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端午節插艾葉起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端午節插艾

來自網絡的圖片

端午節插艾葉起源馬上就要到端午節了,又到了吃粽子的時候,但其實端午節除了吃粽子還有許多其他的習俗,比如有插艾葉、掛菖蒲、佩香囊、洗藥浴、飲藥酒等習俗。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講講關於端午節為什麼要插艾葉和端午節插艾葉起源。[1]

因端午節前後正值初夏季節,天氣逐漸炎熱,雨水也漸漸增多,蚊蟲滋生,細菌和病毒繁殖快,易誘發瘟疫疾病傳播,因此古人認為端午應清淨自然、辟邪祛災。艾葉、菖蒲、雄黃等能夠避毒邪防瘟疫的中藥因其藥用功效,深受人們重視和使用。

南朝《荊楚歲時記》中記載:「五月五日,競采雜藥,可治百病。」俗謠曰:「端午節前都是草,到了端午便成藥。」采百草逛藥市等習俗也就隨着端午平安吉祥的傳統節日文化而代代傳承下來。

在端午習俗常見的藥草中,大家最熟悉也最常用的即是艾葉,自古以來,艾是老百姓心目中一種能「招百福,驅百邪」的神草,被譽為草中「鑽石」。今天,我們就一起先來聊一聊艾這株神草。

艾葉「辟邪防疫」的緣起

古代對艾葉「辟邪」的認識是經歷漫長的社會實踐而積累的。開始艾絨只是作為一種取火材料,在保管火種及在火種遷徙過程中被大量的採用。

當各種烈性傳染病發生時,往往村子或部落的人大部分都死亡了,而負責掌管火種的一家人,以及在這家人附近住的人卻能安然無恙。經反覆觀察,終於發現了不同之處,原來這家人土屋的牆上掛滿了艾葉。

又經過無數次反覆實踐,才最終確認了懸掛艾葉是可以免受「妖魔鬼怪邪氣」(瘟疫)侵害的。有了「艾葉辟邪」的認識,各地的人慢慢也有了在春夏之交時節採摘艾葉懸掛於自家房屋牆上或門窗之上防治瘟疫的做法,到後來也就逐漸形成了在端午節「懸艾人、戴艾虎、食艾糕、飲艾酒、熏艾煙、洗艾澡」的多種用艾習俗了。

艾葉的來源及其食藥價值

艾又稱艾草,為菊科蒿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於我國大部分地區,主產於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山東、河北等省。其中以河南的「湯陰北艾」「南陽艾」、河北祁艾和湖北「蘄艾」質優而聞名。艾葉為植物艾的乾燥葉,中醫認為其性辛、溫,味苦,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止血、散寒止痛的功效,主要治療吐血、衄血、崩漏、月經過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經寒不調、宮冷不孕等疾病,外用可以祛濕止癢。

艾葉除入藥外,還可以製作成健康養生的美食。以鮮艾草和糯米粉為原料製成的青團就曾經出現在《舌尖上的中國》里。青團,又叫艾粑粑、艾糍粑,其色如碧玉,入口糯韌綿軟,清香甜美,令人回味無窮。它不只是清明時節一道非常具有儀式感的時令美食,也因艾草祛除寒濕和糯米補中益氣的作用而具有其獨特的營養價值。

艾灸的應用

梁代陶弘景在《名醫別錄》中記載:「艾,味苦微溫,主灸百病」。

艾葉很早就被用於灸法中,艾灸作為傳統醫學中古老且有效的醫療方法深受大眾的喜愛。

艾葉目前主要也是作為加工艾絨的材料用來灸療。採摘好艾葉後把它搗碎,去掉渣子,把絨汲取出來變成了艾絨,再把艾絨經過一定的加工,用紙包起來就變成艾柱,或者艾條,再用艾條來艾灸。

艾灸選用的艾葉,一般要存放到三年以上才能用,而且艾葉用來灸療,愈陳愈好,陳艾絨燃燒的時候才充分、均勻。所以孟子說:「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民諺也有「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的說法。

灸療時的熱和芳香性氣味是艾葉發揮藥效的關鍵。現代研究表明,艾葉的主要活性物質為揮發性成分即揮髮油,包括烯烴類、醇類、烷烴類、醛類、酯類和酮類等。其中,桉油精是艾葉的主要揮髮油成分之一,也是2020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評價艾葉品質的重要指標之一。[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