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山隆恩圳隧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竹山隆恩圳隧渠

圖片來自ettoday

竹山隆恩圳隧渠,為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所建立的水利工程設施,位於臺灣南投縣竹山鎮富州里,現列為南投縣縣定古蹟

歷史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巡台御史李宜青來到台灣巡視竹山地區時,因見當地農民缺水耕作而生活困難,遂捐款銀百兩招募田佃建置水圳(即竹山隆恩圳),引用濁水溪溪水灌溉竹山社寮等四個村莊之農地,以利當地農民耕作生活。

嘉慶年間,竹山隆恩圳遭洪水沖毀,於嘉慶十九年(1814年),由張天球、陳佛照、陳同升、曾石等合資重建該圳,於象鼻山開鑿二十多處與該圳相通的「水窗」以分散大水水勢,並引水入八百餘公尺的穿山圳道,灌溉社寮四里(山崇、社寮、中央、富州)四百多公頃的農田。[1]

日治時期昭和三年(1928年),為使竹山社寮地區農倉豐富,便延長竹山隆恩圳並興建吊橋,並於該圳渠道出口處刻有「第一號隧道」、「昭和三年」等字樣。

民國七十八年(1989年),為雲林六輕供水使用,於隆恩圳隧渠旁的濁水溪處開始興建集集攔河堰,開水道管制用水,導致該圳沒入水庫之中,其功能亦被攔河堰所取代。[2]

民國九十年(2001年),社寮文教基金會提出「未遭破壞部份之隆恩圳爭取保留案」,獲時任竹山鎮長許文欽的重視,經竹山鎮公所、代表會及社寮文教基金會等人到現場實地勘查,相關單位代表皆對古圳道內之自然景觀為之讚嘆,遂要求施工單位變更工程以爭取保留該古隧渠。經搶救,原大約1公里長的古隧渠,現保存172公尺,成為有尾無頭、無法實施灌溉的「隆恩圳」。

民國九十五年(2006年),正式登錄並公告,該圳隧渠遺址為南投縣定古蹟,稱「竹山隆恩圳隧渠」。

特色

該圳隧渠全長約1公里,進水口與出水口水位高低差僅有84公分,於200多年前缺乏精密儀器的時代實屬不易。該圳穿越山壁而過,解決大水直接沖擊的危險,此外亦設計二十多處與該圳相通的「水窗」(又稱「橫坑」)不僅大水來時有分散水勢的作用,枯水期又可依溪水流向攔截入圳,設計甚為巧妙。目前僅存其中的172公尺。

在地民眾曾欲帶領相關人員一同入竹山隆恩圳隧渠內參觀,但因臨時有事耽誤,相關人員先行入隧內參觀並提早離開現場,該民眾隨後才進入隧道內參觀,當他正在回程至洞口時,當下卻傳來40分鐘前前次人員們於隧道內的對話(「這通到哪裡」、「通到濁水溪那邊去」、「這條隧道幾公尺」),其對話內容事後確認為前次入隧道的人員對話無誤。該隧道竟能保留民眾對話長達40分鐘,當地人聞之稱奇,因而成為居民們茶餘飯後的話題之一,事後民眾諮詢專家,確認為「回音」之物理現象。[3]

參考文獻

  1. 社區老故事---縣定古蹟「竹山隆恩圳隧渠」保留記實, 文化部台灣社區通 (Chinese (Taiwan)) 
  2. 竹山隆恩圳隧渠, 國家文化資訊網, 2006-07-11 (Chinese (Taiwan)) 
  3. 陳俊宏. 南投竹山「隆恩圳隧渠」 保留40分鐘前對話:這通到哪. ETtoday新聞雲. 2015-01-26 (Chinese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