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端 |
端(拼音:duān)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形聲字兼會意字,從立,端聲,端兼表意。本義一般認為是開始、開端,引申指人的品行端正,引申指以手平正托物,用作動詞。又指審視、細看,如端詳、端量。後來端也表示事物的頂端的意思,並進一步引申為事情的開頭。端又引申為項目、種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端
拼音; zhuān、duān
部首; 而
字碼; 8011
五筆; mdmj
倉頡; umbl
鄭碼; llgl
筆順; 252132522
字級; 三級(6837)
平水韻; 上平十四寒,下平一先
四角碼; 22227
總筆畫; 9
部外筆畫; 3
文字源流
"端"字的出現應該是比較晚的事情。字未見於甲骨文、金文,而始見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的睡虎地秦簡,寫作圖2,構形從立從端,當為小篆圖2本,均屬秦系文字。左部的"立"為人張臂跨立地上的樣子,作為形符,表示義與站立有關。"端",甲骨文作圖1。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認為甲骨文"端"周圍像水,水可養植物者。圖A像植物初茁漸生歧葉之狀。戴稼祥先生《金文大字典》說:"'圖B'上從為植物之顛,下從'圖C'為根,中一為地,故知端為端之本字。或訓本,或訓末,兼有兩端之義。"
由此可知,"端""端"為一組古今字。"端"為古字,而"端"為後起會意兼形聲字。"端"字出現後就漸漸地全部承擔起"端"字的原先職責,而"端"字在後來歲月中也就漸漸地淡出了"江湖"。所以,徐鍇《說文解字系傳》"端"字下就說:"題猶額也,端也,古發端之端直如此而已。"《玉篇·端部》說:"端,今為端。"段玉裁"端"字下注云:"古發端字作此,今則端行而岩廢,乃多用岩為專矣。"
先秦兩漢之前的文獻中,"端""端"二字還常常出現混用現象。如《周禮·考工記·磬氏》:"已下則摩其端。"唐陸德明《經典釋文》:"端,本或作端。"孫詒讓《周禮正義》雲:"端、端古今字。"又,《漢書·藝文志》"言感物造端"顏師古注:"端,古端字也。"段玉裁"端"字下注云:"端,用為發端、端緒字者假借也。"(今寫作"發端""端緒"之"端",字均本當作"端")。
"端"既為"端"字的後起今字,其本義就當與"端"相同,為"始""頭"等之義。又引申為有事物的一頭或一方面。如,《禮記·中庸》:"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又引申為有邊際,頭緒之義。如《莊子·秋水》:"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許慎《說文》以"直也"訓釋"端",是其遠引申義。這一意義較為抽象,不可能是其字的本義。
"端"字引申而有"正""直"之義,或許與古代的避諱有關。"端"之本義為"始"。農曆的一月叫"正月",也叫"端月"。《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二世二年)端月。"司馬《史記索隱》:"二世二年正月也。秦諱'正',故云端月也。"宋人孔平仲《孔氏談苑·端月》也說:"仁宗朝,王丑上言,請以正月為端月,為與上名音近也。"後也或沿用這一說法,謂"正月"為"端月"。如前蜀杜光庭《普康諸公主為皇帝修金籙齋詞》:"今以時當端月,節遇正陽。"不僅如此,進一步延伸,農曆的正月初一日或就叫"端日",如《歲華紀麗·元日》"八節之端"明胡震亨注云:"又雲端日,謂履端者也。"或許即因此,"端"字引申而有了"正""直"之義。在後世的構詞過程中, "端"字"正""直"之義則成為常見之義了。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立部】多官切(duān)
直也。從立端聲。
說文解字注
直也。用為發端、端緒字者,叚借也。
從立,端聲。多官切,十四部。
廣韻
多官切,平桓端 ‖端聲元3部(duān)
端,正也。直也。緒也。等也。亦姓,出《姓苑》。又漢複姓,孔子弟子端木賜也。多官切。十一。
康熙字典
【午集下】【立部】端·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9
古文:端
(duān)《廣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多官切。音偳。《說文》:直也,正也。《禮·曲禮》:振書端書於君前。注:端,正也。《玉藻》:目容端。《前漢·賈誼傳》:選天下之端士,孝悌博聞,有道術者,以衛翼之。
又《篇海》:萌也,始也,首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心,五行之端也。《公羊傳·隱元年》注:上系天端。疏:天端,即春也。春秋說雲:以元之深,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者之政也。《左傳·文元年》:先王之正,時也,履端於始。疏:履,步也,謂推步歷之初始,以為術歷之端首。《孟子》: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注:端者,首也。人皆有仁義禮智之首,可引用之。
又《廣韻》:緒也,等也。揚子《方言》:緒,南楚或曰端。
又《增韻》:審也。《戰國策》:郤疵對智伯曰:韓魏之君,視疵端而趨疾。
又專也。《戰國策》:敢端其願。注:端,猶專也。
又布帛曰端。《禮記》疏:束帛,十端也。丈八尺為端。《小爾雅》:倍丈謂之端,倍端謂之兩,倍兩謂之疋。
又《周禮·春官》:其齊服有玄端,素端。鄭司農注:衣有襦裳者為端。《穀梁傳·僖三年》: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諸侯。注:端,玄端之服。疏:其色玄,而制正幅無殺,故謂之玄端。
又地名。《山海經》:號山,端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又國在流沙中者,墩端璽㬇。《史記·趙世家》:與韓魏分晉,封晉君以端氏。注:端氏,澤州縣也。《前漢·地理志》:蒼梧郡有端溪。
又姓。孔子弟子端木賜。
又宮門名。《後漢·黃瓊傳》:舉吏,先試之於公府,又覆之於端門。注:端門,太微宮南門也。
又獸名。《後漢·鮮卑傳》:禽獸異於中國者,野馬,原羊,角端牛,以角為弓,俗謂之角端弓。
(chuǎn)又《正韻》尺兗切。與喘同。《荀子·勸學篇》:端而言。注:端,讀為喘。喘,微言也。
(miǎn)又《韻會小補》美辨切。同冕。大夫以上冠也。《禮·玉藻》:諸侯玄端以祭,天子玄端以朝,日於東門之外。注:端,皆音冕。
又《韻補》葉都元切。陸機《文賦》:罄澄心以凝思,眇眾慮而為言。籠天地於形內,挫萬物於筆端。
又葉多汪切。楊戲《贊秦子敕》:正方受遣,豫聞後綱。不陳不僉,造此異端。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規範】①"立"的末筆橫改提。②"山"3畫,㇗(豎折)一筆寫成。
【寫法】➊"立"窄"端"寬,頂部"立"低,底部"端"低。❷"立",第三、四筆點與撇分別從橫中線上下起筆。❸"端","山"窄"而"寬;"山"㇗(豎折)的豎段在豎中線;"而",橫筆在橫中線,寬與"山"相當;㇆(橫折鈎)的豎鈎段較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