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符離集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符離鎮隸屬安徽省宿州市埇橋區,位於宿州市北13公里處,地處安徽宿州、淮北和江蘇徐州三市之間。符離鎮域面積138平方公里,耕地7.6萬畝,總人口11.4萬人(2012年)。2013年,符離鎮實現社會生產總值62億元。符離鎮是馳名中外的燒雞之鄉、皖北重鎮,又是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全國重點鎮、省級示範鎮和省重點中心鎮。

主要特產為符離集燒雞,主要景點有黃花洞、白居易東林草堂等。[1]

歷史沿革

符離鎮因北有離山地產苻草而得名,距今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符離始建於周,戰國屬楚,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郡縣制,在今蘇皖北部設泗水郡,始建符離縣。

漢屬沛國沛郡。王莽新政亂改地名,把符離改為符合,三國劃屬譙郡。東魏武定六年(公元548年)在符離設睢南郡,領斛城、新豐二縣。北齊天寶七年(公元556年)睢南郡原治於符離,後移治於斛城,不久仍移治符離。南梁收復符離後改為睢州。隋代符離縣屬彭城郡。唐代符離縣屬河南道徐州所轄。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劃徐州的符離、蘄縣,泗州的虹縣初建宿州。宋代符離縣屬淮南東路宿州所轄。

元朝初年(公元1265年),廢符離、蘄縣、臨渙三縣,併入宿州。從此,符離縣降縣為集,到明清、民國一直稱符離集。

1938年日偽建立符離特別區,1942年屬淮海省。

1949年初成立符離區, 1958年9月25日成立符離人民公社。1961年8月15日恢復符離區。1965年5月,符離鎮升格為縣轄區級鎮。

1980年1月,撤銷符離公社,成立符離區。

1984年符離區、符離鎮合併成立新的副縣級鎮符離鎮。

區劃沿革

1980年1月,符離區下轄靈寺、褚莊、丁集、黃山、老符離、十里、梅安等7個人民公社。

1984年符離區、符離鎮合併成立新的副縣級符離鎮,下轄靈寺、褚莊、丁集、黃山、老符離、十里、梅安等7個鄉。

1992年2月,全省統一撤區並鄉,撤銷靈寺、褚莊、老符離、丁集、黃山、十里、梅安7個鄉和鎮辦事處,統屬符離。

2011年末轄鎮南、站東、振興3個居委會,符離、符北、沈圩、楊樓、李橋、橫口、靈寺、黃橋、丁集、王樓、褚莊、四山、張樓、清水、尖山、蘆村、梁套等17個村民委員會。

2013年,符離鎮下轄3個社區:鎮南社區、振興社區、站東社區;17個行政村:符離村、沈圩村、橫口村、符北村、張樓村、梁套村、王樓村、尖山村、清水村、蘆村、黃橋村、靈寺村、李橋村、楊樓村、丁集村、褚莊村、四山村。

區劃詳情

2014年12月3日,符離鎮首批六個村改社區正式掛牌 。掛牌後,符離鎮下轄9個社區:鎮南社區、振興社區、站東社區、黃橋社區、李橋社區、符離社區、符北社區、橫口社區、丁集社區;11個行政村:沈圩村、張樓村、梁套村、王樓村、尖山村、清水村、蘆村、靈寺村、楊樓村、褚莊村、四山村。[2]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符離鎮地處安徽省宿州市北部、黃淮海經濟開發區腹地,東經116°54′54.37"~117°03′00",北緯33°43′13.65"~33°53′8.63",總面積138平方公里 。城市區位介於宿州市、徐州市、淮北市三城市中間,離宿州市區10公里,淮北市區30公里,徐州市區50公里。

地質地貌

符離鎮屬黃淮平原,海拔一般在15-40米左右,三面環山,北部丘陵高低起伏,土質大多是淤土和紅花淤;南部為平疇沃野,多是沙土和黑土。

氣候

符離鎮地處北溫帶,屬半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常年平均氣溫為14.5℃,年平均降水量為774-895毫米,雨量適中。

水文

符離鎮境內主要河流有濉河、濉引河、唐河、股河、黃澗溝。濉河、唐河、股河為東區流向。濉引河北起濉河,南至新汴河。黃澗溝發源於尖山,西北東南流向,經季曹坊流入濉河。境內市級河道長32.9千米。[3]

自然資源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有白雲岩、石英岩、磷礦石、瓷石、鹼石、石灰石、紫砂頁岩和墨玉,資源儲量2550萬噸。礦石質量較好,氧化鎂含量高,以富礦為主,多為一級品,部分為特級品。建築用石料開採,占全區總量的60%。

植物資源

植物資源有木類、竹類、草類、藤類。稀有樹種有銀杏、松柏、白楊、青檀、橡樹等。

經濟發展

綜述

2013年,符離鎮實現生產總值62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實現產值29.7億元,新增規模以上企業8家,招商引資完成3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實現28.7億元,財政收入完成近7千萬元。

第一產業

符離鎮作為宿州市糧食主產區,盛產小麥、大豆、玉米等。2011年符離鎮農業總產值1.5億元,生產糧食4.87萬噸,其中小麥2.54萬噸,玉米2.33萬噸。油菜實有種植面積2430畝,實產247.7噸,畝產101.9公斤;出欄豬30297頭,豬存欄29871頭;出欄牛696頭,牛存欄1567頭;出欄羊29903隻,羊存欄32282隻,其中綿羊存欄408;出欄家禽172萬羽,其中雞142萬羽,家禽存欄159萬羽,其中雞127萬羽;禽蛋產量2029噸,其中雞蛋1498噸;淡水養殖面積840畝,全鎮鮮魚產量約12噸左右。

第二產業

2011年末全鎮企業工業產值達41.34億元,同比增長13.5%,實現工業增加值10.34億元,同比增長1.15%,上交稅金2716.1萬元,同比增長18.75%,利潤4.6億元,同比增長1.08%;固定資產投資額16.3億元,同比增長62.1%;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6.8億元,同比增長97%。 新型鄉村工業試驗區內現有劉老二燒雞、皖木集團、皖王潤發麵業、淮海水泥、宿州市百匯食品等27家工業企業落戶其中,初步形成了以食品加工、建築建材、板材製造為特點的產業集群。2011年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到24家,規模企業職工人數達6251人,實現產值34.5億元,完成任務的115%;實現工業增加值8.62億元,同比增長49.5%。

第三產業

2011年符離鎮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10.5億元,同比增長12.5%;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億元,同比增長10.3%,住宿餐飲業零售額1.5億元,同比增長0.9%。城鄉集貿市場4個,年成交額1.3億元。

人口

2012年,符集鎮總人口11.4萬人,城鎮人口4.6萬,流動人口2萬。[4]

交通

符離鎮擁有連貫皖蘇魯豫的大通道,京福高速、泗許高速(在建)、206國道、302省道、京滬鐵路及正在建設的宿淮鐵路縱橫穿鎮而過。水運有唐河、濉河,連運河,經洪澤湖入長江,可達江蘇、山東、上海等地。距徐州觀音機場僅50公里。

社會事業

文化藝術

2011年末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一處,村級活動中心20處,各類文化專業戶76戶,文化專業藝術團2個,各類圖書室及農家書屋42個,藏書20餘萬冊,符離書畫協會現有省級會員8人,市級會員20人,區級會員35人,書畫作品在省級以上參展20餘次,市級參展60餘次。在慶祝建黨90周年期間,鎮文化站分別組織舉辦了大型慶祝活動和書畫展。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全鎮共有高中1所,初中5所,小學15所,幼兒園2所,共有在校學生近7000人,專任教師870餘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全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23個,床位100張;固定資產總值4500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58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助理醫師44人;2011年醫療機構完成診療108萬人次;全鎮20個村(居)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6%。

體育事業

2011年末體育場地3處,看台設座椅100張;80%的村(居)安裝了健身器材。

廣播電視

1969年3月開通有線廣播站,1971年普及農村廣播網。有250W擴大機一台,550W擴大機2台,1000W擴大機一台,總功率為250W。全鎮有線電視通村率達到95%,數字電視已經在鎮區開始推廣。

社會保障

2011年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1868戶,人數4167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508戶,人數926人;敬老院3家,床位164張,五保戶405人,集中供養率40.49%;大病醫療救助144人次;烈士普查136名,其中無名的102人;農村籍60周歲退役士兵基本生活補助登記輸入352人;2011年末共發放災民春荒款3萬元,旱災款5萬元,確保了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參加新型城鄉居民養老保險4.65萬人,參保率95%。[5]

地方特產

符離集燒雞

符離集燒雞是中國三大名雞(符離集燒雞、德州扒雞、河南道口燒雞)之一。符離集燒雞歷史悠久,從野雉起源到馴養成地方麻雞,從彭祖烹雞術的發明演變,到"古符離縣貢雞的出土發現,以及現代燒雞製作技術的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歲月。1982年符離集燒雞在全國食品評比會上被評為優質名特產品。1984年在全國肉禽蛋製品評比會上蟬聯部優,榮獲第一名。1987年在全國禽製品評比會上三聯冠榮獲名特產品。

褚莊大蔥

符離鎮褚莊集一帶,盛產大蔥,其味辛微帶甘甜,藥用利肺通陽,祛風達表,生食脆香。

高灘蘿蔔

蒿溝鄉高灘蘿蔔栽培歷史悠久,據傳在明朝萬曆年間曾作為佳肴貢品。高灘蘿蔔脆嫩多汁,汁帶甜味,耐儲藏,生食能助消化,並可入藥。

歷史文化

軍事事件

符離是個古戰場,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劉邦、項羽逐鹿中原的"大戰",宋金時期的"符離之戰",淮海戰役中的符離小李莊戰鬥……一個個歷史上的著名戰役,成就了有名的"百戰道"和"符離古塞"。 著名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陳毅元帥,在淮海戰役中曾親自來過符離,在符離東五里的黃花洞村設立過前敵指揮部,前後停留過十幾天的時間。

白居易與東林草堂

宿縣老符離鄉古符離村東北二里處的濉水南畔,有一片高台宅基地,當地老百姓叫白堆,這就是唐代詩人自居易故居--東林草堂遺址。白居易十一歲隨家遷居符離,住毓村東林草堂。十六歲在符離濉古南原寫出名揚四海的絕句《古原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風景名勝

皮日休墓

皮日休墓在宿縣北順河集濉河北岸,墓石門尚存,題日:"皮日休之墓

劉弘墓

晉劉弘墓在宿縣北褚莊集北山坡。

黃花洞

符離鎮東五里處靈寺鄉有個黃花洞村,村東有山,山腰有一古洞,因此地有黃花仙女的傳說而得名。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路經此地觀看了黃花洞,並留下一首詩:"草色青青雲色霞,黃橋湖畔幾人家。孤家面臨黃花洞,未見黃花見杏花。"

褚莊上龍寺

上龍寺坐落在符離鎮褚莊村東豐山之陽,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水庫),地勢獨特,風景優美。

大芳寺

大芳寺隱於符離尖山之北,夾溝五柳之西,符離、夾溝、灘溪、蕭縣交界處的深山老林,依山而建,環境優美,風景極佳。此寺建於何時已無從考究,只有殘碑上記載着唐王李世民重修過。[6]

參考文獻