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灣大義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竹灣大義宮
圖片來自mimihan

竹灣大義宮,亦作竹篙灣大義宮(Tik-ko-uân Tuā-gī King),古稱納宮四合宮三合宮大義宮碑文與當地媒體悉載「四合宮」,唯《臺灣地名辭書(卷六)澎湖縣》另作「三合宮」,臺灣澎湖縣西嶼鄉廟宇,竹灣村地方公廟,主祀南天文衡聖帝關公,開基溫府王爺天上聖母(媽祖)[1],法師流派為「普庵派」。

全臺灣唯一合法飼養海龜的廟宇。

沿革介紹

大義宮歷史最初追溯四百年前(明朝末年),當時廟宇興建在西嶼鄉東北臨港處,此處因內灣海水平靜,港灣東北有丘陵做屏障,且竹林叢生、生機盎然,來自福建金門的先民稱作「竹篙灣」(Tik-ko-uan,竹灣村舊名),並長久定居。約莫於同治元年(1862年)與鄰近村落合蓋廟宇,時稱「納宮」,即大義宮之前身,併做鄰近橫礁合界小門共計四處聚落的公廟,故又稱「四合宮」。

後因橫礁、合界、小門三地各自發展蓬勃,三處居民有感來往竹篙灣路途遙遠、甚為不便,便陸續於自家村落起建宮廟,竹篙灣公廟也藉機自行獨立,在日治時期明治42年(1909年)遷建今址,當時主祀神明為溫府王爺。大正11年(1922年)擴建廟宇,增祀文衡聖帝關公,信眾仰慕關公一生行跡高義,奉為主神,改稱「大義宮」,沿用迄今。

在遷建之前的明治37年(即光緒28年、公元1902年),大義宮開辦鸞堂「得善堂」,農曆初三、十六、廿九扶乩濟民、為蒼生解惑,迄今已有一百二十餘年歷史,並於一九Ο九年已酉年,請旨著造「省悟新篇」濟世勸善,歷經百餘年後,於民國一Ο八年,再著造「省悟覺迷金篇」。

民國62年(1973年)竹灣大義宮重建廟身,籌資新台幣1600萬元,民國72年(1983年)竣工。此次翻修規模宏大,不僅在大義宮前雕作關公坐騎赤兔馬及其馬伕巨像,並在門口左右兩側豎立關平周倉的雕像,外觀巍然闕偉,以期吸引旅人目光,前往大義宮朝聖。民國75年(1986年),廟方斥資180萬興建蓮花洞,洞內佈滿珊瑚蓮花等奇石、鯨魚骨的裝飾,並於殿內地下室飼養綠蠵龜赤蠵龜玳瑁等野生動物,順利成為萬眾矚目的觀光景點,不料卻於近年引起動保團體「虐待動物」的批評。

海龜爭議

竹灣大義宮在民國78年(1989年)頒布「野生動物保育法」之前的民國68年(1976年)間便有飼養野生海龜的說法[2],原本係養在戶外的半月池內[3],當民國75年(1986年)大義宮大舉翻修時[4],才將海龜移往地下室的水池,當時飼有5隻綠蠵龜、1隻赤蠵龜、3隻玳瑁,共計9隻海龜,陸陸續續生病死亡替換,至少有18隻海龜的飼養紀錄;綜觀自民國86年(1997年)統計紀錄,對於壽命平均達百年的海龜而言,大義宮海龜平均每三年死一隻,並不尋常。在動保法已頒布之後的民國86年(1997年),也曾發生過大義宮負責人違法購龜,後被民眾舉報,移送法辦之情事。

參考文獻

  1. 大義宮. 澎湖國家風景區. [2019-06-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7) (Chinese (Taiwan)). 
  2. 姚, 崇仁. 〈澎湖大義宮養海龜 狹窄環境引發反彈〉. 台灣動物新聞網. 2018-06-29 [2019-06-11] (Chinese (Taiwan)). 
  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3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4.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