詩文。頑石東側天生一道向內凹陷的懸崖,崖壁正中有一石洞,四周無路可入,僅飛鳥方能棲身其間,遠遠望去,猶如一方銀白色的大鏡屏,懸掛在章懷寺的山岩邊,人稱此岩為「太子岩」。

太子洞鑲嵌在太子岩壁之中,而太子岩又依附於章懷山之東側邊沿,洞與岩,岩與山,互相襯托。太子岩頂端的圓形大岩石,朝夕親吻着大自然的風霜雨雪,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頑石表面逐漸變成了灰黑色,石上草木不生,僅長着一些苔蘚植物。緊靠岩石外沿繞行一周,約莫180餘步,石頂正中有「普陀院」三字,字徑33厘米以上,橫行排列,周圍題詩不少,皆為遊人手跡,其中有一首七言詩句寫道:

巍巍太岩鎮九龍,粼粼波光映奇峰。攀登不畏跋涉苦,嵐景投入水晶宮。

這首短詩把太子岩的巍峨,九龍場的險要,章懷山峰的奇妙,合作水庫的碧波,描繪在一幅天然的畫屏上,牽動遊人要想去領略太子源的無限風光。在太子洞下20米的山岩旁,有一塊狹長的荒草坪,遺留着廟宇基痕。過去此地群眾為祭祀章懷太子李賢,修建了一座依山傍岩的太子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