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端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端島
圖片來自opentour

端島(はしま)是一個位在日本西部九州長崎縣海域的半人工島嶼,因外形酷似軍艦而有「軍艦島」(ぐんかんじま)的別名。端島原本是西彼杵郡高島町 (長崎県)的一部份,但目前該町已併入長崎市,因此端島現在由長崎市管轄。

端島原本只是一處淺灘,但自明治時代開始因在這裡發現煤礦而進行多次填海,面積大幅擴大。自明治至昭和時代,端島因開採海底煤礦而導致島上人口激增,在1960年代初期時一度超過5,000人,人口密度甚至達到東京23區的九倍。端島也因煤礦而繁榮一時,興建有日本最初的鋼筋混凝土公寓。然而1974年煤礦關閉導致島上住民離開之後,端島變為無人島。2015年,包括端島在內的部分歷史遺跡以明治工業革命遺蹟:鋼鐵、造船和煤礦的名義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現在端島因其保存狀態良好的廢墟景觀而吸引了眾多遊客,是長崎市著名的觀光景點,民眾可以在導遊引導下參觀端島的部分地區。

地理

端島位於長崎港西南海上約17.5公里處;舊高島町的中心、同為高島炭鉱中心的高島 (長崎県長崎市)西南2.5公里。端島和高島之間有名為中之島 (長崎縣)的小型無人島,在該地亦曾建有煤礦,但數年之後就被關閉,此後作為端島居民的公園及火葬場、墓地使用。端島西南亦有名為「三瀨」的岩礁,同樣是海底煤礦的開採區域。

端島最初是南北長約320米,東西長約120米的淺灘。自1897年開始至1931年,該淺灘和附近的岩礁、沙洲在經過六次填海之後面積擴大了約3倍。端島南北長約480米,東西寬約160米,形狀南北狹長,海岸線多直線,島嶼全體被護岸堤防包圍,面積約6.3公頃,海岸線全長約1.2公里。填海之前即存在的岩山南北縱貫端島中部,其西側和北側及山頂是住宅及生活設施,東側和南側是煤礦相關設施。

端島年均氣溫約15至16℃,年均降水量約2,000毫米。端島冬季降水較多,夏季多東南風和南風,冬季多西北風和北風。

如同1949年以端島為舞台的電影「無綠之島」這一標題,端島少有植物。島上居民自日本本土將砂土搬運到屋頂,設置屋頂庭園。種植有仙人掌觀葉植物的家庭也不在少數。端島小學也曾分發易於栽培的松葉菊,展開在島內普及草花的運動。鮮花在端島的主婦中也頗有人氣。但在煤礦關閉後的調查中,調查隊發現了多種植物,其中以鬼苧麻、濱海前胡甜根子草最多。

歷史

端島煤礦的歷史可以大致分為初期採礦期(1810年-1889年)、納屋制度期(1890年-1914年)、產業報國期(1914年-1945年)、復興及現代化期(1945年-1964年)、衰退關閉期(1964年-1974年)、廢墟熱潮和產業遺產期(1974年-)六個時期。

初期採礦期(1810年-1889年)

「端島」這一名稱自何時開始使用仍不得而知,但在《正保國絵図》中已有「はしの島」(端之島)、《元祿國繪圖》中已有「端島」的記載。《天保國繪圖》中也有「端島」的記載。

一說認為端島發現煤炭是在約1810年時的事情。但據《佐嘉領寄到來之細書答覚》記載,1760年時,佐賀藩深堀領地蚊燒村(舊三和町,現長崎市)和幕府領地野母村、高濱村(舊野母崎町,現長崎市)就端島、中之島、下二子島(之後因填海而成為高島的一部分)、三瀨等島嶼的領有權展開紛爭。兩者均稱自己的村莊曾在這些島嶼進行挖掘葛根、割草、燒草、採礦等活動。特別是後者聲稱野母村的鍛冶屋勘兵衛在四十多年之前就發現了煤炭並進行挖掘,在長崎的稻佐出。另外當時幕府將該島稱為「初島」,佐賀藩將該島稱為「端島」。

如上記載,端島發現煤礦的確切日期不明。但直到江戶時代結束時,這一地區的煤礦開採都只不過是漁民在捕魚時順便進行極小規模的露天煤礦開採。1869年,長崎的業者曾著手採煤,但僅一年就歇業。之後也有3家公司曾進行煤礦開採,但因遭到大風而被迫歇業。1886年時,端島完成了36米長的豎坑,即為第一豎坑。

納屋制度期(1890年-1914年)

1890年,端島煤礦的所有者鍋島孫太郎以10萬日元的價格將端島出售給三菱公司,此後端島在超過100年的時間裡都是三菱的私有土地。三菱在收購端島後開鑿了第二豎坑和第三豎坑,端島煤礦的產量也超過了高島煤礦。1891年,三菱使用公司船隻「夕顏丸」開通了端島和九州之間的航線,並設蒸餾水機以開始提供飲用水。1893年,三菱在端島創建了自公司的私立小學。端島在基本居住環境日益改善的同時,還在1897年至1931年期間分階段對附近海域進行填海。1890年代時,高島煤礦的納屋制度已成為社會問題。而端島煤礦也曾使用同樣制度。端島也和高島煤礦一樣多次發生勞資紛爭。端島的納屋制度廢除時間比高島更晚,此後所有勞動者都由三菱直接管理。

產業報國期(1914年-1945年)

20世紀初期,三菱在廢除納屋制度以實現直接管理礦工的同時,還開始興建鋼筋混凝土公寓。1916年,日本首個鋼筋混凝土製的集體住宅「30號樓」於端島竣工。在這一年時,大阪朝日新聞已形容端島外觀「會和軍艦混淆」。長崎日日新聞|長崎日日新聞}}也在1921年因端島外觀酷似建造中的日本海軍土佐號軍艦而將其稱為「軍艦島」。 可見自大正時期開始,端島已被俗稱為「軍艦島」。但這時端島上的鋼筋混凝土製的高層公寓仍然較少(僅30號樓和日薪社宅),大部分都是木造的平房或兩層小樓。

端島煤礦生產優質的強粘礦,和鄰接的高島炭鉱都是在日本近代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的煤礦之一。因此上層勞動者的各類福利也較為優渥。1937年時,島上的教育、醫療保險、商業娛樂等各類設施已達相當水準。但另一方面,採礦的工作量相當巨大,每日勞動時間達12小時且只有一次倒班。煤礦的工作被形容是「入礦時和出礦時都是披星戴月,從不見陽光」。由於二戰爆發後於1941年開始的「產業報國戰士運動」的結果,端島的煤炭產量在最鼎盛時的1941年達到約41萬噸,也是端島的最高年產量紀錄。1943年時,第二豎坑的日產量曾達2,062噸。

1939年開始,三菱開始大量使用朝鮮勞動者在端島採礦,勞動量最大的礦工幾乎都被朝鮮人替代。1943年,三菱開始強制中國人俘虜從事勞動。朝鮮勞動者被收容在納屋中,中國人俘虜則被收容在端島南部的狹小地區[1][2]。二戰之後,曾在高島、端島、崎戸町三礦工作的中國人勞工和其遺族對日本政府、長崎縣、三菱礦業、三菱重工發起要求賠償的訴訟。長崎地方裁判所於2007年3月27日因賠償要求已過請求權期限(20年)為由拒絕審理,但承認有強制遷徙、強制勞動的違法行為。原告方不服判決,向福岡高等法院提起上訴。審判長牧弘二於2008年2月向原被告雙方口頭提出和解建議,原告方和被告企業均表現出和解意向,但由於日本政府拒絕,和解努力宣告失敗。

1945年6月11日,美軍尖額帶魚號潛艇用魚雷擊沉了停泊在端島的煤炭搬運船「白壽丸」。有傳言稱「美軍將端島誤認為是真正的軍艦而用魚雷擊沉」。1945年,高島二子發電廠遭到空襲,端島煤礦第2豎坑被水淹沒。

復興及現代化期(1945年-1964年)

二戰結束後,由於朝鮮人、中國人回國和勞動者的離開,端島的人口一度銳減。然而因戰後復興資金的提供和復員軍人回到日本,1948年之後,端島人口急劇增加。1946年,當地工人創建工會並促成提薪,更加速人口流入,但同時也導致住宅不足問題日益嚴峻。因勞動法的修改使得工人的勞動時間受到限制,端島雖然人口增加,但煤炭產量卻未能超過二戰時水準。在工資上升的同時,煤礦的開工率卻反而下降,使得工人的休閒時間增加。1957年海底水道的開通使得端島的居民得以開始使用淡水洗澡,生活環境大幅改善[3]。但另一方面,住宅問題仍然是勞資紛爭的禁區。公司職員可以居住在上層較大的房間,而一般的礦工則被分配島中層較小的房間,外部工人只能居住在低層極狹小的房間。

端島在1960年時達到人口峰值(5,267人),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83,600人,高踞世界之冠,是東京23區的9倍以上。島上除了煤礦設施和住宅之外,還設有中小學校、店鋪(除了常設店鋪之外,也有眾多島外商人來到端島銷售商品)、醫院(有外科及分娩設施)、寺院「泉福寺」、電影院「昭和館」、理髪店、美容院、小鋼珠店、麻將店、小吃店「白水苑」等設施,島上擁有幾乎完整的都市機能。但端島內沒有火葬廠、墓地、較大的公園,這些設施位於端島和高島之間的中之島。

煤礦衰退關閉期(1964年-1974年)

1960年之後,隨著日本主要能源從煤炭變為石油,端島開始衰退。特別是1964年的九片治層坑道因自然起火給端島帶來打擊,人口急速減少。1965年三瀨地區新礦的開發使得端島煤礦一度復興。端島在這時期雖然人口減少,但卻因機械化使產量恢復至接近二戰時的水準。加上這一時期三菱公司利用空出的房間將兩戶改為一戶,令端島的住宅情況大幅改善,居民的生活水準得到提高。這時端島透過通過較高的工資彌補福利設施不足,且各類生活需求均可在狹小空間內完成,被評為是「生活最低限需求完全充足時期」。

然而1970年代之後,由於能源政策轉變,端島在仍有數百萬噸煤炭未被開採的狀況下於1974年1月15日關閉煤礦<。在礦山關閉時,端島人口已減少到只有約2,000人。這些人在同年4月20日亦全部離島,此後端島無人居住。但直到同年年底,仍有一些人因煤礦相關設施的解體作業而在端島工作。

廢墟熱潮和產業遺產期(1974年-)

在煤礦關閉之前,西山夘三、片寄俊秀等人曾調查了端島的住宅情況。但因端島全島是三菱公司所有的土地,因此三菱對外部人員嚴加監視,西山研究室的調查也因此頗受限制。另外,島上居民還不願透露有關戰爭時期黑暗部分的內容。長崎造船大學教授片寄俊秀曾代替京都大學的西山夘三在1970年5月至1974年閉礦為止詳細調查端島的生活。他不僅調查端島的富裕生活這一光明面,亦調查戰時的奴隸勞動、中國人及朝鮮人的強制勞動等黑暗面,並通過論文《軍艦島的生活環境》總結調查成果。但卻遭到島上居民「不希望暴露更多黑暗時代細節」的壓力,研究被迫中斷。

2000年代之後,端島作為近代化遺產和大正至昭和時代的集體住宅遺跡而受人矚目,且因廢墟熱潮而多次成為話題。但在無人居住役後,島上建築開始崩塌。端島的所有者三菱綜合材料在2001年將端島無償讓渡給高島町。2005年,隨著高島町被併入長崎市,端島的所有權也被長崎市繼承。由於島內眾多廢墟建築有危險,端島長期禁止一般民眾進入。2005年,長崎市曾特別允許媒體人士登陸端島。

因島內的安全問題部分得到解決,2008年,長崎市決定開放民眾參觀端島南部的部分地區。由2009年4月22日開始,端島正式開放給遊客參觀對外開放區域。2011年6月時,參觀端島的觀光客人數已達16.5萬人。在解禁5年之後,至2014年,參觀端島的觀光客人數已超過50萬人。

2008年,端島作為「明治工業革命遺蹟:鋼鐵、造船和煤礦」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暫定名單。但韓國政府強烈反對端島成為世界遺產,端島成為世界遺產一事成為日韓的外交問題。

在長崎市政府的協助下,Google在2013年6月28日公開了包括禁止進入地區和房屋內部在內的端島全島的Google街景

長崎大學基礎設施長壽化中心在2009年開始記錄並保存管理端島的3D數據。2014年開始,該中心受長崎市委託,開始利用3D鐳射掃描儀、全方位相機、無人航空載具、水中聲納等設備記錄全島的3D資料。

參考文獻

  1. 端島炭鉱「軍艦島」の生活. 井上博登. [2017-07-12] (日語). 
  2. ヘテロトピアとしての端島/軍艦島–「負の記憶」をめぐる言説の配置をてがかりに– (PDF). 葉柳和則. [2017-07-1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2-22) (日語). 
  3. 端島の生活① ~生活用水~. 長崎市. [2017-07-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20) (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