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筍(雨中桂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筍》中國當代作家雨中桂子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小的時候,桐城老家是沒有筍的。

其實這話並不對,因為老家有竹子,有竹必然就有筍了。只是那時人口多田地少,有數的田地都去種了莊家,騰給竹子生長的空間就很少,而這少之又少的竹子是要供全生產隊家庭的篾製品(竹涼蓆、籮筐、簸箕……)製作的,所以,人們將竹子看得非常精貴,在他們眼裡,每一根露頭的筍自然就是一根做用場的竹子。

家鄉的黃梅小戲《打豬草》講的就是一個關於筍的故事:在竹林里打豬草的金花不小心碰斷了兩根小筍,她怕被人看見誤會是偷筍的,便將它掩蓋起來,但還是被看護筍的小毛看見,小毛一氣之下,一腳踩破金花的竹籃……

為碰斷兩根小筍,一個害怕被人看見,一個看見了大動肝火,可見這筍有多精貴了。

但鄉下人畢竟淳樸善良,何況年輕男女,經過一番解釋,誤會解除,鄉里鄉親,「只要人意好,人好水也甜」,於是,二人間便演繹了一場後來全國人民都會哼唱幾句的「郎對花姐對花」。

小時就喜歡這戲,小戲除了唱腔優美,更有日常的生活氣息,在鑼鼓「哐哐鏘鏘」的熱鬧聲中,我們很容易就知道了一個道理:筍是要長成竹子派大用場的。

小時候,村子坡下叫罩腳的地方有一片竹林,現在回想起來,竹林其實並不大,從我記事到竹子消亡,好像也沒有多茂盛過,只有傍晚麻雀歸巢的時候,萬千的麻雀在竹枝頭攢動,嘰嘰喳喳,如千軍萬馬,才顯出竹林的浩大寬廣

坡路邊也有竹,細長細長,所以它冒出的筍也是細長細長的,等它張開新葉,我們小孩就每人掐一捧,將紅的、白的、黃的小野花插進竹葉心裡,招搖着它,漫野地瘋跑。有一次母親看見,很驚奇,繼而憂心地說:竹子開花是要死的。

後來竹林真的沒有了,不過不是竹子開了花,而是因為鐵路從村中穿過,搬遷的人家到那裡安了家。

父親種竹是哥哥們讀書離開家鄉後,那時塑料製品已盛行,人們對於竹的需求已經不那麼強烈,所以我想父親的種竹更多的是種一種心情吧。

老房子村西頭有一小塊自留地,父親閒時將它翻挖了一遍,種上幾棵竹子,來年春暖花開,地里便長出幾根小筍。父親細心照料,幾年下來,自留地便成了一小片竹園。

我第一次吃筍便是在那個時期。有天四嬸叫母親,說我們的竹園旁有一大把筍,大概是有人偷時看見了她,便丟下筍走了。那天母親做了筍炒肉絲,筍沒有過水煮(現在想來很神奇,那筍竟沒有一點澀味),所以一直嫩綠着,再加上墨綠與白相夾的大蒜,整個是色香味俱全,我吃得肚子鼓鼓的,以至於晚上不能再吃第二頓。

[1]

作者簡介

雨中桂子,八七年出生於成都,醫科大學畢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