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竭澤而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竭澤而漁, 漢語成語,讀音 jié zé ér yú,澤:池、湖。掏幹了水塘捉魚。比喻取之不留餘地,只圖眼前利益,不作長遠打算。由雍季提出竭澤而漁的想法。[1]

出處 

戰國·衛·呂不韋《呂氏春秋·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

示例】:

1.《淮南子·本經訓》:"焚林而田,竭澤而漁。"

2.《明史·文震孟傳》:"徐議浚財之源,毋徒竭澤而漁。"

相關詞語 

近義詞】:殺雞取卵不留餘地

反義詞】:從長計議

原文及譯文 

原文: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來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來年無獸。詐偽之道,雖今偷可,後將無復,非長術也。

譯文:使河流乾涸而捕魚,難道會沒有收穫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魚了;燒毀樹林來打獵,難道會沒有收穫嗎? 但第二年就沒有野獸了。用欺騙和作假的方法,即使如今有用,以後卻不會再有第二次了,這不是長久之計。

典故 

春秋時期,晉文公率軍在城濮楚國對峙,他問狐偃如何勝強大的楚軍。狐偃獻計用欺騙的辦法。他又問雍季如何處理,雍季說用欺騙的辦法只能是把池水弄乾捉魚,到第二年就沒魚捉了,打仗還是要靠實力。晉文公用狐偃的計策打敗了楚軍,但在論功行賞時雍季卻在狐偃之上。他說:"我們怎麼能認為一時之利要比百年大計重要呢?"

典故相關人物 

狐偃(約前715年~前629年),春秋時晉國的卿。亦稱子犯、舅犯、咎犯、臼犯、狐子、狐突之子,晉文公重耳之舅,故又稱舅氏。公子重耳(即晉文公)的舅父,亦稱舅犯(一作咎犯)。其父狐突,字伯行,為大戎狐氏(今山西交城卻波村人)。與晉同祖,是晉支族入主諸戎部落者.狐偃忙於大戎。其姊(或妹)狐姬嫁於太子詭諸(晉獻公)後,其父狐突"事晉為大夫",狐偃即隨其父至晉都曲沃(今山西聞喜)。公子重耳少年時期便受教於狐偃,趙衰等。這幾個人"實左右之,公子居則下之,動則 焉",成年以後仍是如此。後來楚成王贊他"廣而儉,文而有禮"顯然是狐趙等人耳濡目染的結果。獻公八年(前671年),遷都絳(今山西新絳,一說翼城),狐偃隨重耳至絳。獻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隰縣西北),夷吾居屈(今山西石樓),狐偃又隨重耳至蒲。獻公二十一年,驪姬誣諂申生有弒君殺父之意,申生自縊身亡。狐偃保重耳"備守蒲城",一年後出亡。有關狐偃這數十年的事跡,史載不詳。據考,獻公為太子時,重耳即己成人,狐偃寄人籬下,盡為父為師之勞,不會有大的作為,但對晉後期政局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文公染於舅犯,故霸諸侯,功名傳於後世。"評價中肯貼切。

啟示 

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與失永遠是一對矛盾。世上沒有絕對的得和失。所以明智的人考慮到了失,失時看到了得,在得失之間就能做出正確的選擇。

視頻 

經典成語故事 第22集 竭澤而漁

參考資料 

  1. 竭澤而漁 快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