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橙斑弄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竹橙斑弄蝶 (Telicota bambusae horisha) [1]

俗名 : 埔里紅弄蝶 [2]

科名 : 弄蝶科

界名 : 動物界

門名 : 節肢動物門

綱名 : 昆蟲綱/保育等級

目名 : 鱗翅目

型態特徵

雄蟲翅脈呈褐色,前翅表中室附近有帶狀性標,後翅後緣有細小橙色線,雌蟲橙色斑較小。[3]

雌雄差異

雄蝶前後翅背面,橙黃色斑紋較發達,前翅背面並具有灰色眉形性標

生長過程

卵期——卵為底部稍微扁平之圓球形,表面有明顯縱脊,呈白色,直徑約為 1.3-1.4 mm。各類卵寄生蜂、蜱等節肢動物為其天敵。卵期約為5-6天左右。

幼蟲期

終齡幼蟲體呈長圓筒狀,體長約為42-48 mm,前胸節與頭部連線處縮隘形成一頸狀部位,頭部黃色,表面密布稀疏白色短毛,中央有四枚大而明顯之黑色圓斑,複眼附近亦有黑斑。軀體底色為黑色,各體節中央背線有一長橢圓形黃斑,黃斑兩側有白色橢圓斑,體側有一寬而明顯之黃色寬頻紋,氣門附近有黑色長斑,體側氣門為黑色。天敵有寄生蜂、寄生蠅、小繭蜂、椿象、蜥蜴及鳥類等。幼蟲成長約需 30-50 天以上,視溫度而定。幼蟲吐絲黏合葉片造一蟲巢,攝食時外出取食附近或其它葉片,平時則藏匿於巢中,躲避各種捕食性天敵。

蛹期

蛹體長度約為 23-27 mm,外觀接近短棒狀,頭部前端有一短小指狀突起,腹節肥短,軀體後半部逐漸變細,中胸背方前端及翅基部位有小型錐狀突起。蛹體表面密布白色粉末狀蠟質,中胸前方之錐狀突起呈黑色,足部、翅芽及腹節兩側皆有黑色斑紋,氣門黑色。蛹寄生蜂、胡蜂、姬蜂及各種真菌等為其天敵。蛹期約為 20-30 天,視溫度而定。老熟幼蟲化蛹於蟲巢中,藉以躲避天敵。

成蟲期

成蟲前翅外觀三角形,翅形稍微橫長,後翅為水滴形,後翅肛角部位有不明顯突起。成蟲翅表底色為稍帶金屬光澤之褐綠色,翅基部位色澤稍淡,後翅肛角部位有色澤鮮明之橙色緣毛,後翅翅基部位有細長鱗毛。本種為中型蝶種,展翅約為 45-50 mm。後翅肛角橙色緣毛非常明顯,外觀與大綠弄蝶難以區辨。有蜘蛛、螳螂、青蛙、蜻蜓、鳥類及蜥蜴等捕食性天敵。成蟲壽命約為 2-3 個月,飛行迅速,天敵捕捉不易。夏季較易見到成蟲活動。成蟲喜吸食花蜜,可於中海拔山區見到成蟲吸食多種小型野花花蜜。

參考文獻

徐堉峰。2057。台灣蝶圖鑑。台灣省立鳳凰谷鳥園。台大空間生態研究室。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