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互動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符號互動論是一個專用術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名詞解釋
一種主張從人們互動着的個體的日常自然環境去研究人類群體生活的和理論派別。又稱象徵相互作用論或符號互動主義。
符號互動論的派別
符號互動論源於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W.詹姆斯和的著作。但最早使用符號互動這一術語的是美國社會學家,1937年,他用這一術語指稱美國許多學者諸如、米德、J·杜威、W·詹姆斯、等人的著作中所隱含的「社會心理狀態」。西方學術界曾有人把符號互動分為兩派,一是以布魯默為代表的芝加哥學派,一是以M·庫恩為首的艾奧瓦學派。1930~1950年間出版的一系列布魯默及其同事、學生們的著作中確定了該理論的主要觀點。
從哲學上看,符號互動論與美國的實用主義、德國和法國的現象學聯繫最為密切,與邏輯實證主義、文化決定論、生物決定論、刺激―反應行為主義、交換理論以及均衡理論的各種形式相對立,而與心理分析理論、民俗學方法論、角色理論、戲劇理論,以及人本主義和存在主義的心理學、哲學,具有某些相容性。是符號互動論在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符號互動論的基本假定
符號互動論的基本假定主要有:
人對事物所採取的行動是以這些事物對人的意義為基礎的;
這些事物的意義來源於個體與其同伴的互動,而不存於這些事物本身之中;
當個體在應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時,他通過自己的解釋去運用和修改這些意義。
符號互動論的觀點
符號互動論的觀點主要觀點有:
(1)心靈、自我和社會不是分離的結構,而是人際符號互動的過程。心靈、自我和社會的形成和發展,都以符號使用為先決條件。如果人不具備使用符號的能力,那麼心靈、自我和社會就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或者說失去了存在的根據。
(2)語言是心靈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機制。人與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能使用語言這種符號系統。人際符號互動主要通過自然語言進行。人通過語言認識自我、他人和社會。
(3)心靈是社會過程的內化,事實上內化的過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動」過程,人通過人際互動學到了有意義的符號,然後用這種符號來進行內向互動並發展自我。社會的內化過程,伴隨着個體的外化過程。
(4)行為是個體在行動過程中自己「設計」的,並不是對外界刺激的機械反應。個體在符號互動中逐漸學會在社會允許的限度內行動,但在這個限度內,個體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處世行事。
(5)個體的行為受他自身對情境的定義的影響。人對情境的定義,表現在他不停地解釋所見所聞,賦各種意義於各種事件和物體中,這個解釋過程,或者說定義過程,也是一種符號互動。
(6)在個體面對面的互動中有待於協商的中心對象是身份和身份的意義,個人和他人並不存在於人自身之中,而是存在於互動本身之中。
符號互動論的方法特徵
符號互動論者傾向於自然主義的、描述性的和解釋性的方法論,偏愛參與觀察、、人種史、不透明的被脈絡化了的互動片斷或行為標本等方法,強調研究過程,而不是研究固定的、靜止的、結構的屬性;必須研究真實的,而不是通過運用設計或調查研究來構成人造情境。符號互動論者不運用正式的數據搜集法和數據分析法,而代之以概括性的和一般的方法論的指令,這些指令要求對被調查的對象採取「尊重」態度。布魯默曾聲稱,這種研究需要或至少應該分為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考察」,調查者着重了解他想要研究的社會情境的第一手資料。目的是把在其中生活的人們所理解、所適應的世界照樣描繪出來,主要用參加者的語言來表達。第二階段,即「檢驗」階段。研究者集中注意環境中的「分析因素」,這些因素要在理論指導下進行觀察才可能獲得。對於多數符號互動論者說來,這一階段在辨認、描述和解釋基本的社會過程如、整合、協商時已開始了。
參考文獻
- ↑ 漢字與中華文化,搜狐,2017-06-14
- ↑ 探究世界上唯一沒有間斷的古老文字系統:漢文字,搜狐,2017-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