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心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此條目需要編修,以確保文法、用詞、語氣、格式、標點等使用恰當。 (2019年9月19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9月9日) |
童心大 | |
---|---|
國籍 | 宋朝 |
別名 | 字本原,號梁仁 |
知名作品 |
|
童心大(1182-1259),字本原,號梁仁,義烏稠城西門人。邑儒楊忱中弟子,授竹山縣令,勸農興學,有惠政。擢安定知府,因平亂寇以身殉國。
幼年經歷
童必大幼時因家貧而失學。西門陳姓宗祠里有個塾師見他生得聰明伶俐,就免費收為弟子。他一邊給塾師做點雜活,一邊跟塾師學些文化。除了熟讀《詩經》之外,還聽塾師講了宗澤、岳飛率軍抗金的故事。受民族英雄事跡的薰陶,他從小就立下了救亡圖存的決心。
個人經歷
宋慶元六年(1200),童必大進入縣學為邑庠生。後隨楊忱中研習《十三經註疏》,頗知韜略。嘉定十五年(1222),得中進士,授職竹山(今湖北省西北部)縣令。
宋自靖康之難,金兵入侵,康王趙構南渡以來,廣大人民在戰亂中過着啼飢號寒、流離失所的悲慘生活。窮鄉僻壤的竹山縣曾經幾度遭受金兵劫掠,童必大到任所見滿目荒涼,所聞百姓叫苦連天。寶慶三年(1227),宋理宗頒詔各州、郡、縣長吏勸民從事農桑。童必大到任後立即告示城鄉:凡墾荒一畝,縣衙供給種子一斗,墾荒十畝,供種子一石外還另有獎勵。他同時還勸導農民栽桑養蠶,改良土壤。竹山縣在童必大的獎勵農桑政策鼓勵下,開墾荒地數萬畝。廣大民眾早出晚歸,精耕細作,收成頗豐,自此百姓都過上了衣可禦寒、食能飽腹的安居樂業生活。
竹山縣是渚河源頭,縣內河長近百里。秋冬時節河水乾涸,而一開春又淫雨綿綿泛濫成災,老百姓都說這是龍王作怪。因此竹山縣民每逢農曆七月半就舉辦龍王廟會。童必大身為縣令也入鄉隨俗,他在廟會時與各都圖坊隅保證磋商治理渚河方案。在童必大籌劃下,將河床分成數十段,按都隅分攤,實行以工代賑,興修水利。施工時先疏浚河道,再駁土砌砌,蓄水攔洪。分段建造滾水壩、蓄水閘等水利工程。這樣一來,渚河可以常年蓄水灌溉農田。當時江南災荒頻仍,民不聊生。朝廷數出豐儲倉米賑濟災民,而竹山縣卻連年豐收,沒有動過--粒庫糧。
童必大還利用文廟創辦縣學,招收貧家子弟入學讀書。在文廟前的"萬世師表"牌坊右側,經童必大倡議興建廠一座七層樓閣式的文峰塔,每層塔樓之內分別收藏經書典籍。文峰塔建成之時,童必大親自撰寫了《竹山文峰塔記)),說明此塔乃為文而建,與佛家的寶塔不同。佛家寶塔內藏佛經,而文峰塔內藏《四書》、《五經》。祭塔之日,觀者如潮,城鄉之間,眾門皆碑,皆稱童必大是竹山的真正父母官。
嘉熙元年(1237),因童必大任竹山縣令政績卓著,擢升為安定知府(府治高平,今寧夏固原縣,轄今甘肅、寧夏部分縣市)。到任之後,為了解民情,童必大輕裝簡從,迎着大漠寒風,踏着胡地飛雪,風塵僕僕巡視管轄之地,傾聽民聲,熟悉各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掌握各民族之間睦鄰友好及矛盾糾葛諸情。
蒙古滅金以後,就把南宋作為併吞的目標。端平元年(1234),蒙古兵分三路伐宋。安定府不是前線,雖不患外侮但患內擾。這裡漢族、苗族、回族、侗族雜居,各民族之間的鬥爭本來就很激烈。童必大到任不久就發生了一起苗民騷擾事件。童必大親率官兵剿捕,抓住了幾個首領,但不加殺戮,而是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回去說服苗民,苗民聚眾騷擾得以平息。
端平三年(1236),南安縣發生了侗族邊民騷擾事件。侗族人世居山巒,驍勇強悍,他們和苗族頭人聯合為亂。開慶元年(1259)九月,數千名侗、苗、回民在各族頭人率領下攻城略地,從涇川、鎮原集合後圍攻安定府。童必大時已77歲,還是親率府兵出城迎戰。部將勸說:"大人年邁,在後督陣吧,讓末將前去拼殺斗陣。"童必大說:"生死有命,統兵者當身先士卒。"說罷拍馬挺槍衝出府城。府兵隨後擁上與亂民格鬥拼殺。童必大老當益壯在馬上奮敵六人。正殺得你死我活難解難分之際,想不到戰馬被砍傷了後腳,戰馬一聲長嘶,後蹄騰空躍起,馬背上的童必大一個倒栽蔥摔了下來,被馬前的亂民乘勢一刀,砍斷頭頸,部將和府兵奮力衝殺,搶回童必大的屍體。時為開慶元年(1259)九月二十九日。
安定府披孝舉哀,用香樟木給童必大雕刻廠一個人頭與屍體一起人鹼。隨後護送靈柩凹原籍。
此時周密(1232-1298,南宋詞人)任義烏縣令,聞知童必大靈樞回籍,身穿喪服,率衙役到驛亭扶樞回到稠城西門,在城西童山踏勘選址安葬。
清雍正五年,童必大人祀縣忠孝義祠。
後人因其忠義,多有詩讚。商殲孫詩云:蒞言已著龔黃績,臨難還成張許仁。文章飾治只餘事,節義如公復幾人。
許復道詩云:承平脫仕亦何難,遇變誰當虎豹關。血戰孤城身死義,忠魂凜凜在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