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竹織葉野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竹織葉野螟 學名: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 類屬:鱗翅目螟蛾科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9-13mm,翅展28-30mm,體黃褐色,觸角絲狀,複眼草綠色。前後翅外緣具褐色寬帶,前翅有橫線三條,呈褐色波狀紋,中橫線中央部分斷裂,中橫線後段與外橫線前段有一縱線相連接,外橫線後段消失;後翅中央有一彎曲褐色斑紋。

卵:扁圓形,長0.8-1.0mm,淡黃色,中央部分厚,略呈半透明。數十粒聚集一起,卵塊扁平、略近圓形,各卵粒呈魚鱗狀緊密排列。

幼蟲:共6齡,老熟幼蟲體長18-24mm,頭部褐色;取食期間體呈綠色或淡黃色,體表光滑;老熟時體色變淺,呈灰白色,各節有淡褐色的毛片,入土化蛹前轉為金黃色。

蛹:長12-14mm,橙色,腹部較細,末端有鈎狀臀棘數根。繭橢圓形,長約15mm,在竹苞內或表土上的為絲質繭,在土內做土質繭(以土為繭,沒有絲)。[1]

發生規律

1年1代,少數1年2代,以老熟幼蟲在土繭中過冬。翌年5月初過冬幼蟲開始化蛹,蛹10-15天羽化成蟲。成蟲有趨光性,需吸食花蜜才能交尾產卵,卵塊產於嫩葉背面,呈魚鱗狀,卵3-5天孵化。初孵化幼蟲取食竹葉上的表皮,2齡後吐絲卷葉躲在其中取食,並形成大的蟲苞。幼蟲在6月中、下旬為害,7-8月為害盛期,被害竹上蟲苞累累,多達300餘個,竹葉被食盡,竹枝發黃,直至10月仍可見少數幼蟲為害,多數幼蟲於10月份均在竹蒲頭附近疏鬆表土上做土繭過冬。有少數幼蟲在7月底化蛹,8月羽化成蟲繁殖第2代。[2]

分布與危害

竹織葉野螟(Algedonia Coclesalis Walker)別名竹螟竹苞蟲、竹卷葉蟲,屬鱗翅目螟蛾科,國內分布於山東、河南以南各省,可以為害毛竹、淡竹、剛竹、苦竹等多種竹子。

幼蟲吐絲卷葉取食為害,大發生時竹葉被吃光,影響竹鞭生長及下年度出筍,甚至使大面積竹子枯死,受害毛竹砍下後重量減輕35%-50%。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結合竹林撫育,清除林間、林緣小灌木,減少蜜源植物;冬季削山鬆土,可以增加過冬幼蟲死亡。

(2)物理防治。

根據成蟲的趨光性,可在成蟲盛發期設置黑光燈進行誘殺。

(3)生物防治。

幼蟲期林中施放赤眼蜂。大面積發生為害,可用飛機噴灑滅幼脲Ⅲ號,每hm2施藥量375-525mL。離蠶區較遠的竹林,可以噴Bt、白僵菌。

(4)化學防治。

在6月底發現幼蟲苞葉時, 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防治時,針對卷葉危害特點,需重點噴淋害蟲危害部位,才能保證藥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