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竹葉椒根,中藥名。為芸香科植物竹葉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的根皮或根。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台灣等地。具有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風濕痹痛,胃脘冷痛,泄瀉,痢疾,感冒頭痛,牙痛,跌打損傷,痛經,刀傷出血,頑癬,毒蛇咬傷。[1][2][3]

中文學名 竹葉椒根 芸香科
別稱 散血飛、見血飛、野花椒根、竹葉總管根 花椒屬
植物界 竹葉椒
被子植物門 分布區域 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台灣等地
雙子葉植物綱 採集時間 全年
芸香目 毒性 小毒

目錄

入藥部位

根皮或根。

竹葉椒根

性味

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

歸肺經。

功效

祛風散寒,溫中理氣,活血止痛。[4][5]

主治

用於風濕痹痛,胃脘冷痛,泄瀉,痢疾,感冒頭痛,牙痛,跌打損傷,痛經,刀傷出血,頑癬,毒蛇咬傷。[6][7][8]

相關配伍

  1. 治風濕痛:散血飛根皮透骨香各15g,黑風藤大血藤各9g。泡酒500g。每日服3次,每次30g。(《貴州民間藥物》)
  2. 治胃痛:竹葉椒根15-30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3. 治反胃:(竹葉椒)根皮塞入豬肚內,燉熟,連服2-3次。(《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4. 治感冒頭痛:竹葉椒根9-15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鮮品60-90g;研末,3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含漱;或浸酒搽;或研末調敷;或鮮品搗敷。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炮製

採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洗淨,根皮鮮用或連根切片曬乾備用。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

形態特徵

竹葉椒又名:土花椒。高3-5米的落葉小喬木;莖枝多銳刺,刺基部寬而扁,紅褐色,小枝上的刺勁直,水平抽出,小葉背面中脈上常有小刺,僅葉背基部中脈兩側有叢狀柔毛,或嫩枝梢及花序軸均被褐銹色短柔毛。葉有小葉3-9、稀11片,翼葉明顯,稀僅有痕跡;小葉對生,通常披針形,長3-12厘米,寬1-3厘米,兩端尖,有時基部寬楔形,干後葉緣略向背卷,葉面稍粗皺;或為橢圓形,長4-9厘米,寬2-4.5厘米,頂端中央一片最大,基部一對最小;有時為卵形,葉緣有甚小且疏離的裂齒,或近於全緣,僅在齒縫處或沿小葉邊緣有油點;小葉柄甚短或無柄。花序近腋生或同時生於側枝之頂,長2-5厘米,有花約30朵以內;花被片6-8片,形狀與大小几相同,長約1.5毫米;雄花雄蕊5-6枚,藥隔頂端有1干後變褐黑色油點;不育雌蕊墊狀凸起,頂端2-3淺裂;雌花有心皮3-2個,背部近頂側各有1油點,花柱斜向背彎,不育雄蕊短線狀。果紫紅色,有微凸起少數油點,單個分果瓣徑4-5毫米;種子徑3-4毫米,褐黑色。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灌叢中及路旁。分布於華東、中南、西南及陝西甘肅台灣等地。

鑑別

藥材性狀

根圓柱形,長短不一,直徑0.5-2.6cm,暗灰色至灰黃色,有較密的淺縱溝。質堅硬,折斷面纖維性,橫斷面栓皮灰黃色,皮部淡棕色,木部黃白色。味苦,麻舌。

飲片性狀

為圓形或圓形厚片。表面淡黃色。周邊暗紅色,稍粗糙。

藥理作用

  1.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提高腹腔巨噬細胞吞噬率及吞噬指數,亦有顯著提高小鼠外周血E-花環形成率的作用,對血清溶血素無影響。
  2. 無抗菌作用。
  3. 其他作用。對心臟有興奮作用,可使心肌張力增加,分鐘輸出量增多,對血管有明軒的收縮作用,對子宮平滑肌有強大的收縮作用。

現代應用

  1. 治療急性闌尾炎。
  2. 用於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胃炎[註 1]等。

相關論述

  1. 江西草藥》:「解蛇毒。治毒蛇咬傷。陰囊濕疹,泄瀉。」
  2. 浙江藥用植物志》:「治痢疾和急性胃腸炎[註 2]。」

附註

竹葉椒果實、葉也入藥。果實具有溫中燥濕,散寒止痛,驅蟲止癢的功效;葉具有理氣止痛,活血消腫,解毒止癢之功效。

注釋

  1. 「胃炎」:胃炎(gastritis)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炎症,為最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按臨床發病的緩急,一般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胃炎兩大類型;按病因不同可分為幽門螺桿菌相關性胃炎、應激性胃炎、自身免疫性胃炎等。不同病因引起的胃炎其病理改變亦不同,通常包括三個過程即上皮損傷、黏膜炎症反應和上皮再生。急性胃炎根據其病理改變又可分為單純性、糜爛出血性、腐蝕性、化膿性胃炎等,慢性胃炎根據其病理改變可分為非萎縮性、萎縮性和特殊類型胃炎三大類。各型胃炎的診斷和鑑別診斷主要依據胃鏡檢查。
  2. 「急性胃腸炎」:急性胃腸炎是胃腸黏膜的急性炎症,臨床表現主要為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本病常見於夏秋季,其發生多由於飲食不當,暴飲暴食;或食入生冷腐餿、穢濁不潔的食品。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